現在社會存在一個怪象,就是一些年齡五六十歲的人,看起來卻像是二十出頭的樣子,這樣的人,年齡上被很多人認為是老人,但是長相又不能算老人,公交車上遇到這樣的人時,是讓座還是不讓座呢?其實許多人都存在疑問,人究竟活到多少歲才算是老人呢?有沒有一個標準的範圍呢?
多少歲算老年人?世衛組織給出了答案
每個人心裡可能對老年人的定義是不一樣的,在一些人看來,女性只要絕經就算是步入老年了,也有人說年過半百就算是老年人,還有人說過了55,或是過了65,就屬於老年人的範疇。世衛組織給出的答案是這樣的:44歲之前的人可以算是青年人,在45-59歲之間的人屬於中年人,到了60歲之後,如果沒有超過74歲,就可以被認為是年輕的老年人,也就是說60歲之後,就已經進入了老年人的範疇,不過會有更加細緻的劃分。在75-84歲之間的人可以算是一般的老年人,而超過90歲的則是令人羨慕的長壽之人。
從世衛組織給出的答案可以看出,人的年齡如果是超過了60,就已經算是老年人了,這個答案是不是和很多人想的有點不一樣呢?但不管年齡多大,如果想要身體健康的話,還是需要做好一些養護措施,做好養生工作,才有可能成為長壽老人。
如何能長壽?其實方法很簡單
有研究者對長壽的老人做了調查,發現他們都存在「共性」,而這些「共性」往往是長壽的因素。首先,長壽老人的飲食都很有「特點」,多是清淡飲食,不會過於忌口,不挑食,基本上什麼都吃,但吃的都不會太多,還是比較克制的。他們一般吃到七分飽就會停止進食,不會像現在很多年輕人總是吃到撐。
其次,這些長壽老人都非常愛笑,遇事不計較,也可能是遇到的事情多了,現在不管是面對什麼事情,情緒波動都不會太大,會時刻保持著愉悅的心情,即使是遇到了難過的事情,也會在短時間內調整過來,良好的心態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長壽。
然後,想要長壽,想要身體健康的話,運動自然是不可少的。其實生活中經常能聽到一些人說「我明天一定要去運動」,就是因為覺得自己的身體情況變差了,變得容易生病了,這時候才意識到運動的重要性。運動能給人們帶來的好處有很多,例如增強體質,提高身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例如促進血液循環,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再例如能夠保持合理的體重,避免肥胖等等,堅持運動,身體可以收穫意想不到的好處,所以適當的運動是有必要的。不過每個年齡段適合的運動不同,應結合自身的身體情況來選擇適合的運動和運動強度,量力而行即可。
最後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也是非常容易被人忽略的一點,就是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不少人上了年紀之後,就是幫著子女帶孩子,完全沒有自己的時間,無法去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即使是曾經有一些興趣愛好,也會隨著各種事情、或是身體行動不便等等而消失了,人不管是多少歲,都應該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唱唱歌、跳跳廣場舞、寫寫字、旅旅遊,都是不錯的興趣愛好,這些愛好可以讓心情變得愉悅,可以讓大腦高速的運轉,是促進長壽的方式之一。
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許多,人均壽命也比以前高了,但每年因為各種疾病死亡的人數也變多了。這就要求我們去做好預防疾病的工作,日常生活中除了要合理飲食、多運動、保持愉悅心情之外,還需定期進行體檢和防癌檢查。很多疾病早期沒有明顯的症狀,或是「偽裝」成小病,就會容易被人們忽視,拖久了,小病可能會變成大病,如果能定期體檢,定期做防癌檢查,定期針對性地做一些檢查,是可以幫助發現疾病苗頭的,及時治療,或能避免病情惡化,對保持身體健康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