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們從小就受到薰陶。然而,總有一些事讓我們陷入迷惑之中,我們懂了那麼多知識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因為很多知識總是一正一反,自相矛盾。比如孔子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是說人要早做準備才能做成事情。然而俗話又說: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這話是告訴我們不用做準備。這兩句話要同時進到一個真誠的人的腦袋裡,容易把他整崩潰,我們到底要聽誰的話?
其實,這兩句話並不衝突,而是相輔相成的。我們既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也要懂得放鬆,釋放內存,進而才有機會頓悟。弗·克斯特·菲茨傑拉德說:「一流的智商取決於頭腦中同時存有兩個相互矛盾的想法而繼續思考的能力。」電腦程式按照人設定的算法走,當遇到兩條截然相反的指令時會崩潰,但人腦可以容納無窮多的矛盾。老子說:「曲則全」,毛主席說,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真理就在那個徑直走卻永遠到不了、順著曲折的道路走反而能抵達的地方。頓悟也是一樣,直奔頓悟而來,越是執著越是悟不了,而當你做好充分的準備之後再朝著反方向走,放鬆迂迴一下,反而會頓悟。
道是曲的、無限接近那一點真理
條件一:帶著執念搜集大量看似雜亂無章的素材
《列子·多歧亡羊》篇中心都子說:「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因為岔路太多導致無法追尋而丟失了羊,求學的人如果經常改變學習內容,就會忘記初心,迷失方向,泛而不專,終無所成。莊子也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人生短短幾十年,容不得你在這個領域試試,在那個領域試試,早日覺醒,不忘初心,就可以積累更多與你的初心相關聯的智慧。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過的橋都比你走的路都多;我吃過的鹽都比你吃過的飯都多;這些說的是老人知識經驗積累的多,這是成為大咖的必備條件。那我們提升知識積累的方法就是多跟大咖交流,楊絳女士說,讀書就好比到世界上最傑出的人家裡去串門。沒事多聽聽大咖怎麼說,多聽老人言好處多多。當你想成為某個領域的大咖,比如說心理學、教育心理學,你如果能讀完150個大咖畢生心血研究出的成果和著作,同時知道他們憑什麼在這個領域裡佔有一席之地,知道他們的核心主張是什麼,當你讀懂150個大咖的時候,你也許就是第151個大咖,所以一定要博覽群書,然後深度思考,野蠻關聯,逐漸領悟打通大咖的思想。
《道德經》有言:「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知識的積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飽學之士,一定是長期積累出來的。知識不能像電腦拷文件那樣,拿個U盤拷過去完事,積累的過程沒有捷徑。
再從西方科學角度看,人類大腦最基本的工作方式就是神經元的關聯,再聰明的腦袋,都需要一定量的知識積累才能產生有價值的關聯。更重要的是,人們都是借用舊知識來消化新知識,掌握的舊知識越多,消化和吸收新知識的能力就越強,大腦進行聯想、精加工的素材也越豐富,可以把新知識和舊知識進行類比的維度也越多,所以知識的學習有一個加速效應。
條件二:暫時放下,頓悟讓大腦釋放內存
我們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當我們反覆探索一個問題的解決而毫無結果時,把問題暫時擱置一段時間,幾小時、幾天或幾個星期,然後再回過頭來解決,反而可能很快找到解決辦法。這種現象稱為醞釀效應(incubationeffect)。醞釀效應來源於阿基米德實驗中對浮力定律的發現,在醞釀期間,阿基米德雖然在意識中終止了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但其思維過程並沒有完全終止,而仍然在自己的潛意識裡斷斷續續地進行著。通過醞釀,最近的記憶和已有的記憶被整合在一起,弱化了心理定勢的效應,並容易激活比較遙遠的思維線索,因而容易重構出新的事物,產生對問題的新看法,使問題得以順利解決。
無論是阿基米德在浴池中頓悟浮力定律,牛頓在蘋果樹下悟到萬有引力,還是德國有機化學家凱庫勒(FriedrichA Kekule)夢見蛇銜著自己的尾巴而頓悟到苯環的結構,都可以從中看出,高質量的頓悟都是在大腦放鬆狀態下閃現出來的。
這就是說頓悟要發生的一個必要條件:大腦既有足夠的加工素材,又有足夠的空間。當要加工的素材都雜亂地擠到大腦裡的時候,很顯然,大腦就不會有足夠的「內存」來產生頓悟。而在絞盡腦汁沒有進展的時候,當意識轉移到別的事情上的時候,人的潛意識卻還在醞釀,這時候因為意識轉移到了輕鬆的事情上,大腦也就有足夠的空間去頓悟。當對一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時,把它擱置幾小時、幾天或者幾個星期後再來解決這個問題,往往會很快發現解決問題的途徑。
條件三:借用潛意識貫通素材和道理
所謂的頓悟就是把離散的、沒有線索的知識給提取出來,並做了有價值的關聯。這個過程是依靠潛意識把素材和道理貫通。阿基米德是洗澡時偶然發現水溢出,進而受啟發聯想到用一個公式貫通腦海裡一直以來的疑問,他幸虧洗了個澡,不然第二天可能會被國王砍頭;牛頓是坐在蘋果樹下被蘋果砸,砸疼了不要緊,關鍵是瞬間聯想到萬有引力,用這個解決了積累了一大堆所有人都難以解釋的問題和現象;凱庫勒是通過做夢,人的意識是潛意識的守門人,守門人睡著了,潛意識就出來貫通道理和素材,他醒來後恰好記得做的夢,進而就聯想到穩定的苯環結構模型,這些都說明了潛意識力量的巨大,這也提醒我們記住意識不要滿負荷運轉,而應該隨時保持淡定,留一部分內存給你的潛意識。
潛意識常常會找出創新性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這個創新性解決問題的策略是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的典型主張。現實中的事物是以概念「圖式」的形式存儲在大腦中的。比如,我說到「貓」這個概念,你的大腦中馬上會閃現出一個貓的圖像。假如我再問,貓有哪些特徵?你可能會聯想到很多貓的特徵,比如像老虎、會抓老鼠、有鬍鬚、怕冷、食肉、溫柔(能當寵物)等。也有人可能會聯想到貓屎咖啡。很顯然,抓老鼠、有鬍鬚之類的特徵是容易被人們想到的典型特徵,貓屎咖啡則是很少有人能想到的非典型特徵。格式塔心理學認為,「頓悟」實際上就是發現了事物的非典型性特徵並加以利用,或者找到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非典型性關聯,這是一種直覺的重組,這項重組主要依靠潛意識的貫通,然後用意識來提取和解讀,當意識和潛意識貫通時會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愉悅!
當然了,人的潛意識常常是混亂的、無秩序的,只有通過人的意識加工,才能提取出來,當意識做進一步的加工時,就可以將知識與知識、知識與現狀產生關聯。有意義、有價值的關聯就是創新;沒有意義、沒有價值的關聯被認為是荒謬,這時候把荒謬當一個幽默一笑置之也是有價值的。因此有人說,創新和荒謬是孿生兄弟,當你能包容和接納這一對孿生兄弟,同時保持氣定神閒的時候,你就懂得了潛意識學習的方法,進而就會有更多新的發現和創造。
結語
老舍說:生活是種律動,須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這變而不猛的曲折裡。這裡的滋味,其中就有頓悟帶給人精神上的愉悅。下學可以言傳,上達必由心悟,頓悟是人生必修的一堂課,記得用執念驅動醞釀,再用放鬆靜待頓悟,人生就是如此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