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準備好迎接未來的人,對睡眠也會感到抗拒。
一直以來,人們對於睡眠的研究仍然沒有統一的認識,不同學科領域對於睡眠問題的看法也不一樣。最新的心理學研究發現,睡眠質量不好的人,暴露出內心對安全感的匱乏。這是因為內心缺乏安全感的人,好像為了逃避生活中的威脅,在包括睡眠期間在內的所有時間都保持高度警惕。不管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安全感匱乏,總之他們無時無刻不在保持警惕,以便於隨時應對可能發生的危險。關於這一點,認知神經科學也給予了理論支持:身心過分緊張的人,更加難以確保高質量的睡眠。
什麼是安全感?
儘管安全感是人們常說的一個詞語,卻很少有人對安全感有著全面的認知和理解。安全感是個體對自己同外在環境的一種認知,安全感的建立既不能單純地考慮個人因素,也不能單純地考慮環境因素。有些人會說:咱們從小一起長大,你安全感這麼薄弱,就是太矯情了。還會有人說:咱們脾氣性格差不多,但是我傾向於相信別人,而你卻總是懷疑別人。兩種說法都不夠客觀,因為安全感與個體和環境都有關係。一個人的成長環境、個人經歷、人格特質等因素,共同決定了安全感的多少。
安全感的含義是十分廣泛的,不僅包含了對生存的需求,還包含了對發展的需求。每個人對安全感的理解也不一樣,有些人覺得只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就算是有安全感了;還有人覺得要有屬於自己的房子,要有永遠愛自己、對自己不離不棄的人,要有無條件關心、照顧自己的朋友,要有無條件理解、支持自己的父母才算是有安全感。總而言之,歸屬感、認同感、愛、自我實現、尊重、支持、理解都屬於安全感的具體含義。缺乏安全感的人,通常指的是內心脆弱、敏感,對於安全感需求特別高的人。
缺乏安全感的人,為什麼睡眠不好?
正如上文所講,每個人都需要安全感,但是大部分人只需要一點安全感就可以滿足,還有一些人需要更多的安全感才可以滿足,極少數哪怕客觀條件都滿足仍然感受不到安全感的人。因為他們每時每刻承受著某種壓力,所以哪怕是在睡眠時也難以安心。這些壓力包括客觀現實的壓力,也有心理層面的壓力。有些人擔心明天的聚會可能出醜,有些人擔心明天的工作很棘手,有些人擔心明天被老師訓話,有些人對未來毫無頭緒,埋怨自己不爭氣等等。正是因為這些種種擔心,才暴露出內心對安全感的匱乏。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缺乏安全感的人潛意識裡多少有點自負。他們害怕自己出醜,害怕暴露自己不好的一面,總是想要給別人展示最優秀的一面。凡是能夠暴露自己缺點的事情,都會引起他們的擔憂;凡是有概率被人嘲笑的事情都會讓他們產生逃避行為。他們總是躲在自己十分熟悉的領域,不敢向新的領域邁出一步。在他們看來,之所以每天都提心弔膽的不是外界真的會威脅到他們,而是內心放不下的優越感。如果故意讓他們在人群中出醜,然後大家都開始嘲笑他,嘲笑之後還能夠跟好朋友一樣相處,他們的安全感才會真的建立起來。
如何在內心建立起安全感?
越是脆弱的東西,越要打破它
想要盡力保護脆弱的東西是不理智的,正因為它是脆弱的,所以才容易被打破,無論你怎麼費盡心力保護都沒有用。這裡所謂脆弱的東西是相對的,在你看來十分在乎的東西就是脆弱的。比如你有一個十分珍視的籃球,你害怕它丟掉,害怕它被打破,所以將其鎖在箱子裡。你覺得很脆弱的東西,你覺得需要極力維護的東西,其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脆弱,只不過是你缺乏安全感罷了。所以,越是你認為脆弱的東西,越是要打破它,這樣才會讓你更加強大起來。
多一些行動,少一些思考
當你覺得自己沒有安全感的時候,一定是在思考的時候。如果你能夠做一些能夠滿足你需求的事情,那麼你的安全感就會被建立起來。因為當你真正在為了自己的某些需求而努力的時候,你內心會產生勇氣、魄力、堅韌等積極力量,這些力量都是建立起安全感的基礎。有些人負債纍纍,如果他每天什麼都不做,那麼他內心一定是缺乏安全感的。如果他每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哪怕面臨天大的困難,也能夠擁有強大的力量。憑藉這股強大的內在力量,不僅可以讓他擁有足夠的安全感,還可以幫他度過難關。
儘可能地迎接真實
有些謊言不可避免,但是我們要儘可能地迎接真實。有些人好面子,害怕在社交中出醜被人嘲笑。所以他們逃避社交,將自己同他人分割開來。這種做法很顯然是不對的,因為人的真實需求的滿足離不開社交。你需要歸屬感,你得跟別人交往;你需要愛,你得跟別人交往;你需要實現自我價值,同樣需要跟別人交往。如果因為害怕出醜,害怕被嘲笑而拒絕社交,那麼損失的是自己。儘可能地迎接真實,你的內心也會產生極大的力量,你會充滿安全感。
總而言之,安全感的建立離不開行動、真實。不要極力維護你認為脆弱的東西,而是當它被打破時,你仍然能夠勇敢面對它,並且重新獲得它。
作者:九霄雲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