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少人在有所求的時候都會去寺廟求神拜佛,希望藉助神佛的庇佑達成所願。
自古以來,學生考學都是家庭中的一件大事。每逢重大考試,都牽動著廣大學生家長的心。
望子成龍的家長們自然都希望自家孩子能夠蟾宮折桂、金榜題名,於是有許多人會去寺廟燒香祈福,其中也包括不少平素不信神佛的人。
可憐天下父母心。在孩子考學的緊要關頭,許多家長都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去拜神禮佛,以求得心理安慰。
那麼,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有哪些神佛是與智慧文運相關的呢?
佛教,講求「破迷開悟、明心見性」。
佛教四大菩薩中,文殊菩薩與般若經典關係至深,為智慧之象徵,被尊為大智文殊菩薩。在佛教造像中,文殊菩薩身呈紫金色,形宛如童子,戴五髻冠,顯五種智,右手持金剛寶劍,表示智慧之利能斷一切煩惱,左手持青蓮花,花上有般若寶卷,代表無上圓融智慧,坐騎為一獅子,象徵智慧之威猛能震懾群魔。
文殊菩薩道場在五臺山,與眾生有大因緣。據《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記載,釋迦牟尼佛對金剛密跡主菩薩說:「我滅度後,於此贍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那』。其國中有山,號曰『五頂』。文殊師利童子,遊行居此,為諸眾生,於中說法。」這裡提到的「五頂」就是指五臺山。由此可見,五臺山作為文殊菩薩的道場是有佛經為證的。
當時釋迦牟尼佛並未到過中國,卻對五臺山做出了如此清晰的描述,佛法果然是不可思議。
道教,倡導「尊道貴德,信仰神仙」。
道教神譜中,魁星為主掌文運之神。魁星,又稱奎星,為二十八宿之一,是西方白虎七宿中的第一宿。古人認為他是掌管文運之神,參加科舉取士的讀書人自然對其崇拜有加。雖然主管文運,但魁星的形象卻並非文質彬彬,而是赤發藍面,怒目獠牙,立於鰲頭之上,一手捧鬥,一手執筆,一隻腳向後翹起如大彎鉤。
傳說他手中那支筆專門用來點取科舉士子的名字,一旦點中,文運、官運就會隨之而來。
過去,許多城鎮都建有魁星樓、魁星閣。如今,全國各地現存的崇奉魁星的遺蹟仍然為數不少。
求神拜佛的人那麼多,人人都想金榜題名,個個都要爭奪第一,這可真叫神佛為難了。那麼,是不是誰捐的錢越多、燒的香越貴,神佛就保佑誰呢?如果真是這樣,那些求神拜佛的人豈不是在行賄?而神佛豈不成了貪官?
其實,能否金榜題名取決於學子們累世積攢的福報和今生付出的努力。如果想取得好成績,那麼一定要掌握兩大法寶:一個是積德行善,一個是用功讀書。
想必有一些人還是不安心,非要拜個「神」不可。那麼,學習不專注的可以拜「聚精會神」,信心不足的可以拜「振作精神」,目標不明確的可以拜「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