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音錫勒牧場辦公樓
生活在白音錫勒牧場的牧戶
◀白音錫勒牧場種植基地
▼白音錫勒牧場糧油公司麵粉入庫
▶「白音錫勒牧場」品牌系列有機麵粉
▶白音錫勒牧場蘑菇生產基地的產品
這裡水草豐美,植被茂盛,是國內外著名的天然草場;這裡風景如畫,歷史悠久,是自治區農墾系統建場最早的國有農牧場;這裡幾經易名,凝結了幾代人的奮鬥史,這裡是一個有故事、正在蓬勃發展的地方,這裡就是錫林浩特市白音錫勒牧場。自1950年建成,已風雨兼程走過70春秋,歲月回眸,錫林浩特市白音錫勒牧場的發展宛如一幅多彩畫卷,伴隨著經濟、文化飛速發展的進程,在錫林郭勒草原徐徐展開。
今天的白音錫勒牧場,站在高質量發展的前沿,以畜牧業、種植業、加工業、旅遊業四大支柱產業為重點,正滿懷信心、奮力書寫精彩的時代答卷。
牧場年鑑
1950年10月1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全區第一家農墾系統國有農牧場在錫林郭勒草原上誕生,當時原名叫錫林郭勒盟種畜場。建場之初,全場只有20名職工,1022頭(只)牲畜,兩頂蒙古包,三輛膠輪車和一臺馬拉四輪車。採取當地牧民的放牧方式,經營牧業生產。
1951年,合併了內蒙古與烏蘭浩特乳牛場的牲畜。
1952年,將公營牧場改稱內蒙古農牧部錫林郭勒盟種畜繁殖場。
1952年,購入三河馬和考力代細毛羊。
1953年,經過清產核資開始實行企業管理。
1954年,又由察北牧場引入阿哈馬,並在此基礎上開展了家畜人工授精工作,結合本交進行馬、羊的雜交改良。
1955年10月,改稱為「錫林郭勒牧場」,合併了錫盟盟營牧場的全部牲畜和草場,由呼盟引入325頭三河牛……從1956年開始隨著良種畜的增加,開始建立了以機械化為主要生產方法的第一塊飼料基地—三分場(原東農隊)沃村吐儒分場,以後逐年適當擴大,實行農牧結合……1958年10月,改為「地方國營錫林郭勒種畜場」……1969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軍區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接管,稱為五師三十一團,先後吸納了京津冀、呼包集等華北十餘個城市的兩千多名兵團戰士在此工作和生活,歷時近七年。後又重新劃歸地方,恢復了國營農牧場的管理制度,改稱「白音錫勒牧場」……走進白音錫勒牧場,就如打開一本厚重的歷史書,牧場的每一次蛻變和前行,都凝結了無數建設者的汗水和艱辛。
實現新跨越
從一棵小樹苗長成如今的參天大樹。
從一個以原始遊牧方式的小場發展成一個以農業、牧業、加工業、旅遊業為主導的綜合經營的大型國營牧場。
目前,白音錫勒牧場總人口1.2萬人,總面積3464平方公裡。
自建場以來,牧場十分注重設施建設,全場畜群完全實現了冬春棚圈化、接羔據點化。有力地防禦了嚴寒和風雪災害的襲擊。實現了畜牧業生產的高質量發展,其他行業也得到了蓬勃發展,牧場每年播種8萬餘畝糧料,基本達到了糧料自給。牧場運輸、打草、農田作業、農畜產品加工基本實現了機械化。80年代還曾興辦了以農畜產品為原料的毛紡廠、乳品廠、麵粉廠、食品加工廠和以自然資源為原材料的水泥廠、磚瓦廠,現都已整合成立了糧油公司、旅遊公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食品加工有限公司、草業公司、良種繁育公司、銷售公司,最近又利用扎格斯臺諾爾水資源發展漁業,初步形成了種養加相結合,產、供、銷一條龍,從而增加了牧場收入。
加強生態保護
白音錫勒牧場位於我盟草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主體核心區域,近年來,牧場十分重視草原生態保護。
核心區在牧場轄區內有火山巖、沙窩子草場、海流特平原、溼地等所需要保護和修復區域,核心區內除科研人員活動之外禁止其他人類活動,2016年,核心區就實現了禁牧圍封,由國家給予草原補貼,將所涉及到的146個牧戶,搬遷到核心區外,有效保護了草原生態植被恢復和完整性,成為錫林郭勒草原自然保護區的典範。
此外,還按照保護區有關管理條例的要求,將核心區所轄楊樺林景區、雲杉林景區、石門景區和扎格斯臺景區按規定要求予以全部關閉,牧場不再經營旅遊項目。核心區外圍的緩衝區是限制開發區域,維持現有的人為活動,禁止再度開發改造。另外設立的實驗區內堅持草畜平衡,以草定畜,科學養牧,在不破壞生態的前提下提高生產效益。
在草原生態保護和建設中,全場還積極實行了草畜平衡、圍封轉移、植樹固沙等一系列措施,做到天藍、水清、草原綠蔭覆蓋,取得了生態保護和企業經濟發展的良好效果。
再創新輝煌
2019年,牧場全年資產總額3.4億元,同比上升6%;淨資產1000萬元,營業收入1.176億元,同比上升23%;淨利潤260萬元,同比上升50%;資產負債率79.56%,資產保值增值率16.19%。
在畜牧業方面,持續調整畜牧業供給結構,積極推行「減羊增牛」發展戰略,改變「一畜獨大」的單一養殖結構,發展西門塔爾、安格斯肉牛核心群,提升肉牛養殖產業化程度。
此外,「白音錫勒牧場」品牌精選羊肉也已在專營店銷售,這表明牧場的農畜產品正朝著規範化、專業化、市場化、品牌化的目標邁進,有力地推動了牧場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
在種植方面,為推進改革,2018年牧場成立六個種植基地,種植總面積達13.23萬畝,積極發展和擴大訂單農業,做好綠色有機農產品的種植和開發,做大農產品深加工,增加場部收入。2018年,與北京辛普勞和藍威斯頓公司籤訂了商品薯訂單,與伊利公司籤訂有機燕麥草訂單,對集中連片具備綠色有機認證條件的7.59萬畝耕地進行有機認證,認證有機麵粉1千餘噸。農業上已實現全部機械化作業。
在加工業和市場營銷方面,近年來,牧場用自產的優質小麥加工生產的「白音錫勒牧場」和「錫林河」兩個品牌系列有機麵粉,不但在全盟各旗縣開闢市場,建立了零售商業網點,而且還遠銷北京、呼市等地,並在北京、香港、長沙、福建、呼市等地參加了大型有機食品展銷會,因質量高、品質可靠得到了廣泛關注,產品的知名度與影響力再度提升。
打造旅遊品牌
近年來,隨著旅遊業的飛速發展,白音錫勒牧場多措並舉以景點帶動旅遊產業發展,打造精品旅遊、特色旅遊,強化旅遊品牌建設,推動旅遊產品創新,吸引大批中外遊客。
2000年,白音錫勒旅遊服務中心正式成立,以建設「有特色、有質量、有品位」的草原文化生態旅遊為目標,打造扎格斯臺精品旅遊項目,景區內水草豐美、植被繁茂,保存有較為完整的植被類型及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地形地貌種類齊全,北部緊鄰著名的渾善達克沙地,這裡野生榆樹、杏樹綿延,南望克什克騰高山,草原、山地、沙地、溼地一應俱有。1985年,被列入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接納為國際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993年,作為首批入網成員加入了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1995年,與澳大利亞普克馬克生物圈保護區建立友好合作關係;1997年12月,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第一個草地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1年,被內蒙古自治區列入「五大王牌旅遊精品」之一。
今年,牧場在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旅遊服務中心,進一步科學規劃旅遊工作,依託牧場自然生態資源、地域環境資源、基礎設施設備資源和全順旅遊客運公司所具備的旅遊客運資質、國內旅行社資質和運遊網際網路信息管理系統資源、運遊服務客戶資源及全國運遊融合聯盟單位資源,共同打造以研學為主的文化旅遊教育基地,今年計劃初步構建起研學旅遊模式。此外,在打造精品旅遊的同時,旅遊服務中心將持續打造具有特色品味的旅遊模式。在扎格斯臺景區開展民俗體驗住宿,為確保廣大遊客均享受優質的旅遊資源,公司計劃實行非住宿制度,預計安裝10頂民宿蒙古包,對扎格斯臺現有部分基礎設施錫林郭勒草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研宣教基地展廳和住宿進行維護修繕,用於研學旅遊。鋪設湖面棧道100平米,用於垂釣、參觀。同時在主要道路、停車場、湖邊、草場等地設置相應的標識牌。
結合目前小鎮內現有的糧食加工、蘑菇種植及深加工、肉食品加工等農產品產業,實現農產品加工與旅遊相結合,重點打造「賽馬節」和「蘑菇採摘節」等旅遊品牌,從而來提高白音錫勒牧場文化旅遊品牌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70年奮進探索,走向成熟,如今白音錫勒牧場正站在新的起點,展望未來。下一步,牧場將在現有農牧業發展的基礎上,向墾區集團化發展,實現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推動牧場經濟社會全面健康發展,全方位提高畜牧業產能,打造立體農業和有機農業,推進牧場全域旅遊新格局,沿著老一輩建設者們的步伐,不忘初心,奮勇前行,為全盟經濟發展助力。
[責任編輯:賽音畢力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