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清晨,榆中北山的黃蒿灣村建檔立卡戶常正元和老伴起了個大早就開始搞院裡院外的衛生。「今個天城裡的『親戚』來呢!」和老常一樣,劉根蘭一家人也是比以往早起了半個多鐘頭,搞完衛生換上乾淨衣服,等待「親戚」們的到來!
「老何,最近身體好著沒有?」
「丁社長,你們來了嗎,趕緊進屋坐!」
6月5日中午12點左右,黃蒿灣村梆梆溝社何明維的「親戚」們來了!記者注意到,何明維家的院子打掃的乾淨整潔,炕上鋪蓋疊的整整齊齊,幫扶幹部們大包小包,有拎菜的、提肉的,有水果、也有熟食,何明維家的窯洞廚房裡的案板上一下子堆滿了各樣吃耍兒!乍一看,就像過年一樣熱鬧!又像逢事一樣喜慶、歡樂!當日,在黃蒿灣村5個社的10戶貧困戶家裡,蘭州日報社的40多名幫扶幹部為全村在家的貧困戶過了一個「特殊的喜慶年」!
「今年春節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有親戚不能走動,我們總感覺年還沒過呢!沒想到蘭州日報社的幫扶幹部在今天為我們過了個別樣的年!」馬鶴同對記者說,這幾年全村人都和蘭州日報社的幫扶幹部們結下了比親房鄰居還「親」的情緣,像這樣紅火熱鬧的日子總是隔三差五的來到!
其實,這一熱鬧紅火的場景是蘭州日報社幫扶幹部第二季度的例行行動。當日,按照省幫扶辦溫馨提示要求和近期報社幫扶重點工作安排,為進一步扶志扶智,溝通情感,強化引導,讓幫扶幹部精準施策,讓幫扶戶確立脫貧路徑,樹立致富信心,為全面做好脫貧攻堅迎檢工作,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蘭州日報社黨委組織幫扶幹部進村入戶開展「手拉手心連心,同力脫貧奔小康」活動。
在為期一天的活動中,蘭州日報社幫扶幹部、駐村工作隊成員和村兩委班子與幫扶戶開展了「五同」活動。與幫扶戶共同勞動,一起整理家務,整治農戶房前屋後環境衛生。與幫扶戶同做一桌飯,共進午餐。幫扶幹部從蘭州自行購買了足量、花樣繁多的食材,來到幫扶戶家裡,由幫扶幹部上手炒菜、擀麵,與幫扶戶全家共進午餐。幫扶幹部與幫扶戶共同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脫貧攻堅的重要講話精神和扶貧政策,對相關政策進行宣講。幫扶幹部與幫扶戶共同謀劃脫貧致富計劃,完善「一戶一策」臺帳等資料。通過活動開展,政策宣講,幫扶幹部與幫扶戶統一思想,凝聚共識,激發幫扶戶內生動力,形成脫貧致富合力。幫扶幹部到戶了解幫扶戶今年希望完成的願望,年底前幫助幫扶戶實現一個「微心願」。與幫扶戶心連心「零距離」接觸,了解其所思所想所困,幫助貧困戶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
小山村來了大企業
黃蒿灣村位於榆中北部山區中連川鄉東北部。全村20平方公裡,平均海拔2100米,氣候乾燥,降雨稀少,屬典型的乾旱山區。耕地全部為旱地,主要是「靠天吃飯」。以前全村沒有任何集體經濟產業,屬空殼村。種植主要以玉米、馬鈴薯、胡麻、豌豆等經濟作物為主;養殖業「小、散、亂」,沒有形成規模,主要以養羊、豬為主。農民收入主要依靠種植養殖和外出務工。為解決黃蒿灣村一無集體經濟,二無支柱產業,三無發展動力的「三無」問題,幫扶單位蘭州日報社黨委和中連川鄉黨委、黃蒿灣村駐村幫扶工作隊牽線搭橋,成功引進了甘肅百草集團中藥材種植有限公司。如今,該項目已在黃蒿灣的山梁上、梯田裡結出了豐碩的果實:小小一株艾草,從引種培育、試種擴繁到規模化種植,從田間到車間,從工廠到市場,經過規模化種植、品牌化經營、網絡化銷售、資本化運作等一系列業態組合的「神奇之旅」後,成長為一棵「致富大樹」!
「我們這裡要不是蘭州日報社的幫扶,真不敢想今天會是什麼樣子?你們從邦邦溝一路下來就能看到,一山山梯田裡的艾草已經長到一紮長了,地埂上的丁香、連翹、榆葉梅還在開花,尤其是三產區的科技園裡,中藥材實驗田、艾草苗圃……這一切都是源自於甘肅百草的到來。」中連川鄉黃蒿灣村建檔立卡戶楊學武就是通過黃蒿灣村萬畝高原艾草產業園脫貧致富的。他向自己的幫扶幹部——蘭州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劉立山匯報說,他現在是甘肅百草北部五產區主任兼農資農機管理部主任,每個月不但有4000元的固定工資,在艾草種植、採摘、收割等環節中,駕駛農機作業每天還能拿到50元的績效工次,一年下來收入也在5萬元以上。「去年通過異地搬遷,我在金崖鎮集中安置點住上了94平米的樓房,日子越過越好。」楊學武雖然不善言辭,但說起自己這3年裡的脫貧經歷,臉上始終掛滿了笑容!
村裡有了新「地標」
「這段路的工程是360米長、4米寬,預計再有一周時間就全部完工了!」6月5日,馬文同介紹說,從新村委會到村幹道上的水泥路已進入第二道工序,這個項目原本與村委會陣地工程是沒有關聯的,但在蘭州日報社黨委的積極協調與爭取下,市公路服務中心將這段路的項目下達給榆中縣交通局。「現在只剩下院子的硬化、綠化,雖然活沒多少,但是單靠村上是無法完成這些工程量的。」馬文同說,6月初駐村工作隊根據蘭州日報社年度幫扶任務,爭取到了榆中縣夏官營鎮高墩營村的幫扶,計劃6月中旬左右通過強村幫弱村、支部共建,由高墩營村幫扶黃蒿灣村,在基礎設施方面給予支持。
「特別感謝蘭州日報社,幫助我今年硬化院子、修建圍牆!」馬得信作為該村的建檔立卡戶,在去年以前,院子還是上世紀的土夯牆,黃土院子高低不平,連個像樣的大門都沒有。去年以來,蘭州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劉立山同志多次上門問詢、徵求意見,並決定利用個人的力量幫助馬得信把院子和圍牆重建一下。
「我們幫扶老百姓,首先要力所能及幫助他們和我們一道共同努力,既要貧困戶充分享受到幫扶,更要讓他們積極主動融入,用勞動換取成果,幫扶幹部不能大包大攬,這次馬得信家院落和圍牆項目,我們在幫的同時,讓馬得信家裡人也參與了進來,大家一起來完成這個事兒。」劉立山說,這幾年來,蘭州日報社通過加大精準扶貧力度,把「輸血」與「造血」結合起來,把「雪中送炭」與「授人以漁」結合起來,實現了產業帶動「換窮業」的幫扶任務。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黃蒿灣村近年來引進的項目為該村脫貧攻堅和下一步鄉村振興奠定了基礎。路、燈、梯田,尤其是艾草支柱產業的種植、加工,一步步使黃蒿灣村躋身產業大村行列!尤其今年以來,在幫扶單位蘭州日報社黨委的鼎力支持下,聯合中連川鄉黨委、鄉政府,根據榆中縣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要求,為黃蒿灣萬畝高原艾草產業園項目爭取到了500萬元資金用於拉動全縣25個非貧困村村集體經濟發展。同時通過積極對接榆中縣水務局,為黃蒿灣村爭取到一座500方蓄水池項目和5個集中供水點項目;積極對接榆中縣工信局,為黃蒿灣村的偏頭溝社、解放社以及塏坪村爭取了一座移動基塔項目。更重要的是,甘肅百草依託隴原艾草這一新興產業,走科技助推產業之路、利用產業帶動扶貧。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了讓黃蒿灣村農戶更好掌握技能,幫助他們徹底拔掉「窮根」,蘭州日報社、中連川鄉積極聯合縣人社局、扶貧辦累計培訓貧困人員180餘人,就地轉移勞動力100餘人,其中黃蒿灣村參與人數達50餘人。
拉不完的家常、敘不完的情!在短短的4個多小時裡,蘭州日報社幫扶幹部和黃蒿灣村的親戚們一起勞動,房前屋後的垃圾不見了,大家一起坐在院子裡學政策、聽故事,找問題、捋思路……一件件「微心願」記在了幫扶幹部的本子上,,一個個趣味故事引得滿院歡聲笑語。站在遠處看去,黃蒿灣村萬畝艾草產業園內,醒目矗立的24字核心價值觀主題宣傳牌和各種中草藥宣傳牌令人振奮,如火如荼的艾草產業,讓這裡無不散發著衝破缺支柱產業、缺村集體經濟、缺內生動力貧窮面貌的幹勁和勢頭。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劉世才
楊貴智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