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2020有多少複雜的感受,就會對2021有多少嶄新的期待。新的一年,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和UCCA沙丘美術館在全年安排了豐富的展覽和項目,希望藝術可以常伴於觀眾身邊,也願這些展覽和作品能夠激發我們關於世界的反思和認知。
1月 Jan. 2021
邵純,《未來風水》,電子軟雕塑,2020。
太空奇談
2021.1.31 – 2021.6.20
UCCA沙丘美術館
在1971年出版的短篇小說《宇宙創始新論》中,科幻作家斯塔尼斯瓦夫·萊姆為我們描述了一種全新的宇宙模型:目前人類所能探知到的宇宙現象和自然規律,皆是初代宇宙運行與規定的結果;「完美自然」並不存在,因為自然也是被設定的。雖然這個猜想在今天看起來被證實的可能性仍未可知,但萊姆確實提醒了我們一個不爭的事實:「自然」遠比我們想像的更為複雜且多變,時間也並非線性向前。因此,對宇宙持續洞察有助於我們跳脫出人類中心主義的局限,作為地球的留存之物、行星的共同居民之一,人類的必然命運便是行星意識——某種超越國家主義、宗教、族裔及物種之物——的演化。
展覽「太空奇談」邀請了具有廣闊行星視野的十餘組藝術家艾倫·博加納、曹澍、陳瀅如、陳哲、儲雲、歐森/迪特·席琳、胡偉、邵純、安東·維多克勒、於伯公、張文心/陳欣及周駿生,他們的實踐面對當下人類文明運行系統不斷加速所製造的離散身份,追索著集體無意識的形成。他們寓言式的創作,圍繞著宇宙之中渺小的藍色星球所展開,為我們揭示了有關這顆行星的傷痕、記憶與文明留存的希望或失望。藝術家將自我召喚進入不同的有機系統,並將他們的個體經驗轉化為可感知的莫名之物的創造。這種創造是對現行社會運轉機制的反思,同時也是對於現有知識局限所造成的挫敗而萌生的鬥志。「太空奇談」由UCCA公共實踐部總監韓馨逸策劃。
3月 Mar. 2021
廖斐,《延長的直線》,2015,大理石,鋼板,水泥基座,275 × 70 × 160 cm。
沉靜的響雷
2021.3.6 – 2021.5.23
UCCA中展廳、新展廳
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此次展覽集中探究了中國當代藝術中未被充分討論的一條線索——佛教如何與當代藝術發生聯繫,這種聯繫又與傳統的佛教美術存在怎樣的共性?20世紀初,岡倉天心(Okakura Tenshin)和恩內斯特·費諾羅薩(Ernest Fenollosa)開創了「佛教美術」 這一學術領域,這或許從一開始就限制了我們對佛教和視覺文化關係可能性的想像。
從他們以藝術史研究的目的試圖揭開法隆寺夢殿的秘佛,並由此和僧侶發生的衝突中,我們可以看到僧侶和藝術史學家在對待同一個被稱作藝術品的「物」時所採取的不同方式。與此同時,自上世紀50年代,鈴木大拙(D.T. Suzuki)帶有強烈個人色彩的佛教在西方的傳播影響了戰後一代的藝術家與知識分子,如約翰·凱奇(John Cage)、阿瑟·丹託(Arthur Danto)以及羅伯特·勞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並在之後逆輸入至東亞等國。這使得原本就複雜的「佛教美術」相關問題需要進一步放置在「東—西」、「前現代—現代」等坐標中進行審視。
在此背景之下,本次展覽邀請了邵一、陳麗珠、廖斐與褚秉超——四位在個人生活與藝術創作中與佛教有著不同聯結的藝術家,在展覽籌備過程中分別選擇一段唐宋禪宗的文獻,以此為起點展開創作,嘗試構建一段清晰的線索,重新展示中古文本與當代視覺文化之間的關係,探索思想與信仰如何在本土藝術家頭腦中進行提煉和轉化,並由此挖掘佛教和當代藝術之間對話的可能性。「沉靜的響雷」由UCCA助理策展人張南昭策劃。
曹斐,《新星》,2019,單頻錄像,109分鐘。
圖片由藝術家、維他命藝術空間及Sprüth Magers提供。
曹斐:時代舞臺
2021.3.12 – 2021.6.6
UCCA大展廳
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作為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代表,曹斐擅長運用多媒體——電影、影像、虛擬實境及裝置,對全球化浪潮下中國社會的巨變以及身處其中的個體境況做出超現實的刻畫。本次展覽作為國內首次聚焦藝術家的中期回顧性個展,將呈現其不同時期的代表作品,並嘗試將其實踐置於所對應的中國各時期社會背景當中,從而形成對照關係。展覽將囊括《失調257》(1999)、《三元裡》(2003)、《角色》(2004)、《誰的烏託邦》(2006)、《人民城寨》(2007-2012)、《霾》(2013)和《LaTown》(2014)等經典作品,並將在國內首次呈現其新近作品《亞洲一號》(2018)以及最新項目《紅霞》(2019-2020)。
一直以來,藝術家的關注聚焦於流行文化、科技發展、城市變革以及虛擬實境等等之間錯綜複雜的社會張力,在反映現實與製造幻想之間自由遊走。尤其在藝術家近期的項目當中,通過長期的歷史與跨學科調研工作,將過去與當下社會中的個體性置於歷史轉變之中,並在其中充斥著對個人、社會及歷史不明時區的想像。「曹斐:時代舞臺」由UCCA館長田霏宇與UCCA展覽部總監郭希共同策劃。
關於藝術家
▼
攝影:Myrzik and Jarisch
曹斐,1978 年生於廣州,現在北京工作及生活。曹斐是活躍於國際舞臺的中國藝術家。她的作品融合社會評論、流行美學,參考超現實主義並運用紀錄片拍攝手法,反映當代中國社會疾速發展的變化。曹斐曾參加過的國際雙年展和三年展包括:上海雙年展、莫斯科雙年展、臺北雙年展、第15 及17 屆雪梨雙年展、伊斯坦堡雙年展、橫濱三年展,以及第50、52 和56 屆威尼斯雙年展。她的作品曾在倫敦泰特美術館、蛇形畫廊、白教堂美術館、紐約新美術館、古根海姆博物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巴黎東京宮、路易威登基金會等地展出。2016年曹斐在紐約MoMA PS1舉辦首個個人展。
近期項目包括2018年香港大館美術館個展和杜塞道夫K21美術館回顧展,以及2019年6月在蓬皮杜藝術中心舉行的個展,8月APPLE和紐約新美術館合作的增強現實藝術項目,2020年在倫敦蛇形畫廊舉辦個展。未來計劃包括2021年羅馬MAXXI國立二十一世紀美術館個展及2021年北京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個展。
曹斐於2010年獲提名「Hugo Boss雨果博斯藝術獎」及「未來一代藝術獎」。2006和2016年分別獲得「中國當代藝術獎CCAA」的「最佳青年藝術家」獎項及「最佳藝術家獎」。2016 年獲「昆卡雙年展」的「Piedra de Sal 獎」。曹斐曾擔任2014年第八屆柏林雙年展策展人遴選委員會評委;2016年荷蘭博尼範登當代藝術獎評委;2019年擔任HUGO BOSS亞洲新銳藝術家大獎評委,以及勞斯萊斯「繆斯」全球藝術項目藝術家遴選委員會提名人。
6月 June 2021
王拓,《通古斯》(靜幀),2021,單頻影像。
王拓:空手走入歷史
2021.6.6 – 2021.9.5
UCCA中展廳、新展廳
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時空的交疊與敘事的交錯,對歷史性文本的創造性使用和梳理,沉鬱冷靜的視覺語言,一直是王拓既往創作的重要組成元素。作為王拓的第一次機構個展,本次展覽將系統性地梳理藝術家此前創作的重要線索,並首次呈現近四年的創作序列「東北四部曲」,同時對建築、文獻兩條線索以及早期作品進行有側重地呈現。其中「東北四部曲」緣起於藝術家對於薩滿儀式及歷史的深入研究,從個人經驗著眼東北亞歷史的回顧以及現代性之斷裂,並提出「泛薩滿化」這一概念,意指人的身體在無意識狀態下成為歷史輪迴中的媒介。展覽題目源自日本歷史學家溝口雄三提及的一種歷史觀,即「進入歷史時的無意圖狀態」,並通過這種狀態來發現歷史「本來的樣態」,這無疑也描述和串聯起了王拓的全部創作核心,同時充分說明了藝術家在解構歷史和提供替代性想像中可以扮演的重要角色。「王拓:空手走入歷史」由UCCA策展人欒詩璇策劃。
關於藝術家
▼
王拓,1984年出生於長春,分別於2012年與2014年獲得北京清華大學和美國波士頓大學視覺藝術學院的繪畫系研究生學位,現工作生活於北京。他的重要個展包括「正站在歧路上」(空白空間,北京,2020);「王拓:煙火」(Present Company,紐約,2019);「語法靈猿「(Salt Projects,北京,2017);「失憶事典」(泰康空間,北京,2016)。他參與的重要群展包括「國立現代美術館亞洲計劃——尋找另一個家園「(國立現代美術館,首爾,2020);「精神與政治學」(巴登巴登國立美術館,巴登巴登,2019);「新冶金學家」(尤利婭·施託舍克收藏,杜塞道夫,2018);「One Northeast」(Zarya當代藝術中心,符拉迪沃斯克,2018);「九」(皇后美術館,紐約,2017)。
7月 July 2021
安迪·沃霍爾,《自畫像》,1978,亞麻布面丙烯及絲網,101.6 × 101.6 cm。圖片由安迪·沃霍爾美術館提供,建館藏品。致謝安迪·沃霍爾視覺藝術基金會。收藏編號:1998.1.807
成為安迪·沃霍爾
2021.7.3 – 2021.10.10
UCCA大展廳
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作為波普藝術大師安迪·沃霍爾藝術生涯在中國的首次全景式呈現,展覽匯集了由安迪·沃霍爾美術館與UCCA 從前者眾多藏品中共同精心挑選的近300 件代表作品。展覽在對藝術家生活和藝術創作具有裡程碑意義研究的基礎上,開拓性地將藝術家經典架上作品與電影和攝影作品相結合,以五個章節展開,通過非線性敘事深入聚焦安迪·沃霍爾眾多早期作品、檔案資料和歷史照片,完整再現了青年沃霍爾在匹茲堡的重要歷史時期,這是除沃霍爾美術館之外,首次以此方式呈現的安迪·沃霍爾個展。同時,展覽亦囊括了藝術家各歷史時期創作的系列經典作品,例如20 世紀50 年代初,藝術家到紐約進行的商業跨界嘗試;60 年代的標誌性繪畫,以及藝術家對80 年代紐約街頭文化的適時回應;在探索沃霍爾繪畫創作實踐之外,展覽還將呈現作為沃霍爾繪畫創作基礎的攝影作品,以及藝術家汲取早期生活靈感,晚期創作的更具實驗性及精神性的抽象系列作品。
展覽由沃霍爾美術館首席策展人何塞·卡洛斯·迪亞茲(Jose Carlos Diaz)及館長派屈克·摩爾(Patrick Moore)共同策劃。展覽將先後在UCCA 北京及UCCA 上海新空間呈現。
關於藝術家
▼
安迪·沃霍爾本名安德魯·沃霍拉,1928年8月6日出生於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市的工薪家庭。1945至1949年,就讀於卡內基理工學院(現為卡內基梅隆大學),在紐約以商業插畫家的身份開始其藝術生涯。從20世紀40年代至1987年去世,沃霍爾是一位多產的藝術家和企業家。他是畫家、雕塑家、插畫家、攝影師,並在整個藝術生涯中不斷對諸如出版、電影、音樂製作、電視、時尚和戲劇等新興媒介的藝術表達展開探索。
關於安迪·沃霍爾美術館
▼
安迪·沃霍爾美術館位於藝術家安迪·沃霍爾出生地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市。作為世界上僅專注於一位藝術家,最為全面的美術館之一,安迪·沃霍爾美術館擁有最為豐富的沃霍爾藝術藏品和檔案資料。安迪·沃霍爾美術館是匹茲堡市四家卡內基博物館之一。關於美術館的更多信息,請訪問 warhol.org。
丹尼爾·阿爾軒,《侵蝕薔薇石英製成的斷臂維納斯像》(局部),2019 。
丹尼爾·阿爾軒
2021.7.11 – 2021.10.10
UCCA沙丘美術館
作為UCCA沙丘美術館迎來的第一個藝術家個展,丹尼爾阿爾軒將結合UCCA沙丘美術館消隱於沙丘下的獨特空間環境,呈現其源於對歷史和遺蹟的持續關注而創作的一系列最新作品。阿爾軒重新回顧了藝術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雕塑作品,如米開朗基羅的烏爾比諾公爵洛倫佐美第奇像,以真跡原作模型為模,創作出標誌性的「侵蝕水晶」風格新作品。創作過程中,阿爾軒獲得了法國國家博物館聯盟史無前例的支持,得以接觸到如巴黎羅浮宮、梵蒂岡博物館等歐洲最重要博物館館藏的雕塑大師原作的模型。
阿爾軒的藝術創作過程在激發觀者對過去藝術作品的發掘,修改和保存的歷史傳統進行反思的同時,還邀請觀者以未來考古學家的視角,將作品視為不為人知的未來遺蹟,進而對其進行重新發現,重構想像。一如阿爾軒的眾多作品,本次展覽也通過對時空的壓縮,在美術館內創造出一個從白色到藍色過渡的超現實空間。而在本次展覽開始之前,阿爾軒全新的大型戶外公共藝術作品《侵蝕斷臂維納斯銅像》已於2020年7月10日落成於UCCA沙丘美術館所在的阿那亞社區海濱。
關於藝術家
▼
丹尼爾·阿爾軒,1980年生於克利夫蘭,現工作和生活於紐約。阿爾軒的美學根植於他的「虛構考古」概念。通過雕塑、素描、建築和影像等創作媒介,以其稱為「未來考古學」作品創造一種臨界情境。這些令人難忘又饒有趣味的場景,兼有浪漫主義和波普藝術的氣質。阿爾軒的作品曾在全美各重要機構,如MoMA PS1、紐約新美術館、邁阿密當代藝術博物館等地展出。
9月 Sept. 2021
黃銳,《黑色的半月》,2020,丙烯顏色 屏風,172.5 × 128 cm。
黃銳:抽象之道
2021.9.25 – 2021.12.19
UCCA中展廳、新展廳
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黃銳自上世紀70年代末起就作為藝術家和藝術活動家一直活躍在中國當代藝術的最前沿,此次展覽將關注他創作生涯初期至今的抽象創作,並且將是藝術家近十幾年來最大規模的個展。黃銳從1978年開始對抽象繪畫語言進行探索,並在次年底他參與發起的「星星美展」上展出了自己的抽象作品,這些作品也成為了新中國成立之後第一次公開展示的抽象作品。80年代初,黃銳選擇前往鄰國日本,開始了他長達15年的旅日生涯。這期間他不僅延續了之前探索空間抽象的「空間結構」系列,還將自己的創作興趣拓展到禪文化、周易等領域。黃銳的抽象創作一直帶有對東方美學和思想的持續性關注, 尤其是他自1983年起開始了對道德經以及易經的研讀。周易的各個卦象的名字中都蘊含著轉折和變革,這種不斷地變革正是黃銳創作的一個核心。
此次個展將系統性的梳理以抽象語言和東亞思想作為藝術家創作的重要線索,囊括以繪畫及雕塑為形式的數十件作品;並首次呈現了2020年創作的「有道-無道」系列油畫新作,同時對「禪空間」系列,「水墨之道」系列以及早期作品進行有針對性的呈現。本次展覽由田霏宇和助理策展人張南昭共同策劃。
關於藝術家
▼
黃銳,1952年出生於北京,現工作和生活在北京。黃銳是中國先鋒藝術團體「星星畫會」的發起人之一,他的創作在1980年代以繪畫為主,1990年代開始朝更實驗和多元的方向探索,涉足於裝置、行為藝術、攝影、版畫等廣泛領域。他的重要個展包括「動物時間的北京城—— 1204-2009」(地下城博物館,布魯塞爾,2009);「動物時間的中國歷史」(羅馬城牆博物館, 2008);「黃銳星星時代——1977-1984」(何香凝美術館,深圳,2007);「黃銳展」(大阪府立現代藝術中心, 1990),「拆那/CHINA」(阿爾勒國際攝影節,2007)。參加的重要群展有「1989後的藝術與中國:世界劇場」(古根海姆美術館,紐約,2017);「中國8」( 杜塞道夫國立美術館與波恩國立美術館,2017);威尼斯雙年展(2013)和「星星美展」(中國美術館東花園,北京,1979)。
10月 Oct. 2021
沈莘,《溫暖期》(靜幀),2018,數碼影像,34分。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後視景觀:一段關於所有權的旅程
2021.10.24 – 2022.2.20
UCCA沙丘美術館
一片風景被誰擁有?是土地的所有者,或是不經意將景色盡收眼底的遊人?W.J.T.米切爾曾在《風景與權力》(Landscape and Power)中指出,不能僅將風景視為一種美學的欣賞對象,「它應是一種歷史、政治及美學層面的警惕性的核心——一種對經由眼睛的注視投射並書寫於土地表面的暴力和邪惡的警惕」。作為媒介的風景,本身包含了我們認識世界時腦海中產生的或遠或近的畫面,這些表徵背後是否潛藏著世界的真正秩序?若旅程可以成為一段思考轉化的過程,我們是否能在一趟經驗被預設的旅途中,逐步詩意地潛行並改寫自身的故事走向?展覽將關注主體的「觀看」在圖像生產中的作用,並通過呈現涉及後殖民視角下的移民、貿易及旅遊消費等相關議題的作品,邀請觀眾在場域特定的創作中,重新審視自身與當下消費以及景觀社會的歷史關聯。「後視景觀:一段關於所有權的旅程」由UCCA公共項目策劃人方言策劃。
11月 Nov. 2021
莫瑞吉奧·卡特蘭,《喜劇演員》,2019,香蕉、膠帶。攝影:澤諾·佐蒂。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莫瑞吉奧·卡特蘭:最後的審判
2021.11.20 – 2022.2.20
UCCA大展廳
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20 及21 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義大利國寶級藝術家莫瑞吉奧·卡特蘭在中國的首次個展將引領觀眾開啟探尋藝術家卡特蘭心靈和創造力的探索之旅。憑藉其發人深省、戲謔有趣、具有挑戰性和啟發性的藝術創作,卡特蘭深入挖掘人們的日常生活經驗,揭示了人類自身生存受制的恐懼與情緒體驗。從1989 年創作的小幅攝影作品《家庭詞典》(Lessico familiare)開始,卡特蘭通過一系列具有探索性的自畫像式作品,帶領觀眾踏上充滿想像力的歷史之旅,在這段旅程中,藝術家將近乎神秘的人物如甘迺迪、教皇約翰保羅二世、甚至希特勒等人物轉化為普通、有時甚至是可悲的人物。展覽充滿趣味性且令人震撼,通過30 餘件藝術大師的作品首次向中國觀眾展現了卡特蘭融合靈感與表達,模糊藝術與廣告和媒體界限的藝術實踐。展覽由弗朗切斯科·博納米(Francesco Bonami)策劃。
關於藝術家
▼
莫瑞吉奧卡特蘭(1960年生,義大利帕多瓦市)是當代藝術界最受歡迎也最有爭議的藝術家之一。他的創作自由取材於現實世界中的人和物,其作品透著對藝術和機構的戲謔。他以充滿趣味和挑釁的方式將材質、物品和舉動置於具有挑戰性的場域之中,激發人們對其進行評論和參與。
自80年代末開始積極創作,1993年參加威尼斯雙年展Aperto專題展,將自己的展覽空間賣給了一家廣告公司。卡特蘭憑藉一尊被隕石擊中的教皇約翰保羅二世的蠟像,即作品《第九小時》(La Nona Ora)首次獲得國際關注,該作品最初於1999年在巴塞爾美術館展出。自2010年以來,卡特蘭永久安置在米蘭阿法裡廣場的公共藝術介入作品《L.O.V.E.》引發了居民對原本被遺忘的廣場的重新利用。同年,卡特蘭與攝影師皮耶爾保羅費拉裡共同創辦了半年刊圖片出版物《廁紙》(TOILETPAPER)。2011年,他在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上展出的兩千隻填充鴿子裝置作品引發了人們的激烈討論。同年,卡特蘭在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舉辦個展,將所有作品懸掛於天花板上。展覽結束後,卡特蘭宣布暫時退休。
2016年9月,卡特蘭再次回歸,以18K金複製鑄造了一個功能齊全的馬桶,將其命名為《美國》,卡特蘭用這件作品取代了古根海姆博物館洗手間的馬桶,並對公眾開放了一年。之後,他應邀在巴黎錢幣博物館舉辦其最重要的作品展,即「不怕愛」回顧展。2018年,他為上海餘德耀美術館策劃了群展「藝術家此在」,以此展覽質疑現代藝術最神聖的原則:藝術的原創性、意圖和表達。2019年底,卡特蘭在牛津郡布倫海姆宮舉辦了由其主要作品組成的個展。開幕當晚,作品《美國》被不明身份的竊賊偷走。2019年12月,卡特蘭在邁阿密海灘巴塞爾藝術展上首次展出了他的新作《喜劇演員》,用膠帶將一根香蕉貼在畫廊展臺的牆上,以此激發全球觀眾對藝術本質和價值的辯論和探討。作品《喜劇演員》已捐贈給古根海姆博物館,並成為古根海姆博物館的收藏。
關於UCCA
▼
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是中國領先的當代藝術機構。UCCA秉持藝術可以深入生活、並改善生活的理念,每年為超過百萬的觀眾帶來豐富的藝術展覽、公共項目和研究計劃。UCCA北京主館位於798藝術區的核心地帶,佔地約一萬平方米,其原址為建於1957年、歷史悠久的廠房,於2019年完成由荷蘭大都會建築事務所(OMA)主持設計的場館改造。UCCA沙丘美術館由OPEN建築事務所設計,坐落於北戴河渤海海岸的阿那亞社區內。上海UCCA Edge由紐約SO-IL建築事務所擔綱設計,於2021年春季正式開館。
UCCA於2018年正式獲得由北京市文化局認證的美術館資質,並經北京市民政局與香港政府許可,在兩地註冊成立非營利的藝術基金會。UCCA的商業板塊包括零售平臺UCCA商店、UCCA兒童藝術中心,以及UCCA Lab旗下的館外合作項目等。UCCA於2007年開館,2017年在一組國內外董事的支持下完成機構的重組與轉型。UCCA致力於通過當代藝術,推動中國更深入地參與到全球對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