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揭幕戰以來,20-21賽季的賽程已經進行了半月有餘,由於杜蘭特、歐文和庫裡等頂級球星的復出,加上太陽、老鷹和鵜鶘等年輕球隊的崛起,聯盟整體的競爭力以及觀賞性在理論上應該會呈現一個明顯的上升趨勢,對於球迷們來說也能增加觀賽欲望。
味同嚼蠟,「吊打」竟成賽季主旋律
然而現實卻令人無比失望,據美媒Shane Young統計,截止到今天之前,NBA一共打了105場比賽,其中分差曾達到20以上的有50場;分差達到30以上的有24場;分差達到40以上的有6場!換個角度來說,就是接近一半的比賽結果達到了20分的分差,20%以上的比賽達到了30分的分差,「吊打」一詞實實在在成為了本賽季的主旋律。
由於在半場或者是前三節之前就已經能夠預測到最後的勝負,觀眾往往難以懷著一顆期待的心去耐心看完一場完整的比賽,兩隊分差太大意味著某一方需要花上很長的時間去追分,缺少了那種你來我往的激烈性,無論比賽場面多麼華麗,從競技體育層面來說都味同嚼蠟。
以開拓者和勇士隊的兩場比賽為例,庫裡和利拉德都是頂級的明星控衛,兩隊陣容實力也在伯仲之間,他們之間的對決原本應該是激烈的拉鋸戰,但是第一場比賽開拓者就以123-98狂勝勇士,他們三分球43中20,命中率達到46.5%,而後者的三分命中率只有區區20%。
到了第二場對決,爆發的就變成了勇士隊的庫裡,他全場31投18中狂砍賽季最高的62分,勇士隊一直都以較大的分差領先對手,最後的比分則是137-122,縱然雙方球星都有不錯的發揮,但並不能對比賽的精彩程度產生太大的正面影響,因為籃球終歸是競技性的運動,並不是花裡胡哨的進球表演,當比賽本身失去了不確定性,那也就喪失了本質的意義。
為何現在的比賽分差會如此之大?
回到最初的問題之上,NBA聯盟是全世界籃球水平最高的職業聯賽,球員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世界級精英,那麼為何在技術更加先進的時代,比賽的分差卻變得越來越大了呢?
1、現場沒有球迷,球員失去了對比賽的敬畏感
因為疫情的關係,本賽季的NBA仍舊禁止球迷入場觀賽,球員們得不到大量的歡呼聲,實在提不起認真打比賽的欲望,狀態好的時候就多出手刷刷數據,狀態不好的時候就划水保存實力,避免因為發力過猛導致受傷,這樣不僅不利於奪冠,還會影響自己拿大合同。
根據以往的傳統,常規賽原本就是表演性質大於競技性質,但因為有球迷在場,球員們還是希望可以為主隊城市爭一口氣的,也就是基於自身榮譽感而激發的求勝欲望。
而現在連助威的人都沒有了,常規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就變成真正的雞肋,球員打球純粹就是出於日常工作打卡的心態,當漫不經心的投籃成為習慣時,比賽質量可想而知。
2、三分球出手越來越多,比賽的勝負全靠手感決定
在比賽競技欲望不強的前提下,球員們自然會尋找更節省體力的得分方式,那無疑就是扔三分球,在崇尚進攻的小球時代,三分球原本就是一種主流的進攻手段,同時也是一種最大程度避免身體對抗的手段,當大家都開始用三分決勝負的時候,實際上拼得就是手感,某一方手感好了,拉開比分是很容易的事情,另一方落後太多的時候,自然也會提前認輸,畢竟這只是一場常規賽罷了,根本沒有必要拼盡全力去爭取勝利,比賽索然無味。
總體來說,現在的NBA僅僅是一個以盈利目的的商業組織,競技層面的權重佔比變得越來越低,作為觀眾最好還是懷著一顆平常心去看球,到了季後賽再認真也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