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真正可以生命相託的人
圖為毛青(左)正在病區查房。 高濤 攝
「毛青來了,我們就不怕了!」
從抗擊「非典」到防控禽流感,從援利抗埃到抗擊新冠肺炎,不管在哪個「戰場」上,只要看到毛青的身影,戰友們就仿佛吃了「定心丸」。
大家這樣說,不僅因為他是從業30多年的感染控制領域的權威專家,更因為他始終心存大愛,是真正可以生命相託的人!
衝鋒在前
他用行動讓人安心
2月12日,火神山醫院剛剛開設的綜合科收治首批新冠肺炎確診患者,作為科主任的毛青與醫護人員一起,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嚴陣以待。
救護車門打開,一位年近九旬的老奶奶出現在大家眼前。老人沒法自己走下救護車,怎麼辦?毛青二話沒說,第一個走上前去,把患者抱了下來。
科室醫護人員來自陸軍、海軍、空軍、聯勤保障部隊等多個單位,很多人沒與毛青一起共事過,這次親眼見到感控專家毫無畏懼與患者「親密接觸」,戰「疫」信心倍增。
鏡頭拉回到6年前的西非賴比瑞亞,毛青與戰友們一起「全副武裝」接診伊波拉病人,遇到一位陷入昏迷的患者。
這種病致死率高、易感染,直接接觸無疑危險性更大。可毛青想都沒想就快步上前,雙手抱向傳染性最強的患者頭部。見毛青毫無畏懼,其他幾人一起動手把病人抬進病房。
事後,年輕醫生小張對毛青坦承:「要是您不上,我們真的不敢上。」
通過這件事,毛青堅定一個理念:「作為感控專家,給別人信心,不是用嘴巴講的。你講得再好,遇到危險不往前衝,別人也不會相信你。」
作為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感染科主任,春節前毛青一直忙活接診新冠肺炎患者的準備,農曆大年三十凌晨兩點多,剛回到家休息的他接到醫院領導的電話。
「組建醫療隊馳援武漢,徵求你的意見。」「當然是我去,不去我放心不下。」「好,你去大家都放心,一定要把每名隊員都平安帶回來。」
就這樣,已近退休年齡的毛青毫不猶豫選擇「逆行」。他說:「黨員、軍人、醫生,任何一個身份都決定了我必須毫不遲疑地往前衝!」
前不久,火神山醫院為增加收容量,臨時決定成立綜合科。身為醫院兩個專家組副組長、任務繁重的毛青再次請戰擔當科主任,衝到救治第一線。
「既要拼盡全力治病救人,也要給大家樹立信心。」毛青與高危汙染物、烈性病毒打了30多年交道,經常笑稱自己是能跑全場的「老運動員」,不上跑道心不甘。
而上了跑道,他才意識到,畢竟歲月不饒人,自己不再是年輕小夥子了。
早在出徵武漢之前,他的身體就報了警,沒等拿到髖關節核磁共振的結果,就上了「戰場」。這些天,平素走路帶風的毛青步子慢了下來,一貫麻利穿脫防護服的他,每次也要慢個十幾分鐘,有時走著走著突然就會失控摔倒……
即便如此,毛青衝鋒的腳步仍未停歇,他說:「只要沒有大獲全勝,就要戰至最後一秒。」
嚴謹求實
他用科學讓人安心
「防控疫情離不開科學。」這是毛青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說,傳染病救治必須運用專業知識,絕不能盲目亂幹。
從金銀潭醫院到火神山醫院,都需要構建一個完備安全的救治流程。這個流程構建得是否科學,直接決定著患者救治工作能否順利展開。構建這個流程,就是毛青剛到武漢時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
「病區結構合理、規範流程科學是實現醫護人員零感染的關鍵。」醫療隊剛抵達武漢,毛青和醫療骨幹就奔赴金銀潭醫院,第一時間完成了病區改造設置和規範流程制定,為收治患者贏得了寶貴時間,也為醫護人員築牢了安全防線。他的經驗和做法在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中得到了推廣。
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初期,有醫護人員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裝備長時間、高強度工作,引發身體不適,在「紅區」嘔吐,不得不換掉口罩。在「紅區」發生這樣的瞬間一級暴露,會不會感染病毒?需不需要隔離?這給當事人和醫療隊領導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和壓力。
有的人提出要隔離,以防萬一。可毛青卻堅持認為不用隔離,原因是患者都戴著口罩,病房裡還有新風系統,空氣中病毒濃度不會太高,而感染需要一定量病毒的積累,瞬間暴露感染的可能性極低。經過毛青科學的分析判斷,當事人一顆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了,重新投入到工作中。
「不隔離不代表不處置。」毛青建議對當事人加強體溫監控,多安排休息增強免疫力。類似這樣的具體問題還有很多,有的護士在「紅區」給病人做穿刺操作時,不小心扎破皮膚表層。毛青給出了「擠、洗、消」三步處置法,既降低了感染概率,也卸下了當事人的心理包袱。
「進入『紅區』需不需要戴面屏?」這是初期展開救治時,關於防護的一個爭議。有隊員覺得面部已經有護目鏡和幾層口罩的防護,完全可以阻斷病毒,而且長時間佩戴面屏會引起眼睛疲勞、綁帶壓痛等問題。一時間,支持不戴面屏的聲音佔了多數。
不料,毛青提出反對意見。「正常情況不戴面屏確實沒問題,但你們考慮突發情況怎麼辦了嗎?」毛青一錘定音,面屏成了「紅區」標配。
就在「面屏風波」第二天,一位護士在護理時,患者突然摘下口罩嘔吐起來。「幸虧戴了面屏,否則就會加大感染風險。」這位護士嚇出一身冷汗,「多虧了毛主任讓我們戴上面屏。」
根據抗擊伊波拉病毒的經驗,毛青和他的戰友在病區設立了監控機制,通過攝像頭實時觀察醫護人員洗手消毒、穿脫防護服等各個環節,一旦發現不規範操作會馬上喊「停」,並提供專業的補救措施。
醫者仁心
他用大愛讓人安心
「不吃飯就沒營養了,怎麼回去遛你的小狗狗。」「我明天再來看你,要看到你笑啊!」……近日,一段毛青穿著防護服用重慶話「吼」一位老婆婆吃飯的視頻火爆網絡,視頻拍攝者,就是那位老婆婆的外孫女吳尚哲。
毛青告訴記者,老婆婆已經89歲了,生活難以自理。因為患者較多、醫護力量有限,為了更好地照顧老人,毛青經過協調溝通,將同樣感染新冠肺炎的老人外孫女安排到病房,協助醫護人員照顧老人。
記者微信聯繫了吳尚哲,她講述了視頻的來龍去脈。那天,毛青查房聽說老人不吃飯,便鼓勵開導她,可老人什麼也聽不進去,毛青便「嚴厲」起來。
吳尚哲說,毛青貌似「嚴厲」的話語中蘊含著家人般的關愛。看著毛青一邊「吼」著外婆一邊為外婆掖被角,小吳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那天,她把這個過程用手機拍下來發到網上,沒想到引來網友強烈共鳴。「最溫情的狠話」「雖然不是我的外婆,但聽著醫生的話眼眶不禁溼潤起來」「遛小狗狗,有愛」……從那一刻起,「萌兇」成為毛青身上一個新的符號。
把患者當親人,用大愛強信心。毛青用一句句親切的話語、一次次精心的診療、一個個暖心的行動,溫暖著每一位患者、激勵著每一個病人。他堅持每天查房4個小時以上,逐個病床了解情況、修改方案,逐個病人開導鼓勵、增強信心,逐個病例深入分析、研究會診。
「一定要把每一名隊員安全帶回來!」這既是毛青出徵時對醫院領導的承諾,也是他對醫療隊員的關愛。作為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全軍感染病研究所所長,他在抗疫一線還承擔著防控感染指導工作。如何做到既要打勝仗、還要零感染,對他來說是一道難度不小的考題。
「並不是每個醫護人員都有防控傳染病的經驗,即使制定了嚴格的工作規範和流程,但稍有疏忽就可能犯下錯誤、出現感染。」毛青告訴記者。
每天早上7點半、晚上9點半,毛青都會乘坐班車往返於醫療隊駐地和火神山醫院。這個班車就成了他培訓隊員的課堂。糞口傳播如何防範?遇到病人嘔吐怎麼辦……
結合抗擊「非典」、伊波拉等實戰經驗和最新了解掌握的研究成果,堵塞隊員日常工作中容易出現的疏漏,解答防控疫情存在的疑慮困惑,毛青開辦的「巴士微課」火了。
醫者仁心,大愛無疆。毛青說他熱愛自己的專業,願傾盡所有治病救人、戰勝疫情,但更希望世界永遠沒有瘟疫,讓畢生所學毫無用武之地。(記者 陳麗平 通訊員 李大勇 張旭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