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9 15:05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市委報導組 陳耿
江風陣陣傳佳訊,戰鼓聲聲催人進。12月29日,椒(靈)江江畔,台州市椒(靈)江建閘引水擴排工程(配套項目)開工儀式隆重舉行。
靈江臨海釣魚亭八仙巖段,未來,一座靈江大閘將在這裡矗立,成為靈江「十裡畫廊」的美麗起點。
靈江大閘樞紐,是台州市靈江擴排擋潮一期工程,即椒(靈)江建閘引水擴排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12月21日,工程項目建議書獲省發改委批覆,前期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水資源利用、防洪排澇、促進城市水環境改善,靈江擴排擋潮工程從它構想的那一天起,就肩負著台州人民的厚重寄望。如今,它已被列入浙江省「百項千億防洪排澇工程」,是全省「十三五」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項目總投資約123.5億元。
建閘引水不僅是一項引水工程,更是發展工程、民生工程,是從根本上解決台州南片區域水資源短缺的戰略性舉措。台州市委、市政府領導高度重視,市委書記陳奕君親自擔任椒(靈)江建閘引水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多次要求各級各相關部門要統一思想認識,錨定工作目標,科學論證、周密組織、加快推進,力爭早日發揮工程的綜合效益。台州市委副書記、代市長張曉強專門聯繫該項目,多次聽取相關情況匯報,實地踏勘項目現場。
「十裡畫廊」未來可期
台州人對靈江有著特殊而深厚的感情。早在10萬年前,就有「靈江人」在此繁衍生息,哺育出敢為天下先的台州人。然而,靈江中下遊水質渾黃、大田平原洪澇等問題,卻讓這條母親河顯得不那麼完美。
近年來,隨著「五水共治」和剿滅劣五類水工作的開展,靈江水質有了明顯改善。但渾濁的江水久治難清,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潮水隨著河道變化逐年上溯。2016年,椒(靈)江建閘引水擴排工程正式擺上議程。
台州市靈江擴排擋潮工程分為椒(靈)江建閘引水擴排工程(台州市靈江擴排擋潮一期工程)、台州市靈江幹流城區段治理工程(台州市靈江擴排擋潮二期工程)。
其中一期工程主要包括靈江大閘樞紐、引調水工程、尤汛分洪隧洞、靈江釣魚亭閘下段堤防等工程,估算投資約78.5億元。
今年以來,台州、臨海兩級市委、市政府做出一系列決策部署,全力推進工程進展。6月底,阮家洋分洪隧洞等先行工程開工建設。
靈江大閘建成後,可使閘上的靈江幹流實現「鹹水」變「淡水」、「混濁」變「清澈」,實現「十裡靈江、十裡畫廊」的優美景象。
城市發展引入「活」水
椒(靈)江兩岸經濟發達,是台州市重要的人口聚集地、重大產業布局地。雖然坐擁江水,但由於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等原因,季節性、水質性、工程性缺水等問題一直存在。近年來,隨著台州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水資源供需矛盾也越發突出。
數據顯示,台州人均水資源量低於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處於世界缺水警戒線1700立方米以下。去年上半年,台州南部溫嶺、玉環等地持續遭遇旱情,水庫乾涸,不得不停水、限水、隔日供水。
對於台州來說,椒(靈)江建閘引水擴排工程是一項兼具水資源利用、防洪御潮和促進城市環境面貌改善等綜合效益的水利項目,將有力推進「山海水城、和合聖地、製造之都」建設。
對於向來水資源貧乏的台州南部地區而言,靈江大閘攔起的靈江上遊可蓄水5900萬立方米,相當於一個中型水庫,每年有大量優質淡水引入溫黃平原河網,使台州城區水體置換速度加快,明顯改善河網水質。
而臨海市也將以椒(靈)江建閘引水擴排工程為切入點,加快靈江兩岸開發,形成以靈江為脈絡的「沿江發展軸」及大田港—靈湖—義城港所形成的「城市發展軸」,打造產業集聚帶、濱江城市帶和休閒風光帶,還千年古城一江清水、創沿江兩岸一派繁華,構建「山海水城」新典範。
「百年工程」任重道遠
從大江大河幹流引調水,是一項極其複雜的系統工程,台州、臨海兩級市委、市政府本著客觀、嚴謹的態度,環環相扣,周密考慮,科學推動椒(靈)江建閘引水擴排工程。臨海市委書記梅式苗多次強調,要真正把這一項目建設成經得起歷史檢驗的「百年工程」。
從提出構想到專題研究,從前期論證到謀劃開工,工程建設的每一步,都經過充分的研究論證。椒(靈)江建閘引水擴排工程要不要建?怎麼建?圍繞這一問題,僅前期專題研究就進行了4年,並最終確認「雙閘共建、分期實施」的方案可行。
椒(靈)江建閘引水擴排工程前期研究需完成21個專題,其中閘下淤積及其影響是建閘研究的核心專題。項目攻堅團隊邀請由中國工程院院士等專家組成的「豪華陣容」,多次開展現場踏勘、諮詢討論和技術把關。
「我們通過物理模型、數學模型等先進的技術手段,模擬靈江潮漲落,記錄和分析泥沙分布情況,力求對閘下淤積作出更準確的預測。」攻堅團隊負責人、臨海市水利局局長王如利說。
水利工程的建設,還有不少繞不開的「附加題」,航運、生態、施工安全,每一個專項評估都要經過幾十次的討論,各種報告摞起來比人還高。「像靈江大閘還設計了魚道,就是充分考慮了魚類洄遊的生態問題。」臨海市水利局規劃建設科科長、高級工程師李瓊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