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首知否,是李清照寫的小令。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小令借宿酒醒後詢問侍女花事的描寫,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更惜自己那逝去的青春年華,語言清新,詞意雋永,令人玩味不已。
李清照出生在一個官宦之家,父親李格非是蘇門後四學士之一,官至禮部員外郎,從小就在文學的薰陶中耳濡目染,盛名在外。
少女時的李清照活潑瀟灑豪放,「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寫出了她經久不忘的一次溪亭暢遊,表現其卓爾不群的情趣,豪放瀟灑的風姿,活潑開朗的性格。
趙明誠的身世更是顯赫。父親趙挺之官至丞相。
趙明誠對於花容月貌、才華橫溢的李清照暗暗鍾情。
對父親說,他夢中偶得一詞,最後 三句是:「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
言與司合——是詞,安上已脫,是女,芝芙去掉草頭,是之夫,那就是詞女之夫。
那詞女非名動天下的李清照莫屬。
趙挺之立即心領神會,派人向李格非求親。
李清照的那首《點絳唇·蹴罷鞦韆》就寫於此時。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縴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這是一副明快純美的,意味深長的畫面,活畫出一個矜持的懷春少女的形象。
這懷春少女當然是李清照,那客人當然是翩翩少年郎趙明誠。
一個早就暗暗傾慕,一個則是一見鍾情。
趙挺之和李格非分屬新舊兩黨,在兒女親事上如此開明,實屬難得。
才子佳人,一場不僅在家世上門當,性情愛好文化底蘊也戶對的婚姻結成了。18歲的李清照和21歲的趙明誠結婚之後,吟詩作對,夫唱婦隨,恩恩愛愛,羨煞旁人。
說到酒,很多人稱李清照是個酒鬼,這樣的稱呼簡直太不文化了,也太不了解中國古代的文化了。自然風物和酒歷來就是文人們以為的時代與自己的獨特關照的體現。這是一種特殊的文化意象,作為才女的李清照,首先她是個文化人,自然有這一愛好。
人生無酒,豈不無趣,詩詞無酒,豈不失去風雅?
古代的女子表達愛是含蓄的,如果一個女子大膽地表達出對愛的渴望,會被認為是淫蕩的。
李清照的一首詞一直被人說是豔詞,大膽的求歡之詞。
在絳粉色的輕紗之下,雪白的肌膚若隱若現,一陣一陣的幽香散發出來,然後,脈脈含情、溫言軟語地對檀郎嬌滴滴的說道:「相公,今晚床蓆已經涼了,我們早點上床吧」!
在那個時代,男人可以做任何事,女人不可以。
歐陽修可以說:「爛嚼紅絨,笑向檀郎睡。」
歐陽文公那叫文學情趣,李清照的就是淺薄。男人可以放火,女人不可以點燈。
於是,有人罵她不是大家閨秀,不知羞恥。
李清照呢,你罵你的,我做我的,自然率真大膽叛逆,我行我素。
「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
趙明誠外出未歸,李清照作醉花陰寄給丈夫,告知自己的心事,趙明誠讀後讚嘆不已。又想超過她,甚至閉門謝客,廢寢忘食三天,最後得詞50首詞。
中夾雜李清照的詞,叫人品鑑。
友人陸德夫品味後說,只三句絕佳。
趙明誠忙問是哪三句。
陸德夫回答後,趙明誠不僅悵然若失,原來正是李清照的「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趙明誠由此更欽佩妻子的才學.
李清照成婚第二年,就遭遇過一場不幸。
那一年,舊黨那一派,元祐派倒了,李格非深受牽連。
政黨之爭,受益最大的是李清照的公公趙挺之。
李清照去央求公公,營救父親,趙挺之置之不理。
這叫女子幹政,屬於大逆不道的。但李清照不僅如此,還公然譴責公公「炙手可熱心可寒」。
這性情是何等的熾烈火辣,行為又是何等的大膽放肆!
李格非終於被罷官遣離京城,回到原籍。
第二年,朝廷下令,嚴禁奸黨子弟留在京城,李清照也被遣離京城。
李清照是罪臣之女,沒有子嗣,還不守規矩,此時,沒有被休掉,可能就是因為趙明誠對她的維護。
風雲變幻無常,對於丈夫的心李清照也不敢肯定。
因此,剛剛二十歲的李清照經歷了此大難煎熬,此時的詞裡有了很多愁。
不過,她在憂慮中,仍有她獨特的放達與瀟灑——今朝有酒今朝醉。
趙挺之不肯依附蔡京,被罷官,罷官第五天就死了。趙家淪落到和李家一樣的慘境。
李清照和趙明誠一起去了青州。
青州的十年,是李清照過得最舒服的十年。
趙明誠酷愛金石研究,收藏字畫。
雖說物質生活稍貧乏,但他們志趣相投,夫唱婦隨,研究金石字畫,吟詩作對,猜謎遊戲,一下子回到初婚的甜蜜。
由於當時人才缺乏,不久,趙明誠被朝廷啟用,做了萊州太守。
李清照卻沒有一同去赴任。
她獨自留在青州,這時的詞,愁雲慘澹,憂思滿懷。
她寫了著名的文學理論著作《詞論》那裡面,蘇軾黃庭堅歐陽修晏殊秦觀的詞統統都有缺陷,難入她的法眼,那是一種自信,一種睥睨天下的傲然,放眼古今,女性中,獨有李清照一人。
所以,說她是千古第一奇女子,一點也不為過。
趙明誠那時期應該是納了妾,李清照在青州一呆三年,等於是一個棄婦,最後,還是自己鼓起勇氣踏上尋夫之路。
不過,據以後的記載,他們二人還是很恩愛的,畢竟,趙明誠是一位博學之士,他有開朗敦厚的性格,這世上能與之匹配的,和他詩詞唱和,幫他整理金石文物的,世間也唯有一個李清照而已。
儘管沒有孩子,他們夫妻還是很恩愛。
這在古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時代,確實不容易,古代沒有孩子,絕對是女子的錯,李清照忍受了多少煎熬,我們可以想像得到。
1125年,金兵攻陷汴京。後擄走了宋徽宗和宋欽宗。
1127年,趙構在南方稱帝。史稱南宋。
金兵南下,南宋朝廷不抵抗,節節敗退,一直向南奔逃。
大片河山淪於金兵鐵蹄之下,人民苦不堪言。
趙明誠任江寧知府時,御營統治官王亦叛亂,但趙明誠明明聽下屬報告卻沒有制定應對的措施,於是下屬自行布陣,以防不測。
是夜,王亦果然造反,被有所準備的下屬成功擊敗。
到天亮時,下屬前去找尋趙明誠報告此事,卻發現他早利用繩子從城牆上逃跑了。
叛亂平定之後,趙明誠被朝廷革職,李清照深為丈夫的臨陣脫逃而感到羞愧。
雖然並無爭吵,但夫妻之間的魚水和諧和諧卻一去不返。
從此,李清照冷淡趙明誠。
不久,趙明誠又前往湖州上任。趙李分別時,局勢更糟,李清照知道,夫妻分別隨時可能遭遇兵禍,而丈夫在兵變中懦弱的表現也在李清照心中留下了陰影。
於是她更加擔心自己保護不了如此多的物件。
便問趙明誠,如果發生不測。那該如何是好?
當時趙明誠說,若逢不測,先丟掉輜重,再拋棄衣物,然後依次是書冊捲軸和古器。
而夫婦二人所收藏的最為珍貴的《趙氏神妙帖》不能失去,若非萬不得已,只能與李清照共存亡。
這回答有些自私,也就是說,這神貼比李清照的命都重要。
不過,也由此可見,趙明誠他是一個合格的文物學家,一個虔誠的學者,卻不是一個鐵骨錚錚的漢子,不是一個有血性的武將,一個百姓愛戴的父母官。
人無完人,不能強求。
但偏偏他生在那樣一個亂世,偌大的中華大地,竟然放不下一個供他研究的書桌。
我們除了嘆其生不逢時 又能說些什麼呢?
1129年,他們向江西逃亡,一路上兩人相對無語,氣氛尷尬。行至烏江站在西楚霸王項羽兵敗的自刎的地方,李清照不僅浮想聯翩,心潮激蕩,面對浩浩的江水,李清照吟詠出《夏日絕句》。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趙明誠站在她身後,聞聽之後,愧悔難當,深深自責,自此鬱鬱寡歡,一蹶不振,不久便疾病發作而亡。
李清照的這首夏日絕句,當然不僅僅是指丈夫趙明誠懦弱,沒有擔當,更多的是是譏諷當今朝廷面對金兵節節敗退,苟安江南。李清照,他是一個有大情懷的人,這種情懷跳出了個人小家庭甚至恩愛夫妻的範圍,而上升到了國家至上,自我品行人格的堅守,這種獨立的人格有女性的柔情蜜意,也有一般女性所沒有的清醒大氣。
在中國這樣一個有男權傳統的國度,女性一直依附於男性存在。千年前的宋代更是嚴重,女性嫁人後隨夫姓 可以說連自己的名字都沒有。
她以項羽不肯過江東來諷刺軟弱無能的南宋小朝廷的同時,對於丈夫的沒有擔當也感到無比的失望。
1129年。49歲的趙明誠病逝,李清照當時46歲,李清照帶著他和丈夫的心血,15車金石古籍逃往洪州。
結果。當年年底,金兵攻陷洪州,藏品化為灰燼。
備受打擊,幾乎麻木的李清照帶著隨身最後一點珍藏品來到了紹興。
居住在鍾姓士子家裡。
一天夜裡,有竊賊挖牆而入,盜走了5個箱子,李清照只好懸賞,而鍾姓房東竟然拿來了18件捲軸領賞來了。
真相至此已經大白。
可是作為獨在異鄉的寡婦,李清照又能怎麼樣呢?
她只好花錢贖回了畫卷,其他物品卻怎麼也找不回來了。
李清照真正感到了孤獨無助的痛苦,她無法忍受孤苦伶仃,擔驚受怕。
她才46歲,還有很長的人生路要走,痛苦迷茫中一個男人出現了,他就是時任右丞奉郎的張汝舟。
在這個男人甜言蜜語的攻勢下,李清照確實被他吸引,他嫁給了張汝舟,可是命運再次無情的打擊了她。
張汝舟迎娶一個49歲的女人絕不是看中了她的美貌,更不是看中了她的才華,他有更赤裸齷齪的目的,他想得到李清照的收藏品。
李清照這時的收藏品不如張汝舟想像的那麼那麼豐富,僅剩的一點點,李清照也不肯相讓。
於是張汝舟暴露了他的本性,對於李清照進行家暴,想打死他,獨佔他的收藏品。
李清照畢竟是個獨立的堅強的智慧的女子,她拋棄了幻想,想辦法自救。
她得知張汝舟用欺騙的手段獲取官職的證據,她立即檢舉上告。
按宋朝的法律,妻子控告丈夫即使證據確鑿,妻子也要入獄兩年。
為了擺脫這個惡棍,李清照甘願坐牢,也不願苟且,最終雙方入獄。
在朋友的大力營救下,李清照只坐了9天的牢獄就被放了出來,她達到了目的,離異成功。
很多人說李清照在晚年選擇了和張汝舟結婚,是她人生的一個汙點,是對趙明誠愛情婚姻的背叛叫晚節不保。
但是九姐認為李清照對趙明誠有些失望,否則也不會有《夏日絕句》這樣的諷刺的詩。
並且,她一弱女子在亂世中也想尋找一點依靠。
可是李清照之所以是李清照,不在意他對婚姻愛情的堅持,而是對於秉性人格的堅持。
他雖然對趙明誠失望了,但是,他們畢竟是有過真誠的愛情。
對於趙明誠的事業,他也是真心欣賞和佩服的。
所以他必須保住他們的心血。
現在的離婚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可是,千年前的宋代。離婚是被人嘲笑的,更何況還是用這樣的方式來離婚。
而這正是表現了李清照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倔強性格。
寧願坐牢也要離婚,就是他不妥協,不苟且的性格使然。
這真正的表現了她的獨立的。
對自己的獨立人格的堅守。
這一段時期,李清照又寫了很多詞,其中有武陵春。其中有武陵春。表現了她寂寞孤獨的心境。
李清照著有《漱玉詞》,風格以婉約為主,人稱「婉約詞宗」。
沈謙在《填詞雜說》中,將李清照和李後主並論。
他說,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
李清照在群花爭豔的宋代詞苑中獨樹一幟,人稱易安體。
侯寅、辛棄疾都爭相效仿易安體。
紹興15年,公元1143年,李清照將趙明誠遺作《金石錄》校勘整理。上表朝廷。
終於完成了丈夫趙明誠的遺願。
大約在1155年,李清照懷著對死去的親人的綿綿思念和對故土難歸的無限失望。
在極度孤獨悽涼中悄然辭世。
享年73歲。
一個絕代風華的奇女子拉上了人生的帷幕。
李清照被成為「千古第一奇女子」,不僅僅還是因為她的詞冠絕古今,還因為她是一位歷史、音樂書畫金石考據,文學理論無一不通。
更因為,她不只是多愁善感、風花雪月、兒女情長,她真正的生命底色是瀟灑豪放,叛逆前衛,敢於向封建禮教和世俗宣戰,人格獨立,國破家亡之際,敢於諷刺當權者,憂國憂民,富有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