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能給氣質加分,人且如此,高校亦然。反之則可能成為拖累項。
除了清北復交一眾名字響噹噹的高校,對於那些不夠知名的學校來說,人們判斷它的好壞,大多是通過從地理再到校名含義進行的表面剖析。
常用套路有,「xx大學」要比「xx學院」高級,學校名字以「中國」打頭的自然不會差。大區打頭的絕對要比省份命名的高級,比如「西南xx大學」一聽就比「四川xx大學」要有水平。
在這樣的認知體系下,有一批高校明明實力不俗,卻因名字叫得不出眾,名聲也不怎麼響。
比如名字裡有「第二、第四」之類的字眼,一聽名字,很多人的第一念頭大概會是:這是不是個野雞大學?我也想第一,可惜坑被佔了
在各路搜尋引擎中,輸入「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或「北二外」幾個字,總少不了北二外是一本還是二本的爭論。
有網友發言說道:「中國沒有重點大學名字裡有第二的,既然有了第二,那就是二本」。
「第二」這兩個字,幾乎將北二外打入了「野雞」的行列。
「北二外,一本還是二本?」
1941年,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抗大)在延安成立,其下的三分校俄文大隊逐步發展成了延安外國語學校。1954年,更名為北京外國語學院。從那時起,「北一外」的坑就被佔了。到1964年,周恩來總理出訪亞非拉,深感國內外語人才的匱乏,於是他主持新建一所外語院校。同年,以新華社外文幹部學校為主的外語院校建立起來,順延只得使用「二外」的名稱。 學校增加知名度,無外乎兩種套路。一種是為自己找個好的出身,極端的如湖南大學追溯到宋朝嶽麓書院,無愧於「中國歷史最久遠大學」,此外就只能改名了。
論起出身,由新華社外文學校做底子的北二外不算差,只是名字裡的「二」一直沒抹去。
人家也不是沒想過改名,只是路途坎坷,至今也沒能取得新名。
- 2020錄取分數線 -
野雞與好大學之間,
只差一個名字?
高校改名字不是今天才有,在過去幾十年裡,改過名字的學校數不勝數,沒改過名字的反倒是鳳毛麟角。
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高校改名不只是單純的名字變更,這背後暗含了一條高校生存的利益鏈條。高校改名,有時也是迫於現實利益的考量,就例如上海電力學院,近兩年改名大學之後,分數線蹭蹭上漲!
在各種制度設計之下,高校面臨著種種考核,考核結果直接決定了高校將會被劃入某一特殊群體(如985、211陣營)。一旦評級上升,好處就是實打實的經費銀兩。
如今高校圈對建設「雙一流」大學趨之若鶩,其本質與改名並無區別。
於是,眾多高校為了能在短時間內實現鳥槍換炮,開始爭相改名。從1981年到2010年,79%的高校改名或除名。2012年到2017年短短的五年間,有200所高校改了名字。
有一個段子——
西北某考生,矢志從醫。第一年高考,考上了瀘州醫學院,到校一看,不滿意,於是返鄉復讀。第二年,考上了四川醫科大學,到校一看,原來是瀘州醫學院。於是又返鄉復讀,第三年高考,成績再上一層樓,這次考上了西南醫科大學,到校後發現,還是瀘州醫學院。
高校改名潮幾乎每年都會湧現一次,據統計,過去20多年中,在2000多所公辦高校中,有將近一半高校改過名字。專科升格為本科,「學院」改名 為「大學」,把校名中的「農業」「煤炭」「鐵路」「地質」等字眼去掉,改名「科技」「理工」等,總之是向層次更高、地域範圍更大、學科門類更廣、類型更強 的方向來改。「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經驗,至少在中國高校中不適用。
成功改名,可以提高學校知名度,讓學校以及師生更有面子,還可以獲得更多的資源投入,吸引優質的生源,是一件名利雙收的事情。不過,改名也有改名的煩惱,比如瀘州醫學院更名的歷程就一波三折。當然,更不是所有的改名效果都是積極的,有些學校幾經周折改名之後,得不償失,影響力反而變弱了,甚至有的不得不改回來。
一所大學的校名就是它的招牌,是一種無形資產,早已和學校的辦學理念、治學風格緊密融合在一起。更改校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可能使學校與其辦 學歷史和辦學理念形成割裂。
如果改名能夠解決這些問題,固然好;如果改名不能,那麼它不過是「換湯不換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