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高考 I 中國最尷尬的大學,永遠排第二!改名能解決問題嗎?

2021-01-18 騰訊網

名字能給氣質加分,人且如此,高校亦然。反之則可能成為拖累項。

除了清北復交一眾名字響噹噹的高校,對於那些不夠知名的學校來說,人們判斷它的好壞,大多是通過從地理再到校名含義進行的表面剖析。

常用套路有,「xx大學」要比「xx學院」高級,學校名字以「中國」打頭的自然不會差。大區打頭的絕對要比省份命名的高級,比如「西南xx大學」一聽就比「四川xx大學」要有水平。

在這樣的認知體系下,有一批高校明明實力不俗,卻因名字叫得不出眾,名聲也不怎麼響。

比如名字裡有「第二、第四」之類的字眼,一聽名字,很多人的第一念頭大概會是:這是不是個野雞大學?我也想第一,可惜坑被佔了

在各路搜尋引擎中,輸入「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或「北二外」幾個字,總少不了北二外是一本還是二本的爭論。

有網友發言說道:「中國沒有重點大學名字裡有第二的,既然有了第二,那就是二本」。

「第二」這兩個字,幾乎將北二外打入了「野雞」的行列。

「北二外,一本還是二本?」

1941年,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抗大)在延安成立,其下的三分校俄文大隊逐步發展成了延安外國語學校。1954年,更名為北京外國語學院。從那時起,「北一外」的坑就被佔了。到1964年,周恩來總理出訪亞非拉,深感國內外語人才的匱乏,於是他主持新建一所外語院校。同年,以新華社外文幹部學校為主的外語院校建立起來,順延只得使用「二外」的名稱。 學校增加知名度,無外乎兩種套路。一種是為自己找個好的出身,極端的如湖南大學追溯到宋朝嶽麓書院,無愧於「中國歷史最久遠大學」,此外就只能改名了。

論起出身,由新華社外文學校做底子的北二外不算差,只是名字裡的「二」一直沒抹去。

人家也不是沒想過改名,只是路途坎坷,至今也沒能取得新名。

- 2020錄取分數線 -

野雞與好大學之間,

只差一個名字?

高校改名字不是今天才有,在過去幾十年裡,改過名字的學校數不勝數,沒改過名字的反倒是鳳毛麟角。

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高校改名不只是單純的名字變更,這背後暗含了一條高校生存的利益鏈條。高校改名,有時也是迫於現實利益的考量,就例如上海電力學院,近兩年改名大學之後,分數線蹭蹭上漲!

在各種制度設計之下,高校面臨著種種考核,考核結果直接決定了高校將會被劃入某一特殊群體(如985、211陣營)。一旦評級上升,好處就是實打實的經費銀兩。

如今高校圈對建設「雙一流」大學趨之若鶩,其本質與改名並無區別。

於是,眾多高校為了能在短時間內實現鳥槍換炮,開始爭相改名。從1981年到2010年,79%的高校改名或除名。2012年到2017年短短的五年間,有200所高校改了名字。

有一個段子——

西北某考生,矢志從醫。第一年高考,考上了瀘州醫學院,到校一看,不滿意,於是返鄉復讀。第二年,考上了四川醫科大學,到校一看,原來是瀘州醫學院。於是又返鄉復讀,第三年高考,成績再上一層樓,這次考上了西南醫科大學,到校後發現,還是瀘州醫學院。

高校改名潮幾乎每年都會湧現一次,據統計,過去20多年中,在2000多所公辦高校中,有將近一半高校改過名字。專科升格為本科,「學院」改名 為「大學」,把校名中的「農業」「煤炭」「鐵路」「地質」等字眼去掉,改名「科技」「理工」等,總之是向層次更高、地域範圍更大、學科門類更廣、類型更強 的方向來改。「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經驗,至少在中國高校中不適用。

成功改名,可以提高學校知名度,讓學校以及師生更有面子,還可以獲得更多的資源投入,吸引優質的生源,是一件名利雙收的事情。不過,改名也有改名的煩惱,比如瀘州醫學院更名的歷程就一波三折。當然,更不是所有的改名效果都是積極的,有些學校幾經周折改名之後,得不償失,影響力反而變弱了,甚至有的不得不改回來。

一所大學的校名就是它的招牌,是一種無形資產,早已和學校的辦學理念、治學風格緊密融合在一起。更改校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可能使學校與其辦 學歷史和辦學理念形成割裂。

如果改名能夠解決這些問題,固然好;如果改名不能,那麼它不過是「換湯不換藥」。

相關焦點

  • 【報考】中國大學改名大全2007最新版
    1999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併入清華大學,2000年北京醫科大學併入北京大學,這隨即成為高校合併改名的兩起標誌性事件。  中國人奉行「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講的是做人要有氣節不能亂改名,但在「堂堂大學」看來失節是小事,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校名。現在大學都產業化了,加上擴招,各家都要使出渾身解數爭取優秀生源。
  • 2019年高考錄取分數文科大學100強排名,看看你的母校排第幾?
    我們都知道,對於高考而言,分數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礎的,只有你的分數符合學校的投檔線,你才有資格報考該學校的專業。因此,對於任何一所高校來說,學校的錄取分數線是他們實力和受歡迎程度的最佳顯示。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高考錄取分數榜,看看文科榜單前100都有哪些學校,不知道有你母校嗎?毫無疑問,這份數據榜單中清晰地顯示了,京津冀地區的學校最受我們文科生歡迎,所佔比例高達百分之三十。其次,就是江浙滬地區的學校最受我們文科生歡迎,比例高達百分之二十四。對於文科生來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是最受人歡迎的大學,排名位於前三。緊隨其後的就是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浙江大學。
  • 2018年高考「之最」:招生人數最多的大學?最爆款的專業?
    2018年高考已經離我們遠去 新生們都已經陸續走進大學的校園 然而 你們知道在今年的高考中 都有哪些「之最」嗎?
  • 這所211院校本是名校,改名改得不太好,常被以為是「野雞大學」
    後來,這所大學曾在風雲動蕩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多次改名,始終不曾拋去「紡織」二字。在那個時候,紡織與現在計算機專業頗為相似,屬於全國範圍內都十分火爆的學習方向。再後來,這所大學又改名成了「中國紡織大學」,在紡織學熱度支撐和「中國」這個國字頭的招牌之下,該校發展得非常好。
  • 我國「陽氣」最重的大學,女生:不能怪我,同樣分數隻錄取男生
    中華女子學院的女生比例高達98%,至於那2%的男同胞是怎麼混進來的,小編也不得而知,再醜的男生,在這裡應該找個女朋友都不成問題吧,好幸福!說完「陰氣」最重的大學,在和大家說說中國「陽氣」最重的大學,你們第一反應想到的是哪所大學(特別提醒:中國沒有男子學院或者男子大學哦!),首先想到的應該是理工類的大學,比如國防科技大學,中國科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地質大學 ,還有其他的答案嗎?
  • i思志願:直擊高考選科、志願填報痛點,生涯規劃成就美好未來
    反觀我國,自1977年恢復高考至今的40餘年裡,從知識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高考評價體系構建,高考改革的步伐從未停止。隨著最新一輪高考改革政策的逐步深入,生涯規劃階段從大學轉移到高中,生涯規劃的主體也從大學生向高中生轉變,因此「高中生生涯規劃」作為新時代的潮流、現代人的課題應運而生。
  • 我國最「無私」的大學,考上難度不亞於清華,能考上的都是學神
    一直以來,清華大學除了保送生,每年在高考招生的時候都是全國各省(市)最優秀的文理科考生作為招生目標,一般都是錄取全省(市)第一名和前十名等考生。 可見分數要達到那麼高也不一定能錄取,分數排在全省排列才有資格選擇,但是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不是清華大學,而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這所大學最「無私」,難度不亞於清華,不是學神上不了,一起來看看吧。
  • 科舉時代如何解決「異地高考」問題?
    第1頁: 第2頁:古代科舉考試圖  【核心提示】高考窪地、異地高考、高考移民,近些年對於國人來說不算陌生,近來「名校屬地擴招」的消息又將北大、清華推上了地域歧視的風口浪尖。而在古代也有類似情況,當時又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近日,「異地高考」改革進入快車道。一方面這是為了解決城市新移民的子女升學障礙;另一方面,「異地高考」還指向高考錄取公平問題。一些「高考大省」的考生,對以京滬為代表的發達城市,以及邊疆教育落後地區的低分錄取,一直難以認同。
  • 4所校名中帶「第二」的大學,聽起來略遜一籌,實際不容小覷!
    而大學的名字被我們稱之為校名,有一些校名聽起來就高大上,比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但是有一些校名聽起來就有些土氣。截至目前,我國共有3000餘所大學,我們普通人想要完全記住這些大學的名字和他們的優勢學科,不太現實,所以就常常會通過校名去辨別學校的好壞。但是這樣的辨別方式常常會讓一些實力強勁的大學「吃虧」。
  • 這所985大學,曾因改名被人說是「東施效顰」,最後只能改回原名
    這所985大學,曾因改名被人說是「東施效顰」,最後只能改回原名 改名對大學院校來說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情,大部分高校都曾改過校名,甚至有的大學還改過7次名字,改名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大學的升格,從專科學校改為學院,從學院升格成大學,還有的因為校址的遷移,院系的調整而更名。
  • 高考分數不夠一本線?推薦3所優質二本院校,考上就是賺到
    對於高三的學生來說,高考是改變命運的時候,寒窗苦學數十年的學生為了取得好成績,為了進入好的大學,將來可以找到好工作,不是每個人都能進入國家重點一流大學,像清華大學那樣的學校更少,進都是學霸者級的任務,那麼有的考生的高考分數不夠一本線,應該選哪個學校?
  • 2020年將有37所高校申請改名,網友:名字越霸氣,實力越弱!
    如果高校名字比較霸氣,可以提升知名度,受到高考生青睞。近些年興起「改名熱」,每年都有一些高校申請改名,通過審核後,就可以「改頭換面」。高校改名主要目的是提升知名度,吸引更多優秀生源。改名套路比較多,其中有三種比較常見。第一種是從「學院」升為「大學」,這和大眾認知一致。不過,實力與具體稱謂確實沒有必然聯繫。
  • 「最任性」大學更名,放著國字頭校名都不要?改名後腸子悔青了!
    在我國,不少大學熱衷於改名字,因為,隨著學校實力的提升,現在的校名已經配不上了學校的發展,更名後,學校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一般是普通地級市開頭的大學,願意改成省字頭或者國字頭的校名,學院願意改成大學,其中青島海洋大學改成中國海洋大學,八大學院更名等,都是非常成功的更名。
  • 最慘大學簡稱:黑龍江省排第一,江蘇師大最無奈
    中國的大學,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喜歡用簡稱。比如北京大學簡稱北大、復旦大學簡稱復旦、北京理工大學簡稱北理。一般來說,簡稱的命名方式是XX大。 當然,由於中國地域遼闊,大學太多,有時候也會發生一些簡稱撞車的情況,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南京大學vs南昌大學。
  • 臺灣流行改名為哪般?
    新聞話題  姓名伴隨著每個人的一生,你想過改名嗎?在臺灣,改名頗為流行,甚至有專門的「姓名條例」。以前臺灣百姓要改名,只有兩次機會。姓更是不能隨意改動,只有被認領、被收養,以及終止收養時才能更改。
  • 中國農林類大學十所水平最高的大學,不少大學是985,211重點大學
    中國農林類大學不少,農林類大學知名大學也很不少。羅列排行榜之前,我們先來盤點一下中國重點知名農業類大學。在中國農業高校中,982高校有2所,分別是中國農業大學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這兩所大學同時也是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211大學有8所,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7所。
  • 「Design in China」i-am-chen:來認識下中國把針織做得最明媚的...
    支晨的女裝品牌i-am-chen成立快兩年了,現在工作室的人數只能湊齊一桌麻將——一個負責對外溝通的合伙人、一個助理、一個生產經理和她自己。她覺得要想解決被大公司「欺負」的問題,要麼提高抄襲難度,要麼就把牌子做大。其實i-am-chen的發展速度已經很快了。從2017秋冬系列入駐的兩家店,到2019春夏系列的50家店,每一季數量都在成倍增長。
  • 劍橋大學承認高考成績數年,高考從「獨木橋」變「萬能橋」?
    劍橋大學高考錄取要求較高在劍橋大學官網,我們能了解到對於中國學生的錄取要求,即要求考生高考成績達到所在省名次排名前0.1%,同時要達到申請專業的語言要求,通常情況下要求雅思7分。省排名前0.1%什麼概念,基本上是各地「狀元」級別的考生了,也就是在國內基本能上清華、北大、人大的水平。
  • 姓名學:成年人改名能轉運嗎?改名的注意事項和流程
    1、  名字中有生僻字,繁難字  名字便於使用,如果有很多生僻字,繁難字在手機或電腦打不出來,或者剛認識的朋友根本不敢稱呼你,那會導致很多尷尬的場面甚至錯失很多機會。如果感覺長期在在事業,感情,學業,健康等事項中存在問題,可以考慮改個名字。名字本身具有符咒的意義,往往會收到奇效。 3、  不喜歡自己名字的人  未見其人,先聞其名。很多人小的時候所起的名字非常隨意,等到長大了之後,總是覺得自己的名字非常彆扭,造成了嚴重的心理負擔。
  • 中國改名最「成功」的城市,改名前無聲無息,改名之後舉世聞名
    我相信在很多人的眼中改變名字是常有的事,沒必要特別慶祝,這幾年為了更好地迎接行政區劃,為了更好地發展自己,改了原來的名字,其中一部分城市改名後失敗了,雖然和以前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一部分城市是特殊成功的,像今天想說的這個城市一樣,改名前的影響力無視,改名後世界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