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禮簿記載著百姓的社交變化 禮簿見證禮金20年翻10倍

2020-11-26 紅網

時刻新聞

—分享—

  1996年的禮簿顯示,當時的禮金大多為二三十元。

  2006年的禮簿顯示,普通人的隨禮大多為50至100元。

柳建國向記者展示存放在家庭檔案裡的兩本禮簿。均為潘東曉攝

  紅網長沙縣站11月24日訊(星沙時報記者 潘東曉)「1996年,送禮只需要二三十元,2006年送禮也只需要50至100元,現在送禮至少200元起。」長沙縣幹杉鎮幹杉社區居民柳建國的家裡有一個家庭檔案盒,盒子裡的兩本禮簿記載著他家的人情往來。短短20年間,他家的禮簿見證了人情往來收、送禮的金額翻了10倍。
  
  禮簿記錄紅白事隨禮金額
  
  1996年,柳建國的父親去世。按照習俗,要舉行隆重的葬禮,親朋參加葬禮時則得隨禮。
  
  柳建國家裡保存20年的禮簿,記錄著當時隨禮的情況。「湯澤生,30元;李典華,20元……」這本黃色封皮的格子本上,先是寫下一個名字,然後後面標註著隨禮的金額。名字和金額極為工整,可見當時記錄者對這份禮事的鄭重。
  
  2006年,柳建國兒子兒媳新婚慶典,前來參加喜宴的鄉親好友絡繹不絕,並一一送上一份賀禮。「劉偉,50元;錢旭光,60元;錢樹奇,100元……」喜宴上,黃色封皮的格子本換成了印製的專用禮簿,16開、大紅色,極為喜氣,記錄的名字和金額仍是一絲不苟。
  
  禮金從20元起漲至200元起
  
  「上世紀末,送禮20元就可以拿得出手。」柳建國捧著兩本珍藏的禮簿,回憶起20年前的事。「當時物價沒這麼高,父親的葬禮宴席,所有食材酒水僅要一兩百元一桌,親友的隨禮大多為二三十元。」
  
  「到了2006年,兒子兒媳成婚舉辦喜宴,隨禮的金額就翻了兩三倍,多為50至100元。」柳建國說,雖然隨禮的金額逐年走高,但也只有關係特別要好的才會送200元。「現在至少要200元起,稍微熟一點的就得要400元。」已經年逾花甲的柳建國說,僅20年時間,隨禮的金額就翻了10倍還多。
  
  除了禮金的增長,來送禮的人數也有變化。「20年前的禮簿記載的送禮者不超過80人,而10年前的禮簿則有近200人了。」柳建國說道。
  
  禮金的增長反映生活富裕
  
  「禮金翻了10倍,說明普通老百姓群體越來越富裕,越來越重視社會交際。」幹杉社區黨支部書記黃國洪說道,「農村有了發展,農民生活越來越好,才能送出一封封逐年增長的禮金。」
  
  「1996年,送禮的基本就是本村組的鄉親或者親戚,而到了2006年,送禮的擴大到了鎮村的親朋。」柳建國說,這也說明隨著時代的發展,特別是通訊手段、交通工具的發展,讓普通百姓的交際圈越來越大,人情往來的朋友越來越多。
  
  「雖然是兩本小小的禮簿,卻也見證了一個家庭乃至映射出整個時代老百姓社交情況的變化。」長沙縣史志檔案局局長夏聲朝如是說道。

相關焦點

  • 59年前禮金驚現「1萬元」 禮簿中含4種貨幣(圖)
    婚喪嫁娶,紅白喜事,隨禮是百姓都經歷過的事,可很少有人把禮簿記錄完整並保留下來。83歲老人張貽治,卻把祖父、祖母、父親、母親的喪禮簿完好地收藏。97年前禮金有銅子兒、59年前禮金高達「一萬元」,26年前禮金最少的只有一元。禮簿記錄了近百年來津城百姓隨喪葬禮的變遷。  禮簿中包含四種貨幣  昨天下午,記者在和平區張貽治老人的家中見到了保存完好的喪禮簿。泛黃的方形紙張中用黑色毛筆從上到下縱向記錄著隨禮人的姓名、住址和禮金數額。
  • 白事禮簿抬頭怎麼寫合適?
    ,用來記載葬禮上親朋好友禮金的冊子。最近很多朋友在網上詢問,白事禮簿的抬頭怎麼寫合適,搜集了一些資料,拿來供大家參考。    這個是康德七年奠儀禮簿(劉相臣白事禮簿)封面、抬頭。大體以寫明奠禮簿為主,依次寫上故去的是什麼人,還有府邸的姓氏,故去老人的名字,孝子的名字。  一、到今天,關於禮簿的抬頭,講究的人家還是自己用紙裝訂,抬頭基本如下圖兩種1、先是日期比如庚寅年臘月廿十六,在另起一行奠禮簿(字要大點),在偏左邊另起一行,本家姓什麼就寫什麼宅,接著,故去母親是先妣父親是先考,在寫上逝去人的名諱。以上全部從右到左豎著寫。
  • 你給的紅包禮金夠意思嗎?看看別人家的禮金怎麼給的
    沿海地區農村社會急劇經濟分化以後,攀比的物質消費檔次和禮單金額確認並固化了農村社會不同農戶家庭的社會分層和圈子邊界,同時也造成了階層的封閉性和排斥性,「窮人辦窮事」。中國人如此看重人情是因為個人生活的便利和改變、個人的成長和發跡、家族的興旺和發達等都需要人情來打點和疏通,它也會同步折射在紅白喜事禮單的變化中——人情的主要物化形態就是禮單帳冊。
  • 灰度資管規模一年翻20倍,連續買買買對市場究竟影響幾何?
    根據灰度發布的季度投資報告,灰度的資管規模從去年第四季度的約6.07億美元擴大至近期的約125.72億美元,翻了整整20倍。其中,灰度各產品的資產配置有什麼變化?持續買入比特幣,是推動此輪幣價上漲的最終動力嗎?雙重出金模式下,灰度基金的套利空間有多大?PAData將通過灰度每日公布的投資數據詳解近半年灰度各產品資管規模的變化及其與市場的相關性。
  • 主審法官收受禮金、操辦家庭喪事違規收受禮金 銅川這2名幹部被通報!
    主審法官收受禮金、操辦家庭喪事違規收受禮金 銅川這2名幹部被通報!分別是:1.銅川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審判二庭原副庭長劉坤琪違規收受禮金問題。2016年4月,劉坤琪在擔任某案件主審法官期間,先後2次收受當事人錢款2.5萬元。2018年底,劉坤琪退還當事人2萬元。2019年12月,劉坤琪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2020年1月,劉坤琪受到政務撤職處分,被免去法官職務,5000元違紀所得予以收繳。
  • 大饑荒年代的茅臺酒生產 產量是53年的10倍
    在那個年代能飲茅臺酒的當然不是普通百姓。  生產這些酒需要多少糧食呢?根據茅臺酒廠歷年使用原糧統計,這三年實際用糧是2 260萬斤,其中高粱1 085萬斤,小麥1 175萬斤。換算合計1.13萬噸。(《仁懷縣誌》,第553頁)  眾所周知,這三年,缺的就是糧食。那麼,這1萬多噸糧食是從哪裡來的?當地老百姓的生活又是怎麼樣的?
  • 沒有一點點防備 10元翻了38000倍
    原標題:沒有一點點防備 10元翻了38000倍沒有一點點防備,也沒有一絲顧慮,你就這樣出現,在我的世界裡,帶給我驚喜,情不自已!熟悉的旋律、朗朗上口的歌詞有木有?這並不是玩笑,濰坊彩友王先生(化姓)最近就被38萬元的雙色球大獎砸了個「措手不及」。
  • 人均月薪35年翻22倍,現在中國高收入月薪是這個數,你達標了嗎?
    中國人均工資收入35年前猛增22倍然而在2020年6月8日,美國橋水投資公司的董事長瑞·達利歐卻表示,自從他在35年前來到中國這片土地一直到現在,他已經親眼見證中國人均月薪收入,在這35年前翻22倍的成績,而現在中國的貧困率也從當年的88%下降至不足1%。同時,這家美國投資公司的董事長還提到中國的GDP佔全球比重,已從原來的2%提升至22%,足足增長了20個百分點。
  • 2020年收官日:道指標普新高,納指全年漲43%創11年最佳,特斯拉翻7倍...
    美股尾盤止跌轉漲,全年道指漲超7%、標普漲超16%、納指漲超43%並創11年最佳。科技股領跑,FAAMNG全年均漲雙位數,特斯拉創史高股價翻7倍,航空和郵輪股腰斬。至少20隻中概年內翻倍,百度止步三連陽,B站跌落史高全年漲360%,蔚來汽車翻11倍。全年歐股跌超4%,英股創2008年來最大跌幅,地區股指僅德股漲。
  • 1988年de生肖龍,1928年龍,大林木命,為木龍,大青龍財運翻三倍
    點擊上方綠色音頻收聽1988年de生肖龍,1928年龍,大林木命,為木龍,大青龍財運翻三倍易雲道de數字風水家園 2018-04-25 09:50:47屬相劃分時間點,每年公曆的立春節氣,2月4號左右,2月4號以後出生到第二年立春前出生的。
  • 10組家庭遊鄭州市銀基動物王國,見證四代同堂的歡樂
    銀基動物王國於今年8月18日正式開業,11月26日是國際感恩日,銀基動物王國特邀了10組四代同堂家庭,參與「四代同堂動物王國歡樂行」活動。  活動期間,10組四代同堂家庭於生命之樹下進行集體大合照,同時每組家庭也在生命之樹下分別進行全家福合照,每一張合照都見證著幾代人的幸福,幸福而圓滿。
  • 「油茅」金龍魚上市三月股價翻三倍 估值泡沫已現?
    原標題:「油茅」金龍魚上市三月股價翻三倍 估值泡沫已現?   「油茅」金龍魚的六千億市值狂奔之路:上市三月股價翻三倍總市值超越海天味業估值泡沫已現?   1月5日,連漲多日的金龍魚突然熄火。
  • 小小一張身份證 見證時代變遷
    底卡標準、樣本、宣傳資料等見證了身份證的發展和變化(資料圖片)   從最早一人一張、統一在北京市公安局戶籍處備案的「身份」證明——「人口卡片」,到手工製作的一代身份證,再到如今可以電子識別、功能多樣的二代身份證,居民身份證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見證了中國數十年來的發展與變化。
  • 10年回村看變化:最快的2月住樓房,最高的收入漲10倍!
    2010年11月2日,甄國琴找王平智辦新農合——這一幕被卡片機記錄了下來。10年後回訪,這兩個人分別被找到。那麼,10年之後,在王平智和甄國琴身上,各自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毋庸置疑的是,他們真的比10年前老了——見左下角拼圖。那麼,其他變化呢?先來說王平智。10年前的村會計,一年工資也就4000左右,雖然後來逐年微漲,但收入高肯定是談不上。
  • 2021生財有道:如何挖掘10倍牛股 尋找爆款基金
    剛剛過去的2020年,對很多個人投資者來說,既是收穫頗豐的一年,也是跌宕起伏的一年。年初疫情後開市的大跌讓人心驚膽戰,此後市場卻一片長虹,甚至出現數隻10倍股;一直沉寂低調的基金變得炙手可熱,至少70多隻基金都翻了倍;銀行理財收益雖一路下滑,但投資者心裡不慌,賺個踏實和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