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頭上的閃電傷疤,圓形眼鏡,可以與蛇對話的奇異能力……
23年前,一個名叫「哈利·波特」的瘦弱男孩,從狹窄的樓梯儲藏櫃裡走出來,踏上魔法世界的冒險之旅。
誰也沒有想到,這個名字此後會火遍全球,經久不息。
在故事的設定裡,哈利·波特出生在1980年7月31日,今天,是他40歲的生日。
時間易逝,熱愛不減。
每年開學季,網上都會湧現大量的靈魂拷問:
「為什麼我還沒收到霍格沃茲魔法學校的入學通知書?」
「怎麼把志願填到霍格沃茲?在線等挺急的。」
「我的送信貓頭鷹是不是迷路了?」
來自網友的怨念
今年,《哈利·波特》宣布在國內重映,依舊讓無數哈迷熱血沸騰,這當中有20歲的年輕人,也不乏30+、40+的中年人。
在這群已經被生活逐漸磨平稜角的成年人心中,這部作品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
童話世界不是真的存在,但《哈利·波特》除外。
《哈利·波特》到底憑什麼?
或許是因為,每個曾經在成長路上有著奇奇怪怪煩惱的孩子,都能在《哈利·波特》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普通小孩的真誠,足夠動人
比起哈利的主角光環,學霸赫敏的天資聰穎,主角團裡的羅恩,就是一個平平無奇的存在。
他家境不好。
永遠穿著老舊的衣服,書用二手的,魔杖壞了捨不得換新的,拿膠布綁了一圈接著用。
他天賦一般,還不夠刻苦,上課遲到、下課貪玩。
是眾多學生中最不容易被人注意到的那一個。
幹啥啥不行,吃飯第一名。
啃雞腿的樣子,讓「媽媽粉」大呼「可愛」
在和哈利這樣引人注目的小孩做朋友之後,他聽過無數次這樣的聲音:
「和天選之子比起來你算什麼,和哈利波特在一起誰還會看你一眼?」
他也會嫉妒。
有一次,哈利明明年齡不夠,卻奇怪地入選了代表著榮譽的三強爭霸賽,成為了霍格沃茨的勇士。
羅恩誤解哈利是想出名想瘋了,對他開啟了嘲諷模式:
就是這樣一個笨拙、貪吃、還有時候檸檬精上線的普通小孩羅恩,卻有著對待朋友無比的真誠和細膩。
當馬爾福罵赫敏是泥巴種時,羅恩第一個掏出魔法杖回擊,雖然結果是被魔杖反彈了魔法,吐了一天的鼻涕蟲。
哈利被別人質疑、侮辱的時候,他堅定地站在他的背後:「我支持哈利。」
哈利情緒低落不想被別人發現,於是穿著隱身衣哭泣。
赫敏要過去安慰,羅恩拉住了她——他知道哈利更想一個人安靜地待著。
一向又懶又慫的小屁孩羅恩,其實早在第一部裡就展露過他的善良和勇氣:
為了幫助哈利拿到魔法石,羅恩甘願「犧牲」自己做一枚棋子、換來哈利進入敵人內部的機會。
那時羅恩才11歲,他大喊著:「我來做一個騎士」。用自己的方式,守護著朋友。
在需要犧牲自己完成任務時,羅恩冷靜果決
為什麼聰慧的赫敏最後選擇了羅恩?為什麼這麼多人愛羅恩?
或許是生活在快節奏中的人們越來越感到:
這個時代,我們最缺的不是聰明,而是真誠。
被忽略的笨小孩,也有勇氣
在《哈利·波特》的故事裡,納威是和主角哈利擁有同樣起點的設定——都是預言中可能打敗魔王的男孩。
兩個男孩中間,伏地魔的選擇了哈利——讓他失去了父母,也成為了打敗黑魔王的「天選之子」。
納威逃過了家破人亡的悲劇,也與主角光環擦身而過,成了被忽略的「笨小孩」。
相比之下,他實在太平庸了——
哈利長相斯文,納威則是胖胖的路人顏值。
哈利機靈勇敢,納威天性膽小、腦子不靈光,總在同學面前出醜:
因為忘記戴耳罩,被曼德拉草的尖叫弄暈;被小精靈抓著耳朵掛在了吊燈上……
但回看他成長曆程,你會發現他並不是一無是處:
剛入學的納威唯老實、自卑,被別人欺負了都不反抗,卻正義感爆棚。
發現哈利等人違反校規,他會鼓起勇氣上前阻止。
學校遭遇危險時,即便自己的力量弱小,也會毫不猶豫的投身戰鬥。
在最後的霍格沃茨保衛戰中,哈利性命垂危。
所有人都失去了希望,只有納威克服恐懼,站出來向伏地魔大喊「一切還沒結束」。
這個一直被忽略的笨小孩,從分院帽中拔出了寶劍,斬殺了伏地魔最重要的魂器。
《哈利·波特》的設定中,只有充滿勇氣才能拔出這把劍
他不是主角,身旁沒有羅恩、赫敏這樣的朋友,也沒有鄧布利多、斯內普的「保駕護航」,他的一切成就都來源於自己的努力。
納威的存在,更像是是為了打破預言。正如鄧布利多所說——
從來沒有什麼「被選中」的命運,人們的選擇和行為,才決定了一個人的人生到底如何。
比天賦更重要的,是願意努力和改變的勇氣。
不合群的怪小孩,沒什麼不好
哈利的學姐盧娜,是霍格沃茲學院裡一個獨特的存在。
不夠討人喜歡的外貌和打扮:
「她長著一頭亂蓬蓬髒兮兮長達腰際的金黃色頭髮,眉毛的顏色非常淺,兩隻眼睛向外凸出。她還把魔杖插在耳朵上,用黃油啤酒瓶蓋做成的項鍊。」
赫敏不小心當著盧娜的面說漏了嘴,場面一度十分尷尬
還有孤僻古怪的性格:
不愛和別人打交道,喜歡獨來獨往、自言自語別人聽不懂的怪話。
盧娜第一次出場時,正在讀雜誌《唱唱反調》——這本雜誌的主編是她的父親。
許多人覺得這裡的內容是「不值得一信的小道消息」,赫敏也曾說這本書是「垃圾」。
但盧娜堅信,書裡那些稀奇的動物、靈異的事件都是真的。
她也因此被同學稱為「瘋姑娘」。
這樣的女孩,只有足夠了解才能發現她的閃光點:
在哈利遭受誤解的時候,眾人避之不及,盧娜堅定地告訴他「我相信你」。
她還支持哈利組建社團,參與對抗反派的戰鬥。
她雖然孤僻,卻不吝於表達自己的善意:
在一次戰鬥中,納威練習多次的咒語終於起效了。
盧娜一邊拉著納威逃命,一邊不忘給予鼓勵:
「做得好,納威!」
雖然朋友很少,也常常被人捉弄。
但她不急不惱,堅持著自己的「盧娜式哲學」。
盧娜式哲學其實很具有啟發性
最後的戰爭到來,打敗伏地魔的關鍵隱藏在一個線索中。
大家都像無頭蒼蠅一樣到處亂撞,只有盧娜指出了問題的關鍵。
事實上,盧娜並不是「瘋子:
她知道自己不討人喜歡,但也深刻地明白這源於自己的與眾不同。
所以,她不會輕易改變自己。
盧娜借評價動物之口向哈利說明別人不喜歡她的原因
盧娜代表著一部分不合群的小孩,他們身上有著出於各種原因的古怪:
比如性格內向、比如喜歡獨處、比如有著小眾愛好……
但倘若是在不傷害他人的情況下、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過生活,也大可像盧娜一樣,沒必要做出什麼改變。
世上沒有完美的小孩
《哈利·波特》那些看上去或在天賦、或在家境上優越的孩子,也有著各自的苦惱和難過。
在魔法界風光無限的哈利波特,在麻瓜界父母雙亡、一直被寄養在姨媽家的哈利,生活空間僅限於小壁櫥。
每天不僅要忍受姨夫姨媽的吼叫,還要提防表哥的捉弄。
這樣的經歷使他缺乏自信,總是質疑自己的能力:不敢惹事、出事就道歉。
如果不是收到魔法學校霍格沃茲的錄取通知書,大概他的一生永遠都會在灰暗中度過。
聲音稍微大一點,姨夫就要找哈利麻煩
「學霸少女」赫敏,成績優異、顏值和智商都在線,活脫脫「別人家的孩子」。
實則內心敏感,也有脆弱的時候。
無意中聽到別人說自己壞話,她躲在廁所哭了一下午。
沒有看到赫敏的哈利向同學詢問她的去向
斯內普教授的得意學生馬爾福,家境優越,平日裡囂張跋扈,總是高人一等。
口頭禪是「我要告訴我爸爸」,欺軟怕硬,日常以捉弄納威為樂。
「炫父」狂魔馬爾福
平日裡的馬爾福令人討厭,但他也有自己的糾結。
家族原因加上性格膽小,他不得不效忠伏地魔。
一邊不得已,一邊又在良心上過不太去。
馬爾福心裡其實並不想殺校長
他也會孤獨、害怕。
你看,《哈利·波特》不是到處充滿「真善美」的兒童文學,個人的掙扎和無奈同樣被刻畫入骨。
它創了一個魔法世界,卻並不是封閉理想的烏託邦,孩子的世界和大人一樣,有天真、赤誠、勇氣,也有糾結、欲望、貪念……
魔法可以讓高腳杯透明隱匿,卻無法讓生活的煩惱消失不見。
事實上,不管是天資一般的羅恩、納威還是天賦異稟的哈利、赫敏,透過他們,我們總是能看到自己——平凡的多數或難以被理解的少數。
但他們的存在,給了我們一種新的可能性:
這世上本就沒有完美的小孩,每個人都在各自的困境裡用力地生活。
即便缺少主角光環的照耀,依然可以憑藉自身的獨特性煥發光芒。
霍格沃茲永不畢業
之前,#哈利波特羅恩升級當爸#衝上熱搜。
大家才後知後覺,時間原來已經過去這麼久了。
網友驚嘆「時間過得太快了」
驚訝之餘,有網友梳理了其他演員的近況:
赫敏的扮演者艾瑪現在還常常活躍在熒幕中,星途一片光明。
艾瑪主演的《美女與野獸》劇照
演員之外,她致力於保護女性權益,曾在聯合國為女性發聲。
哈利的扮演者過上了隨性瀟灑的生活。
出演過幾部電影和話劇,無聊的時候也會在ins上冒個泡。
哈利波特遛狗 / 新浪娛樂
斯內普教授的扮演者艾倫·瑞克曼,在四年前永遠地辭別了現實世界與魔法世界。
2020年的開頭,不少陷入困境的人們,仍然在斯內普教授的魔法中尋找慰藉。
Twitter以斯內普教授形象運營的帳號
《哈利·波特》已經完結,演員有了新的人生規劃,我們也過了相信童話的年紀。
但當代成年人的矛盾,就是一面清醒悲觀地認知這個世界,一面又堅持著某種不可言說的執著。
談起優秀的對象:好假,只存在於電視劇裡。
談起完美的愛情:好假,一定是小說看多了。談起幸福的生活:好假,誰不是在負重前行。
談起霍格沃茨,一定會舉起雙手眼神放光信誓旦旦:這是真的!!!!
在那個世界裡,每個人都可以保留一份孩子的天真和任性:
不管是你是「別人家的孩子」,還是一無是處的爛小孩、怪小孩,都有著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
《哈利波特》就像一代人的暗號和印記,一個動作、一個詞語,就能憑此辨認出擁有共同情感聯結的彼此。
我們知道,不管這個世界有多麼不完美、也不管自己是到了四十歲、五十歲還是白髮蒼蒼。
有他們在,我們就永遠都不會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