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通讀過中華歷史,其實也不難發現,有些事情早幾百年前、幾千年前,先人就已經開始在做了;而有些想法、有些東西,則是出現於明清時期,但由於明清兩朝距離現今較近,相比其他朝代,大家了解得相對多些,也就出現了以偏概全的情況。
在民國以及建國初期,有關「漢字」的問題是沸沸揚揚,有些大才子,比如瞿秋白、錢玄同等,都曾主張過廢除漢字,我國於上世紀30年代後也確實推廣過「拉丁化新文字」,20年過去,學者們又發現廢棄漢字並不現實,最終則是公布了《漢字簡化方案》,漢字得以保留。
漢字發展至今其實已經有6000多年的歷史,現存最早的漢字便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而一個漢字的背後也必有一段屬於它的歷史,以及其藝術性。而我國首部系統地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書,則是成書於東漢時期的《說文解字》。
不過我們今天要說的並不是像「饕餮」這般繁瑣的字體,要說的是我國筆畫最少的4個字,每個都只有短短一筆,但你未必知道它們的讀音,很多人一眼就認錯了。
其一:丶
這是我們常見的一個標點符號,但其實它也是一個漢字,讀音為「zhǔ」,古同「主」,後來也可同「注」;《說文解字》中對此也有講解:「有所絕止,丶而識之也。凡丶之屬皆從丶。」
清代文字訓詁學家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則解釋道:「按此於六書為指事。凡物有分別、事有可不、意所存主、心識其處者皆是。非專謂讀書止、輒乙其處也。知庾切。古音在四部。」
另外,「丶」也還是一個姓氏,不過現今已經很難再看到姓「丶」的人了。
其二:乚
在漢字筆畫中,其俗稱為「豎彎鉤」,但它其實有兩個讀音,讀音不同,意思也不一樣:
讀音為「háo」,那它就是長度單位,古同「毫」,一毫為十絲,十毫為一釐。
讀音為「yǐ 」,古同「乙」,《張槐生墓誌》中「乚」便是讀「yǐ 」。
值得一提的是,《說文解字》中雖沒有收錄「乚」,但卻收錄了筆畫為「豎折」的字,其讀音為「yǐn」,意思與「乚」也是不一樣的。
其三:亅
《說文·亅部》解釋道:「鉤逆者謂之亅。象形。讀若橜(jué)。」王筠(清代語言學家)句讀:「謂之逆者,蓋倒須鉤也,釣魚用之。」
它的意思也就是「魚鉤上的倒須鉤」。
其四:丨
《說文解字》中對此解釋道:「上下通也。引而上行讀若囟(gǔn),引而下行讀若退(tuì」)。凡丨之屬皆從丨。」
雖然它只有短短一豎,可它卻有四個讀音,當「丨」作為姓氏的時候,它的讀音為「yī」,這不禁讓筆者想到數字「1」;而當它的讀音為「shù」時,那它便是「豎」的通假字。
不過當讀作「gǔn」時,意思就是「上下相通,引而上行」,寫法是從上面往下面寫;可當它的寫法為「從下往上寫」時,它的讀音就變成了「tuì」,意思與「gǔn」則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