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絲不掛」恐怕是古今被人誤解最深的一個詞語了吧!其實它是一個佛學名詞,它最早是形容人一絲煩惱也沒有。而今天呢,我們形容一個人赤身裸體時往往會用「一絲不掛」。其實在這個成語的背後還有一個小故事。溫州淨居寺有一位比丘尼名叫玄機,整日參禪打坐。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她感覺到自己佛法精進了不少。於是,她專程來到福州雪峰山,拜訪雪峰禪師,想看看他對自己的評價。
玄機來到福州雪峰山,拜見雪峰禪師。雪峰閉著眼睛問:「你從何處來?」
玄機答:大日山。
雪峰又問:日出了沒有?
玄機回答:日出就會融化雪峰。
雪峰問:你叫什麼名字?
答:玄機。
又問:每天能織多少布?
又答:一絲不掛。
但當玄機禮拜而退,轉身向外走的時候,雪峰禪師突然喊住她:「你的袈裟拖在地上啦!」玄機回頭一愣。這時,禪師大笑說:「好一個一絲不掛﹗」玄機聽了,頓時明白,當自己轉身回頭時,全身早已「掛」滿千絲萬縷。
大家聽到這裡,是不是感覺很蒙,感覺就像是猜啞謎似的。其實啊,這不叫啞謎,這種提問方法在佛教那裡,主要是禪宗,非常常見。其有一個專門的名字叫「機鋒」,說話的雙方總是在言此而答彼。常常從這些字裡行間,就能看出一個人的道行。在禪宗史上,有很多高僧大德就是因為在對機鋒的時候而頓悟的。
比如禪宗著名大師馬祖道一。一天,南嶽懷讓看見馬祖道一在那裡坐禪,於是便見機施教,問道:「你整天在這裡坐禪,圖個什麼?」馬祖道一答道:「弟子想成佛。」於是,懷讓拿起一塊磚,在附近的石頭上磨了起來。馬祖道一見此十分驚異,立刻上前問懷讓:「師傅,您磨磚做什麼呀?」懷讓答:「我磨磚做鏡啊!」馬祖道一困惑不解問:「磨磚怎能成鏡?」懷讓說:「磨磚既不能做鏡,坐禪又豈能成佛?」這樣當頭一喝,馬祖道一好似醍醐灌頂,一下子就大徹大悟了。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玄機並沒有真正的頓悟。真的頓悟以後應該是「一絲不掛」的,她還是執著於外在的事物,所以當雪峰禪師說她袈裟掉的時候,她想都沒想就回頭了。
作者:東園公
版權聲明:本文由「魚羊秘史」原創製作,並享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