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師弟郭永懷,研發原子彈後30年解密,去世時緊抱一個黑皮包

2021-01-09 自華堂文史

科學泰鬥錢學森說過這樣一句話:「美國人認為我抵得過五個師,那麼,郭永懷至少抵得過十個師。」

郭永懷夫婦

01隱名埋姓35年

1999年9月18日,國家表彰「兩彈一星」科學家,郭永懷是獲獎者中唯一沒有到場領獎的。他也是在23位獲獎者中,唯一在「核彈、氫彈、人造衛星」三個領域均有貢獻的科學家。

1999年5月5日,新華社發文《請歷史記住他們—關於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的回憶》,23名科學家的塵封往事才被世人廣為所知。其中,郭永懷是「烈士」。

1964 年10 月16 日,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一個原子彈成功引爆。在當天的資料影像中,郭永懷有短短六分之一秒的視頻畫面,戴著一款鴨舌帽,穿著厚厚的衣服,笑得合不攏嘴巴。

錢學森

深藏功與名,灼灼愛國情。從研發原子彈爆炸成功,到媒體公開解密他的身份,整整35年的時間。1999年的那一天,代替他領獎的是82歲的妻子李佩。

4年後,李佩手裡捧著這枚重達515克的純金「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把它捐贈給了中國科技大學,鼓勵學子們精忠報國。

02一個公文包

1968年12月5日,郭永懷在青海西北沙漠裡,經過計算得出了一組數據,這些與氫彈的研發爆炸有很大關係。他決定連夜趕回北京,凌晨,飛機抵達北京機場時不幸墜毀。

現場有兩具燒焦的屍體緊緊抱在一起,他們是中科院力學所的副所長郭永懷和警衛員牟方東。令人驚訝的是,他們的懷裡有一個完好無損的公文包,裡面裝的是試驗數據和計算公式。

用肉體保護絕密數據,用生命延續武器研發。那一輩老科學家,捨身為國、死而後已的革命精神值得我們銘記。看著黑色的屍體和完好的文件,在場所有人都哭了,錢學森聞訊後失聲痛哭,嗚咽悲愴。

20天之後,科學家利用這份數據,成功引爆了我國第一顆氫彈。可惜,郭永懷老前輩未能看到這一幕。

03燒掉論文

1945 年,郭永懷在加州理工學院攻讀博士期間,他認識了學長師兄錢學森。那一年,美國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了原子彈,立即改變了戰爭走向,他們二人為之震撼明白:「國家強大才有話語權」,這是世界秩序的永恆規則。

畢業留校任教時,郭永懷破解了航空世界難題,當飛機飛行速度接近音速時,機身會因劇烈震動而操作失靈。郭永懷潛心研究,提出了解決方案。1949年,美國利用他的計算公式,才研發了超音速戰鬥機F10。

當時,康奈爾大學給予郭永懷的月薪是800美元,當時匯率為2.75,約人民幣2200元,可以想像50年代的物質生活水平。如此重要的人才,戰鬥力和殺傷力,比得上10個師的兵力。

美國政府詢問他:「如果發生戰爭,是否願為美國服兵役?」郭永懷毫不猶豫地說「NO,我是中國人」。

山東威海紀念館

1956年,同事朋友為郭永懷舉行送別野餐會。郭永懷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他把手裡的論文手稿全部投進了炭火堆。在場所有人都驚呆了。郭永懷說「為了回國,我早已把重要資料記在腦中。」

在陳坤主演的電影《錢學森》中,有燒掉著作書稿和被人跟蹤監視的鏡頭。其實,這些都是郭永懷的真實經歷,只不過被演繹在了影視創作中。

04返回祖國

1956年9月 ,妻子李佩挽著郭永懷,他們站在即將開往中國的油輪甲板上。兩人緊緊依靠望著東方,浪花翻滾拍打,炙熱淚水奪眶而出。山河十萬裡,只道早歸鄉。就好像離家的孩子,結束了十六載異國漂泊,看見家門口遙遙揮手的母親。「我回來了!」

回國後,郭永懷投身到原子彈的研發中,當時環境條件極其惡劣,沙漠戈壁灘,氣候乾燥、氧氣稀缺,溫差極大。郭永懷克服重重困難,不休假不午休,喝鹼水就著饅頭鹹菜當飯吃。

為了不讓自己睡過頭,專門安置了鐵床,從不鋪褥子。無怨無悔,鞠躬盡瘁。那時候,這位54歲的老人雙鬢已染白,就這麼質樸的堅守在青海沙漠裡,堅守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深藏功名、民族脊梁;以身許國,我輩仰望。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謹以此文紀念「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先生。

相關焦點

  • 關於錢學森的30個故事
    他是傑出科學家,美國人稱他「一個人抵得上5個海軍陸戰師」;他是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堅信「外國人能搞的中國人也能搞」;他是科學家群體中以身報國的代表——錢學森。在錢學森109周年誕辰將近之際,我們摘選了和他有關的30個故事。這些細小或重大,歡欣或沉痛的人生切面,令我們更加敬愛這位前輩。今夜,一起懷念錢學森先生。
  • 錢學森96分試卷曝光,這字體令現代人膜拜,遠勝許多現代書法家
    他就是錢學森,而他在90年前的一張試卷,讓人們見識到了什麼是真正的印刷體。  五年歸國 十年功成  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到了美國,錢學森夫婦得知後,立馬準備回國,用自己畢生所學報效祖國。當時的美國知道錢學森的重要性,海軍次長金布爾更聲稱:「一個錢學森抵得上5個師!」
  • 1967年,6萬中國軍人一夜消失,這些人去了哪裡?35年後解密國人感動
    軍隊是一個國家的正規武裝力量,是國防事業的重中之重。人們常說:歲月靜好,現實安穩。然而現在的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為你負重前行! 1967年的一天,六萬中國軍人一夜之間全都消失了,這些人都去哪裡了?
  • 又一位「錢學森」?回國時美國費心阻止,印度發出邀請,他是誰?
    ——錢學森 錢學森,是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是科學領域的巨匠, 是「中國科技之父」,是「火箭之王」,中國的科研事業能夠發展的如此迅速,這裡面少不了錢學森的一份功勞,因為他能夠回國,中國原子彈,飛彈事業的發展至少推進了20年,提起他,自然也想到了當年的回國風波。
  •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75年了 美媒曝首次核試驗如何瞞天過海
    那次爆炸發生在1945年7月16日凌晨5點30分之前幾秒鐘,然而近一個月後,見證這次爆炸的人們和世界其他地區的人們才知道其真正的重要性——他們見證了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1945年時任新墨西哥州州長直到試爆後第二個月原子彈在廣島投放後才獲知試驗的性質。試爆次日,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特工走訪了幾家主流報紙,刪除了可能引發公眾質疑此次試驗的報導。圍繞著原子彈研製和試驗而設立的安全機構,從大門到製造原子彈的數十個實驗室,看上去都普普通通。然而在平凡的外表下,有一個嚴密的安全網絡來保守秘密。
  • 1955年為了讓錢學森回國,究竟付出了多大的代價?
    1955年,一個中國餐館的員工來到他的家中,在帶來的東西中錢學森發現了一張中國畫報,在畫報上他發現了一個熟人,那就是陳叔通,他曾經教過錢學森的父親,之後錢學森決定給他寫信請求政府幫助他回國。 在信中他這樣寫道:被美國政府已經監視5年,現在很想回到祖國參加祖國的建設。
  • 1955年為了讓錢學森回國,到底付出了多大的代價?
    一年後,因為傷寒原因,錢學森休學一年,回到杭州休養。在休養的這段時間中,錢學森的大部分時間都用來讀書。1931年,錢學森重新回到學校,回學校後,他的成績並沒有落下,反而始終優異,除此之外,錢學森還在業餘時間他還加入了校音樂隊。
  • 錢學森和妻子蔣英相守62年,晚年妻子卻用5字評價丈夫,令人心酸
    因為有他們,別人幾百年無法攻克的難關,我們幾十年年就打破,因為有他們,別人半個世紀才得出的理論,我們十幾年就能推陳出新。2020年的我們能夠自豪的說出「我是中國人」,這背後都是有無數先烈付出了多少的心血。
  • 錢學森科技大學的名字不夠好?那麼這兩個名字合適嗎?
    近日,湖南籌辦「錢學森科技大學」的消息在社會各界引起較大反響。根據湖南省相關部門的發文,籌辦的錢學森大學是為了支持湘贛邊區高等教育的發展而建,落戶地是長沙的瀏陽市。有不少網友發出疑問:以錢學森為首的科學家研發的「兩彈一星」是中國科技高精尖的代表,而錢學森科技大學辦在一個縣級市,距長沙城區有六十多公裡,並且籌辦目的只是為了支持兩省邊界區域內的高等教育,這大學能配得上錢老的金字招牌嗎?
  • 錢學森珍貴的家庭照:第三張與蔣英的結婚照,第六張歸國後的合影
    錢學森珍貴的家庭照:第三張與蔣英的結婚照,第六張歸國後的合影,錢家是一個頗有社會聲望的家族,因此他接受較為良好的教育。女兒錢永真跟母親蔣英一樣喜歡音樂,她的嗓音非常的適合唱歌,閒暇時總和母親蔣英一起練習音樂,由於她對於音樂的喜愛和刻苦練習,她的一生不管是學業還是工作,均與音樂方面有關。
  • 51歲喪夫,79歲喪女,94歲仍站講臺,離世後,與愛人名字命名行星
    1955年,錢學森夫婦回國,這也讓郭永懷李佩夫婦重新看到回國希望,為了避免回國之路受阻,郭永懷在送別會上,當著所有人的面,把自己多年積累的科研資料和講義文稿,通通燒掉,終於,在1956年國慶節的前一天,郭永懷、李佩夫婦,帶著5歲的女兒郭芹,回到了闊別已久的祖國。
  • 錢學森的科學預見|王文華
    氣體在反應時升溫至灼熱,從火箭後部噴出產生推力。推進劑不像在傳統的火箭中那樣燃燒,它只是非常迅速地膨脹,然後噴出,就像水蒸氣從壺中冒出一樣。這使得核動力火箭的推動力比最強大的傳統火箭還要強。 2019年8月23日《科技日報》報導:美國計劃研發核動力太空飛行器。美國日前表示將研發下一代核熱推進技術,利用核裂變反應產生的熱能推進太空飛行器進行深空探索。
  • 鄧稼先:用6年造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背後經歷了難以想像的困難
    因此,當組織上決定挑選高級科學家來負責原子彈的研製工作時,錢三強毫不猶豫地推薦了鄧稼先。接下原子彈的研製任務後,鄧稼先在內心升騰起一股自豪感,能夠為國家造原子彈是件多麼光榮的事情啊!可隨即,他便感覺到鋪天蓋地的壓力朝自己襲來。
  • 我國又出一「錢學森」?美國阻止他回國,印度花上億想要他的技術
    1996年,潘錦功來到美國新澤西理工大學深造,同時進修博士學位。初到異國他鄉的潘錦功很快就適應了美國的生活環境,接著他就在大學裡繼續學習更多的科學技術。  不得不說,當時美國發達的科研水平也為潘錦功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