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宜昌市2020年前三季度
生態環境質量通報
新聞發布會
在三峽日報社
10樓新聞發布中心召開
發布會現場
□ 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吳輝慶
□ 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科科長汪曉鳴
□ 市生態環境局土壤生態環境科科長王詠梅
□ 市大氣汙染防治管理中心副主任柳 耘
主持人:
□ 市委宣傳部新聞發布和對外宣傳科科長杜玉婷
2020年前三季度
全市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如何?
一起來看看
一、水環境質量狀況
01
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全面達到考核要求
根據生態環境部最新通報,2020年1-9月,我市納入國家「水十條」考核的9個斷面水質優良率(達到Ⅲ類以上比例)繼續保持在100%,好於國家優良率不低於88.9%的要求;納入省政府考核的7個跨界斷面水質達標率穩定達到100%,達到優秀考核要求(達標率不低於90%)。其中清江流域2個斷面全部達到地表水Ⅰ類標準,長江幹流3個斷面全部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長江幹流南津關、雲池、荊州磚瓦廠總磷濃度較2019年同期下降10%、25%、23%。
市生態環境局對全市23條主要河流的44個斷面水質開展水質監測,監測結果顯示,全市主要河流水質總體為「良好」,從流域來看,23條河流中,長江、漁洋河、清江、黃柏河、沮漳河等18條河流水質總體情況為「優」,達到Ⅱ類水質;運河、橋邊河2條河流水質總體情況「良好」,達到Ⅲ類水質。從斷面來看,44個斷面中水質達到Ⅰ~Ⅲ類的斷面有37個,佔斷面總數的84.1%,與2019年同期相比提升3.2個百分點。
02
集中式飲用水源地
水質穩定達標
2020年1—9月,全市16個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全部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達標率100%。特別是新冠肺炎期間,生態環境部門在抓好醫療廢水處置監管的同時,嚴格加強水源地監測、巡查,確保了水源地不受病原體及消毒劑的影響。
二、環境空氣品質狀況
1-9月,全市14個縣市區優良天數比例平均值為91.4%,同比上升18.1個百分點;PM10、PM2.5平均濃度分別為45、31微克/立方米,分別同比下降30.8%、29.5%;O3平均濃度為13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7.1%。
圖/@Xian`Jun 攝
1-9月,納入國家和省考核的5個區優良天數比例88.3%,同比上升21.3個百分點;PM10、PM2.5平均濃度分別為49、35微克/立方米,分別同比下降31.9%、31.4%;O3平均濃度為14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1-6月、1-9月,我市空氣品質改善幅度均居全國第一。
三、土壤環境質量狀況
1-9月,我市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土壤汙染防治各項工作進展明顯。全市未發生因耕地土壤汙染導致農產品質量超標而造成不良社會影響的事件,也未發生因疑似汙染地塊或汙染地塊再開發利用不當而造成不良社會影響的事件。
圖/@博主陳文鵬 攝
-答記者問-
1
近年來,宜昌市在長江生態修復保護方面也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可以為大家介紹一下宜昌市目前的水環境質量情況和相關工作的開展情況嗎?
請滑動查看完整內容▼
答:從水質考核情況來看,我市2018年、2019年連續兩年在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情況考核綜合評價獲優秀等級。2020年1至9月,我市納入國家和省「水十條」考核的9個地表水斷面水質優良率保持穩定在100%(考核要求為88.9%);納入湖北省考核的7個跨界斷面水質達標率100%;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其中,長江幹流3個斷面水質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清江流域2個斷面達到地表水Ⅰ類標準。近幾年來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加強汙染防治。強力推進134家化工企業「關、改、搬、轉」,納入關停的34家化工企業已關30家,並做到人員、設備、垃圾、土地「四清」;關閉長江幹線非法排汙口26個、採砂場134家、非法碼頭151家,取締長江、清江以及湖庫網箱養殖近8300畝,長江幹流沿線1公裡及支流流域內入江工業汙染全部清零、網箱養殖全部清零、非法排汙口和碼頭全部清零。持續推進「三磷」專項排查整治,完成全市45家磷礦企業、3家黃磷企業、10座磷石膏庫整治任務。清理取締小型造紙、印染、電鍍等「十小」企業19家。鞏固提升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完成13個省級以上工業園區汙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三峽庫區及長江幹流沿線31座城鎮生活汙水處理廠完成一級A提標改造,完成51個鄉鎮汙水處理廠建設,實現鄉鎮汙水處理全覆蓋。推進船舶汙染防治。建設完成枝江宏盛、秭歸福廣、猇亭紅聯、宜都石柱4個船舶汙染物接收轉運碼頭。深入開展水汙染物總量減排,主要水汙染物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別較2015年下降12.2%、12.3%。
二是實施生態修復。堅持「四季挖窩、三季植綠」,實施長江幹支流岸線復綠、公路綠色通道提升、精準滅荒、關停廢棄礦山復綠、臨時佔地復綠6大工程,長江幹支流岸線復綠178公裡、全域生態復綠3.95萬畝;堅持「為長江留綠、為發展留白」,實施生態功能紅線、環境質量紅線管控,對生態用地只徵不轉,確保生態空間只增不減。將市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列為2019年度重大改革項目。截至目前,已累計開工55個,完成投資43.9億元。2019年,枝江金湖獲評長江經濟帶「最美湖泊」稱號。
三是創新工作機制。建立長江大保護聯動執法機制,統籌市直和中省在宜涉江監管部門的執法力量,實現巡查全面覆蓋、執法快速響應,查處無縫銜接。全面建立河湖長制,市內183條河流、11個湖泊實現了管理全覆蓋,落實「市縣鄉村」四級河長。完成流域立法,2018年市人大頒布實施了《黃柏河流域保護條例》。成立黃柏河流域綜合執法管理局,整合環保、水利、國土、農業4部門6項行政監督檢查、96項行政處罰、14項行政強制職能,實施流域綜合執法。2020年9月,成立宜昌市流域水生態保護綜合執法支隊,進一步擴展流域執法範圍。出臺《黃柏河東支流域生態補償方案(試行)》《瑪瑙河流域水生態環境補償方案(試行)》,先後在黃柏河、瑪瑙河流域探索建立生態補償制度。黃柏河流域探索建立的水質監測評價結果與生態補償資金分配、磷礦開採計劃「雙掛鈎」機制被水利部評為全國十大基層治水經驗之首。
2
今年以來,我市空氣品質改善成績顯著,但從歷史情況來看,冬季是我市空氣品質改善任務最艱巨的時期,我們將如何應對呢?
請滑動查看完整內容▼
答:感謝您對大氣汙染防治工作的關注。今年以來,我市空氣品質改善取得了明顯成效,這既得益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高位推進,也得益於各縣市區和相關市直部門綜合施策、共同努力,也有疫情影響、降水增多等客觀因素。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大氣環境質量改善成效還不穩固,冬防期馬上來臨,宜昌市「口袋型」的地貌特徵,冬季多發的逆溫高溼天氣,造成汙染物易進難出,重汙染天氣還時有發生,這是我們面臨的巨大考驗。
冬季是空氣品質改善的關鍵期,我們將一鼓作氣、持續發力,全力做好冬防工作,確保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圓滿收官。
一是加強重點汙染源監管。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全面梳理年度工作方案、省級環保督察反饋問題及省汙染防治攻堅戰結帳任務等,細化制定冬防期工作任務清單和強化管控措施,主要包括全面完成年度方案制定的工業窯爐、揮發性有機物治理任務,開展「散亂汙」企業汙染治理「回頭看」。組織開展《宜昌市揚塵汙染防治條例》聯合執法檢查,嚴控建築物拆除作業,提高道路清掃灑水頻次。進一步加強柴油貨車管控,落實非道路移動機械禁用區管理規定,保持城市道路暢通。嚴控秸稈垃圾露天焚燒、持續鞏固禁鞭成效等。
二是積極應對重汙染天氣。嚴格落實工業企業績效分級,修訂重汙染天氣應急減排清單,制定工業企業減排「一企一策」。生態環境、氣象部門密切會商,提升預警預報水平,及時啟動重汙染天氣預警,開展重汙染天氣應急減排情況核查,適實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
三是持續提升科學治汙水平。加快工業園區空氣品質自動監測站、大氣移動走航監測車、可攜式GC-MS、大氣汙染精細化管理平臺(一期)和9個VOCs自動監測站等項目建設進展,引進專業技術人才,深入分析應用大氣超級站、鄉鎮子站、走航監測、雷射雷達等數據,持續提升精準治汙、科技治汙能力。
3
2020年是全面落實「十三五」土壤汙染防治工作任務的收官之年,「土十條」要求年底前要實現受汙染耕地和汙染地塊兩個安全利用率不低於90%的目標,請問市生態環境局作為全市土壤汙染防治工作的統一監督管理部門,是如何推動我市目標實現,從而保障土壤環境安全的?
請滑動查看完整內容▼
答:今年來,我市在土壤汙染防治,保障土壤環境安全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開展土壤調查,摸清汙染家底。按照全國統一部署,在之前高質量完成全市1910個農用地點位土壤調查的基礎上,我市穩步推進了重點行業企業土壤汙染狀況詳查,已完成297家(塊)重點行業企業用地信息採集和空間信息整合,審查確認了25個高關注度地塊,目前所有高關注度地塊的樣品採集和實驗室檢測分析工作已完成,正在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與成果集成,詳查工作將於年底前全面完成。同時,有序開展沿江關停搬遷化工企業遺留場地土壤環境狀況調查,目前已完成50個地塊的調查,建立了汙染地塊名錄,為土壤環境管理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完善聯動機制,確保用地安全。按照《土十條》實施方案和「管行業必須管環保」原則,聯合十四個部門印發了《關於明確土壤汙染防治責任分工的通知》,印發了《宜昌市土壤汙染防治重點工作任務清單》,定期開展工作調度,強化部門職責。組織召開土壤汙染防治工作推進會,確定「單月會商、雙月調度」工作推進位度。市生態環境局與市農業農村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分別建立了信息共享和聯動監管機制,加強對農用地和建設用地的監管,確保我市實現受汙染耕地和汙染地塊兩個安全利用率不低於90%的目標,保障土地安全利用。
三、強化源頭管控,減少汙染新增。一是加強涉重金屬和尾礦庫汙染防控。制定涉重金屬汙染防控工作方案,對15家重點重金屬企業建立全口徑清單和「一企一策」防控措施,督促5個重金屬減排項目實施關停技改,否決了2個涉重金屬電鍍項目環評申請,全市無新增涉重金屬新改擴建項目建設。組織開展尾礦庫排查摸底,督促企業編制環境風險評估報告和汙染防治方案,建立「一庫一檔」,全市在用10座磷石膏渣場尾礦庫整治已基本完成,有效控制了尾礦庫對環境的影響。二是加強農業汙染防控。大力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工作,自2015年以來農藥化肥每年保持4%以上的減幅。全市農作物秸杆綜合利用率達95%以上,農膜回收率達78%以上。推進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截止目前,完成畜禽規模養殖場「一場一策」治理844家,畜禽糞汙綜合利用率達到85.67%,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94.61%。
四、推進治理修復,降低環境風險。目前我市共有56個地塊納入全國汙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系統,對汙染地塊進行土壤環境狀況詳查和風險評估,實施風險管控和治理修復。近幾年,累計爭取國家專項資金1.6億元,納入國家土壤汙染防治儲備庫項目24個,已完成3個土壤汙染治理項目,收到了良好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在全省率先完成耕地質量類別劃分工作,全市受汙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
來源/三峽日報
編輯/劉茜 實習生/李全洲 周煒 責編/王晶晶 編審/高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