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主辦,央視網、愛上傳媒、各地IPTV分平臺共同承辦的大型全媒體活動《歌唱祖國·一首歌一座城》舉辦了音樂故事作品展播活動。其中,70支來自全國各地的音樂作品脫穎而出,並於9月29日起在中國IPTV平臺和央視網的《歌唱祖國·一首歌一座城》專區上線。
每座城市都有屬於它的聲音,每個時代也都有代表它的歌曲。2015年,隨著電視劇《平凡的世界》的熱播,一首叫作《一對對鴛鴦水上漂》的歌曲被廣為傳唱。此次,陝西省神木市用這首著名的民歌參展,不僅重回歌曲發源地講述創作初衷,還以全國勞模張應龍和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神木方言發音人李連忠的故事,展現歌曲中飽含的神木精神。
探尋歌曲發源地 一首情歌傳佳話
位於神木北部的紅鹼淖,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淡水湖,跨內蒙古自治區和陝西兩省,兩地的文化,在這裡交匯融合,其中,人們吃飯喝酒時唱的酒麴,就是蒙漢文化融合最經典的代表。《一對對鴛鴦水上漂》便是由「神木酒麴王」朱光亮創作和演唱的歌曲。音樂故事作品中,借神木酒麴非遺傳承人藝木之口,向觀眾道出了歌曲的創作故事,「上世紀60年代,他在紅鹼淖湖畔上看到有一對對的鴛鴦,然後根據一首酒麴的調子,寫出了《你有那心思滿滿來》,後來改名為《一對對鴛鴦水上漂》」。
除了紅鹼淖湖畔上的一對對鴛鴦,歌曲背後還有著一段美麗的愛情故事。據悉,神木市北邊的山上有一個楊家城,它在宋唐時期叫作麟州。婦孺皆知的楊家將故事中的楊令公楊業,就出生、成長在這裡。而與麟州相鄰的府州,有一個與楊業年齡相仿的女子,同樣也是一身武功,滿腔豪情。片中,根據神木市原史志辦主任焦拖義描述,當時統治府州的是佘德扆,他有一位女兒,叫佘賽花。楊業和佘賽花在為爭奪瞭望臺的打鬥過程中,互相產生了愛慕之情。「他們打到一個水池邊,看到水裡邊一對對的鴛鴦,深有感觸,便在府州的七星廟私定終身。這可以說是《一對對鴛鴦水上漂》產生的源頭。」
從楊業、佘賽花的不打不相識,到朱光亮用「鴛鴦」來直白地點明戀人之間的關係,《一對對鴛鴦水上漂》既展現了神木人面對愛情的大膽豪放,又道出了他們的柔情浪漫。音樂故事探尋歌曲發源地,揭開歌曲背後故事,向觀眾詳細解釋了歌曲誕生於神木,傳唱於全國,且一直以來都廣受讚譽的原因。
將熱愛家鄉融入歌曲 神木人「忠於心勇於行」
古人「以詩言志」,我們「以歌傳情」。歌曲《一對對鴛鴦水上漂》不僅承載著一段傳奇佳話,還飽含了神木人對家鄉的熱愛。1995年,張應龍離開神木,經過多年打拼,在北京闖出了自己的天地。然而,他卻在2003年回到了家鄉,傾其所有啟動治沙工程。片中,張應龍表示:「我從小就是聽著陝北民歌長大,尤其是像《一對對鴛鴦水上漂》這種描繪大自然的歌,在老百姓心目中還是保有著一個很重要的位置。」不僅如此,他還稱這首歌是一個文化使者,「我那時候在北京、天津,和大家坐一塊吃飯、喝酒的時候,最拿手的、保留的歌曲就是《一對對鴛鴦水上漂》。當然,你經常唱家鄉的這些歌,就會讓你產生對家鄉的眷戀」。就這樣,經過十多年的拼搏努力,張應龍承包的荒沙治理區累計栽植人工林38萬畝,管護面積達50萬畝,創造了治沙的奇蹟,充分體現了「忠於心,勇於行」的神木精神。
與張應龍一樣,李連忠也是在《一對對鴛鴦水上漂》的旋律中長大,並聽著這首歌產生了建設家鄉的想法。「我的家鄉解家堡在過去的時候是很貧窮、很平凡的一個地方。當時我唱《一對對鴛鴦水上漂》,就有將來要把我的家鄉建設成為像《一對對鴛鴦水上漂》裡唱的那樣的想法。」片中,遼闊水域之上,一對鴛鴦的造型正是李連忠對《一對對鴛鴦水上漂》這首歌曲的意境闡釋。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首歌曲滋潤一座城市。《一對對鴛鴦水上漂》映襯出了神木人的忠勇豪爽,神木人也憑藉這樣的性格改變了神木的荒蕪、貧窮,讓一個只有一條主幹道的小縣城發展到現在高樓林立,四通八達。如今,音樂故事作品《一對對鴛鴦水上漂》帶領觀眾來到神木,感受了神木人對家鄉的熱愛,以及代代傳承的神木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