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與行為的科學,而人的內心是沒有辦法進行觀察或測量的,所以通過一個人的行為,結合心理學的規律,推測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是心理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與此同時,每一個人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脆弱亦或堅強,根據心理學的經驗,從如下三個方面,便可一探究竟。
眼睛:是否與人直視、是否躲閃
眼睛是心靈的窗口,這是有心理學依據的,特別是在人際交往中,目光的變換方式就可以直接反映一個人的心理狀況,根據眼睛中的特點推斷一個人當時的心理。
比如,兩個人交談,其中一個人目光躲閃,不敢直視對方,這就可以推斷這個人很不自信,甚至在對方跟前自卑、緊張、很不自然,當然還可以通過眼睛推測到一個人的更多信息。
言語:語氣、語速、語調的起伏高低
如果說眼睛是心靈的窗口的話,那麼言語就是通往心裡的「大門」,通過言語的特點,即根據一個人當時說話的語氣、語速、語調的變化也可以很好的判斷一個人的內心世界。
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如當眾講話、參加比賽等,這樣的場合就會異常緊張,講話速度不由自主的加快,聲音也變得比平常小了很多,過度緊張的人聲音也會變得發顫,所以言語特點便可以很好的反映一個人的內心。
手勢:手的擺放位置,是抱臂還是舒張
手勢也是心理學研究的重點對象,可能大家都有這樣的經歷,比如,下意識的雙手抱臂,表示的是一個人對周圍環境的」拒絕「與」排斥「,是一種自我保護的下意識動作。
當然如果一個人很有氣場,很自信,到哪裡都不會有陌生感,對新事物有著熱情與好奇心,與人入座交談時他就會很放鬆,手就會自然放在兩邊。
心理學的研究讓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有脆弱的一面,比如自卑、害怕、緊張、焦慮、不安等,但每個人都不希望把這些表現出來,特別是讓其他人看到。可是身心是一體的,不知不覺地、下意識地這些」脆弱「就會通過身體的行為表現出來。
歡迎留言評論,寫下你的見解,心理小先生與你一起進步。
關注心理學科普,科普心理學:心理學≠讀心≠雞湯≠算命=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