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8年4月4日,明天4月5日就是清明節了,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很多朋友疑惑:為何春節、中秋、端午等其它傳統節日都按陰曆,清明卻按陽曆?
一、陰曆、陽曆、農曆的區別: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必須先介紹一下農曆、陰曆和陽曆的區別。先說陰曆,陰曆在天文學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來安排的曆法,也就是說,陰曆只考慮地球和月亮的相對位置變化,所以月圓總是在陰曆十五十六日。
而陽曆呢,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曆法,也就是說,陽曆只考慮地球和太陽相對位置的變化。
我國的農曆,其實不是上述的陰曆,而是陰陽合曆,也就是說,每個月的長度按照陰曆,而每年的長度卻是參照陽曆,由於陰曆十二個月的天數和陽曆一年天數有差異,便通過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及閏月來加以調整。
二十四節氣表示季節變遷的二十四個特定日期,我國古人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定義為黃道,又將黃道視為一周天,平分成二十四等分,每隔15°的位置就是一個節氣點,總共有二十四個節氣點,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
二、清明節、寒食節和上巳節:
二十四節氣中,就有我們熟悉的清明節氣和冬至節氣,清明節氣的原本定義是:「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這一天,氣溫變暖,降雨增多,適合春耕春種,是重要的節氣,因季節的關係,清明節氣後來也形成了植樹等風俗。
但我們現在過的清明節不單指清明節氣,還融合了寒食節和上巳節的習俗。必須說明的是,古代寒食節是在清明節氣前一二日,不是清明節氣這一天,關於這一點,悟空問答有些朋友的回答出錯了。古代寒食節定在清明節前兩天,直至清初德國傳教士湯若望進行曆法改革後才定為清明前一天。
寒食節源自遠古的改火舊習,初春氣候乾燥,容易引起火災,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必須全部熄滅,然後重新鑽燧取出新火,禁火期間以冷食度日,也就是「寒食」,而寒食節真正確定為節日,傳說是在春秋時代晉文公為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寒食節有祭掃、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習俗,後來都被融入清明節中。
而上巳節是在農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俗稱三月三,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這一天,有春浴、踏青、曲水流觴等習俗。
由於寒食節離清明節氣很近,而祭掃又很難一天完成,所以常會延至清明節氣,白居易就有一首詩叫《寒食野望吟》,其中提到: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儘是死生別離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三、清明節融合寒食節和上巳節的習俗:
早在唐代,寒食、清明、上巳就有融合的先例,比如王維就寫過一首詩叫《寒食城東即事》,其中有「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而在很多地方,比如廣東,至今還保留在農曆三月初三祭祖掃墓的習俗,而三月初三也被稱為「古清明」。而清明節正式取代寒食節,不會晚於宋元時期,這時的清明節以祭祖掃墓為中心,融合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成為了我國的重要傳統節日。
明天就是清明節了,六甲番人老家在潮州,潮州人最是重視清明節當天祭祖掃墓,每年清明前幾天,廣東珠三角通往潮汕地區的高速公路必是堵車,高鐵則一票難求。
但是今年國家法定清明節假日卻是4月5-7日,這讓六甲番人們怎麼辦?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於傳統文化的傳播,更多精彩,敬請關注:六甲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