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繪本導讀】系列-第445號
驚險萬分的驚天旅行——《天上的魚》導讀
閱讀推廣人 石頭
一、內容簡介
看,這個小男孩名叫小魚,他從小穿魚形的鞋子,打魚燈籠,但他真的想要的,是一隻大大的魚風箏!爹爹答應了。買回魚風箏的路上,颳起了好大好大的一陣風,風拽著風箏,小魚拉著風箏線,他們飛翔在鎮子上空,一連串的冒險過後,他落在了——漁網裡!爹爹從漁翁那裡領他回家的路上,他又有了新的願望……
二、繪本信息
書名:天上的魚
文圖:[美]庫爾特·維澤
譯者:費方利
適讀年齡:3-6歲 (僅供參考,並非絕對)
獎項: 1949年凱迪克銀獎
選題策劃:森林魚童書
出版社:黑龍江美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08-01
三、繪本導讀
【封面】
解析:
《天上的魚》與《中國五兄弟》有相同的畫風,形似的人物造型,延續了《中國五兄弟》的幽默底色。《天上的魚》同樣也很歡樂,在歡樂之餘,還開了一個大大的腦洞:故事中的孩子被風箏帶著飛上了天,又掉進了河裡,真是驚險萬分的旅行。
藍色的背景代表風箏飛行的藍天,小魚和其他人物也融入了藍天中,只有暖黃色提升了畫面感,更讓人與物有了色彩和溫暖。
天空中的魚風箏同樣賦予其黃色的明亮色,引起讀者的矚目。還有書名的魚字,採用黃色的描邊,文字的魚、魚風箏和叫小魚的男孩,形成了一個倒三角的架構,來詮釋故事的主題——天上的魚。
【扉頁】
解析:
出現了故事的主角:魚風箏和小魚,還有中國民族的象徵飛龍及故事中出現的魚鷹。這是一條龍風箏嗎?還是象徵著中國的元素呢?
小男孩空中放風箏的姿態,一臉的輕鬆和愜意,魚風箏翱翔在天空更是無所懼,面對勇猛的魚鷹也面不改色。與雲團交叉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圓的造型,凸顯其圓滿的結局。
【第1畫面】
原文:這個男孩名叫小魚。你看,他正在寫自己的名字。
解析:
這個小男孩很喜歡自己的名字——小魚,他以自己的名字為榮耀,趴在地上認真而端正地書寫著「魚」字。這也是父母教育灌輸的結果。
這是一個發生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關於中國文化的可愛故事!有趣的是,書的開頭小魚就在大紙上用漢字書寫自己的名字,以此推動了整個故事的發展,且充滿了巧妙的情節和有趣的細節,我們還可以捕捉到鄉村和城鎮的生活面貌。
毛筆是中國一種古老的書寫工具,創造出不朽的傳世作品。那個年代孩子們從小練習的是毛筆的用法,小魚從小就開始了臨帖習字,開始了中國特有的儒家文化之旅。
松竹更是文人墨客的象徵,松與竹,亦以喻節操堅貞。這裡暗示中華文化走進百姓人家,這是一個充滿儒雅情懷和重視教育的家庭。
從窗戶灑進金黃色的光線,照耀在小魚的頭上、地面上、松枝上,黃色給人愉快,充滿希望和活力的感覺。黃色有大自然、陽光、秋天的涵義。這也是故事的主導色之一。
【第2畫面】
原文:小魚的生日到了,娘給他做了一雙鞋子,是魚的模樣。元宵節,爹爹給他買了燈籠,是魚的模樣。
解析:
過生日、買燈籠都買與魚相關的禮物,引導認知符號所代表的意義,明白魚的符號所帶來的快樂與滿足。
小男孩怡然自得的看著畫外,是一種內心幸福的流露。娘在小魚生日那一天,把自己親自做的魚鞋親自給孩子穿上,所表現出的是體貼、祝福、關愛,是溫柔、母愛的光輝。背景的暖黃色襯託於此。
牆上的一副字畫,點名是小魚的生日。中間是一條魚在水中自由自在,這是父母對孩子的一種希冀。兩個不同魚的寫法,暗示小魚是無水之魚嗎?
小魚喜歡魚,父母既是投其所好,這是一種美好的寄託,也是教育的方式。也是一種家庭和諧的象徵。
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南朝時期,元宵之夜,神州大地「火樹銀花觸目紅,揭天鼓吹鬧春風」。
在元宵之夜,夜色漸暗,小孩子們玩著各式各樣的燈籠,最小的小男孩也跟著跑來跑去,身受其薰陶。其他小孩兒有不同的姿態,都在盡情中。
這古老民族文化的藝術形式,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徵。中國的燈籠綜合了:繪畫藝術、剪紙、紙紮、刺縫等工藝。
這是一個清末民初的故事,男性以著長袍馬褂為體面,女性則以旗袍為美。男子均著中國傳統的寬袍大袖長衫,大襟、右衽、連袖、立領、戴六合帽(或稱瓜皮帽)、腳著自家縫納的布鞋。女子的著裝多穿窄而修長的高領衫裙,大襟、右衽、連袖、直身,衣長減短,同時發展為十分優美的圓擺,而且在衣擺這條漫長的圓弧線之內,又分若干段小圓弧,將女性的柔美交代得淋漓盡致。袖口擴大為「倒大袖」。裙子上的馬面已經消除,然而裙擺也由若干段小圓弧構成,顯然是為了上下呼應。
【第3畫面】
原文:放風箏的季節到了,大家都去野外放風箏。小魚對爹爹大魚說:「爹爹,我想請您幫我買一隻最大的風箏,要像魚一樣。」
解析:
春天最好的放風箏的時機,孩子們都在草地上玩耍。這是小魚要買風箏的起因。
在日常生活中,小魚的爹娘給他足夠的愛和寬容,並把幸福和實現幸福的方法,一併傳遞給快樂的小魚。所以往往幸福是一點點積累而來的,只有被滿足的人才有信心和勇氣開創新的幸福。於是,才有了小魚進一步的願望,買大魚風箏一事。
小魚的提議很自然,也很有禮節。這也是他們親子間和諧共處的結果,是一系列幸福的象徵。呈現和諧、有愛的中國傳統家庭,享受濃厚的天倫之愛。
作品通過獨特的視角,重新審視中國傳統家庭的點點滴滴,給每個家庭全新的希望。起初是腳踏實地的載體魚形鞋,進而是高高掛起的燈籠,最後是展翅飛翔的魚風箏。這些都是父母的一種意欲的指向,與自己的名字相關。
「魚」是富足、美滿的象徵,包括魚形鞋和魚形燈籠都是美好的寓意在其中,只不過魚風箏演繹出更美好的故事。
【第4畫面】
原文:爹爹帶著他上街去,街上有專門做風箏的手藝人。店鋪裡掛著數不清的風箏,還有很多在趕做。
解析:
從看到他人放風箏,激發其放風箏的欲望,而且是要一個最大的風箏,那種小孩子的攀比心態呈現出來,而且還寄託著自己的願望。
「爹爹,我想請您幫我買一隻最大的風箏,要像魚一樣。」故事裡面的爹爹沒有和孩子討論需要的和想要的關係,也沒有引導孩子做好規劃理性購物,而是平靜地帶著孩子上街去,去看、去挑、去買。
這算溺愛嗎?我不覺得。讓行動來檢驗如何滿足自己的欲望,就像最後他要買一個最小的風箏一樣。也不只是簡單的買買買,而是讓其知道製作的過程,知其所以然。這個父親不簡單。
這本歡樂得有點兒傻氣的書,書中人物多少都帶一些鮮豔又貴重的紫色,凸顯每個人的華貴和財運。在中國傳統裡,紫色是尊貴的顏色。如北京故宮又稱為「紫禁城」,亦有所謂「紫氣東來」。紫色是一個高雅的富貴的色彩,與幸運和財富、貴族和華貴相關聯。
看他們走路的形態雙手抄在肥大的袖口裡,目無斜視的邁著悠然自得的方步前行。竟然父樣子效,體現傳承的家風。
【第5畫面】
原文:有的風箏像龍,有的像貓頭鷹;有的像花,有的像蝴蝶。在最後一家店裡,他們找到一隻最大的風箏,真的像魚一樣。「我就要這個。」小魚對爹爹大魚說。爹爹從腰間掏出錢袋,用一塊亮閃閃的銀元買下了大風箏。
解析:
故事裡叫小魚的男孩過生日子時,娘給他做的鞋子是魚的模樣,元宵節時爹給他買的燈籠是魚的模樣,到了放風箏的季節,他自己想要的風箏也是魚的模樣。看來,他可能是很喜歡魚的,於是,有了後面的風箏,後面的故事。
這名叫小魚的中國男孩請求爹爹大魚,給他買了一隻的魚形風箏。可敬的父親答應他了,穿過市場的過程對小讀者來說非常吸引人,且暗含著知與行、用與做的關係。是一種心靈的培養過程。
父親通過從前到後,一家一家的看,讓小男孩對風箏有了更多的感性認識,見識了風箏形態的全貌,最後才定格在小男孩要求上。而且出手不菲,沒有討價還價,也沒有吝嗇。父親就像是一個舊時代的秀才,帶著眼鏡,有滿腹的學問和家教的理念。
最後來到的這家風箏店,在其正對街面的影背牆上鐫刻著一個巨大的「魚」字,雖然我們只看到店面高懸的魚風箏,從魚的招牌看,深感店主對古老文化的理解。一個「魚」字,魚與「餘」同音,代表年年有餘,暗含著人類賦予魚以豐厚的文化蘊含,而作為其它一些美好的文化象徵,如:「魚符」「魚契」「魚書」「魚鼓」「魚箋」等,都寓意著吉祥。
魚和風箏結合在一起,寓意就是:「必要的約束,也是一種保護」而本文洩漏的風箏卻是暗含著風險無處不在。
從影背牆走過的挑擔子的男人身上,看到了生活方式的悠然平靜,體現出儒家中庸的思想。
擺小攤男人頭上的那把油紙傘也體現出古老的文化特徵。
油紙傘是起源於中國的一種紙制或布制傘,為傳統工藝品之一,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而分水油紙傘傳統製作技藝被專家譽為「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也是目前油紙傘行業中唯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
油紙傘因其歷史悠久,古典懷舊,內涵豐富,寓意吉祥,深受各類人們的熱愛,有油紙與「有子」音近;傘架為「人」字形;傘字繁體是「傘」,自古寓意為五子登科,更是中國古典高雅美的標誌。
【第6畫面】
原文:他們沿原路返回,前面就是通往南門的大街。穿過南門就到了城外,那裡是放風箏的好地方。大魚和小魚轉過最後一個街角。
解析:
他們生活在一個古城區,繁華的街道,林立的商鋪,琳琅滿目的牌匾,這裡的商業很發達。而從父子身上又體現出傳統文化的氣息。
【第7畫面】
原文:忽然,身後刮來一陣強風,「呼——呼——呼——」風抓住魚風箏,從小魚手裡一把扯過,「嗖」地拽上了天。
解析:
幸福的獲得並非易事,福禍也是隨機顛倒的。作者給予風擬人化的角色,風抓住魚風箏,從小魚手裡一把扯過,「嗖」地拽上了天,非常形象而生動。
畫面中更是讓天空瀰漫了風沙,街上的行人都被風吹的前仰後合,站立不穩,抱頭鼠竄,牌匾更是七零八落,兩隻小狗也翻滾而狼狽不堪地深受其害。
小男孩順勢緊緊抓住魚風箏不放,與狂風進行著較力,這是他的最愛自然不能鬆手。而結果會是如何呢!
庫爾特·維澤的插畫很有中國特色,滿足了國外對東方對中國的想像和認知。當然,西方的觀念和傳統的東方還是有所不同的,但是正是因為這風格迥異的碰撞,產生了與眾不同的另類幽默。
【第8畫面】
原文:可是小魚的手並沒有鬆開——他還緊緊地抓著風箏線。他被拖離地面,腳踩到了一位大叔的草帽上。大叔挑著兩盆魚,盆翻了,魚跳了一地。
解析:
一陣大風把風箏連同小魚一起吹上了天,正是這個環節,幽默的情節徐徐展開。
蹊蹺的環節卻是小魚並沒有鬆開抓住的風箏線,這才是關鍵點。於是,被巨大的魚風箏帶到了空中。而且他還殃及到無辜的路人,踩到了一個挑擔的大叔草帽上,導致他挑的兩盆魚灑了一地。
強風還導致其他人在風中踉蹌,只有空中的魚風箏是瀟灑的。
【第9畫面】
原文:小魚踏過大叔的草帽,又掠過一個寫信人的鼻子。這人是個牢騷鬼,當時他剛好在抬頭看天。離開寫信人的鼻子,小魚又飛升到南門的簷角,踩到兇猛石龍的鼻子了。一股更猛烈的強風颳來,這次更了不得了,小魚已經飛上了天——魚風箏仍然拽著他。
解析:
之後,在升空的過程中,又發生了一連串的滾雪球般的尷尬的事情,飛過建築的空擋,踩到了一個正抬頭看天寫信人的鼻子。不但如此,還踩到了屋簷一角的石龍的鼻子。這才避開了對地面上無辜路人的幹擾。是不是很滑稽呢!
故事裡面有很多中國的元素:毛筆字、燈籠、燈臺、城門、長衫、長辮子……卻是熟悉和陌生交織的感覺,這本創作於1949年的繪本所呈現的中國,已經和中國的現代社會有不少差異了,而且這又是一個美國人的視角,這種好像是這樣又好像不是這樣的感覺,給了中國故事營造了一種特別的氛圍,似乎是一個獨立於現實世界之外的二次元空間。
【第10畫面】
原文:街上的人看呆了:「看,大魚小魚飛上了天。」田裡勞作的人抬起頭:「天上怎麼有兩條魚呢?」
解析:
因為一陣好大好大的風,小魚和大魚飛翔在鎮子上空。頓時,小男孩成為小鎮上的中心,成為鎮上的人們紛紛圍觀的對象。人們更是不可思議的是,大魚小魚一起飛上了天呢!
這裡把更多的勞作的人引入畫面,讓讀者看到當年街區的面貌和耕作的場景。
水田中耕種,牛被蒙上雙眼默默勞作,牛背上還仰面坐著一個小男孩兒,起身看著空中好玩的一幕。其他人也起身駐足瞭望,石龍也在駐足觀看。
從缺口的牆體中,我們看到河面上的小船,一個埋伏點,暗示要飛到河中。
【第11畫面】
原文:此時,小魚和風箏飄到河上。河岸上坐著一位捕魚的老翁,他張開一張大大漁網,正在打撈附近河岸遊動的小魚呢。老漁翁像他的父親,也像他父親的父親,都是以打魚為生。他們祖祖輩輩都是下漁網,打個盹兒,然後拉起漁網。老翁可沒看見天上的魚——他正在打瞌睡呢。不過,雲上有什麼東西瞧見下面的動靜了。他瞪著黃橙橙的大眼睛,張著銳利的喙,迅速俯衝下來。
解析:
當他們飛到河上方時,引起了地上挑擔者的驚訝,讓小船上的艄公仰頭矚目和不解,他們從沒有見過兩條魚在空中飛翔。
從農耕過渡到水面,也描述了漁民祖祖輩輩的生活方式,岸邊下網捕魚,河中搖櫓飛渡。
大魚小魚路過的地方都引起了下面人的矚目,但這個在岸邊釣魚的漁翁,此刻正在打著瞌睡,當然天空中的奇觀就看不到了,這引起了後續的故事的主線。
不過,故事的轉折出現了新的轉機,空中有一個飛鳥發現了下面的動靜。但這在畫面中沒有體現,只是更多的描述,看著黃橙橙的大眼睛,張著銳利的嘴巴,急速俯衝下來。給讀者一個猜測的機會。
這小男孩「輕盈」奇幻的空中歷險,滾雪球遊戲一樣的故事,是否很扣人心弦呢。
畫面幽靜而多彩,平靜寬闊的水面,黃帆點綴其中,遠景水平線讓群山與水面彼此相望,如同一幅自然畫卷。
【第12畫面】
原文:那是一隻魚鷹,它衝向了魚風箏,「嗞」——剛啄了一口,風箏就破了。他嘗了一口紙做的魚——真討厭!便馬上飛回了雲端。小魚還緊緊地攥著風箏線,不過他飛不動了——開始垂直的往下掉。幸運的是,就在這時,他的新衣裳被風撐開,就像一把傘。他緩緩地,緩緩地滑翔到河面上。
解析:
魚鷹誤以為是大魚來襲,用鋒利的喙狠狠地咬了一口。魚風箏黃橙橙的大眼睛被魚鷹啄破了,這洩氣的風箏身體不在圓潤而變形為癟了,拉線已經變松,自然降落。而吃錯食的魚鷹也無趣地飛回了雲端。最終,飛翔在天空中的魚鷹為這場空中冒險畫下了句號。
但由於魚鷹的阻擊讓小男孩出現了巨大的險情,就像跳傘運動員突然傘被刮破,生命就如自由落體岌岌可危了。幸運的是,小魚寬大的新衣服被風一吹,就變成了一把降落傘,讓小魚緩緩而平安的滑翔到河面。
小魚微笑地張開雙臂,兩側一邊是破漏的失去控制的魚風箏及碎片,另一側則是逃之夭夭的魚鷹。看到撐開的馬褂內襯為紫色與領口的紫色對應,微笑而鎮靜。也像極了一把油紙傘,傘柄為身,頭部為結頂,長袍如油紙。
【第13畫面】
原文:「譁啦」小魚掉了下來,正好落到打盹兒漁翁的漁網裡。老翁覺察到手中的漁網繩的動作,猛地驚醒了。他卯足了勁,拉啊拽啊,高興地大叫:「這次抓到了大魚了,能值一兩塊銀元了吧。」漁網拉出了水面,裡面卻躺著一個男孩,在不停地掙扎、喘氣。
解析:
空中的故事結束了,但地面上的故事卻還沒有結束……
被風箏帶到空中的小魚就好像一條會飛的魚,最後他落在了老漁翁的漁網裡,可真像一條魚了。落入水中發起巨大的水花,讓打盹的老漁翁不曉得這驚天的一幕,認為撞大運了,發大財了。誰知拉出漁網看到的是一個小男孩。小男孩從嘴中吐出大量的河水,好在被漁翁打撈了上來,免得受更多的苦。
這個故事很滑稽而蹊蹺,這既展示了東方古典美,又融入了西方的詼諧,讓原本嚴謹、古板的傳統,有了無釐頭的輕鬆。
【第14畫面】
原文:什麼鯰魚啊銀元啊,他還沒顧得上多想,小魚的爹爹就沿著河岸氣喘籲籲地趕來了:「嘿,大爺,我花一塊銀元買下你撈的魚!」他大聲說道。老漁翁繼續用力,拼命拉啊拽啊,就當是網住了一條鯰魚吧。很快,小魚就拉上了乾爽的河岸。大家都樂開了花。
解析:
「幽默」向來是難得的品質,這是一本傳遞幽默的非常幽默的書!小魚的爹爹大魚,這樣嚴肅不苟的成年人,也有非常幽默可愛的一面。「嘿,大爺,我花一塊銀元買下你撈的魚!」他大聲喊道。
故事大開大合的敘述,很引人入勝。老漁翁看著自己撈上來的大魚,一股腦滾到地上也樂開了花。他並沒有存有失望,而是一種大度與包容,更是一種救人於安危的怡然自得。
巨大的漁網和身後的儲魚罐,網足夠大,但魚罐就太小了。
大片的綠色草地,大家都看到了希望。
【第15畫面】
原文:回家的路上,小魚說:「爹爹,我想請您幫我買一隻最小的魚風箏。」
解析:
故事的最後,經歷了千辛萬苦,最終幸運被釣魚人打撈上來的小男孩小魚,和他爹說:「爹爹,我想請您幫我買一隻最小的魚風箏。」孩子就是這樣的,吃了一塹也不一定就長一智,他們還願意換種方式再吃。
故事結尾很出人意料,幽默的氛圍達到頂峰,誰能不為它會心一笑呢。
書中小魚經歷冒險,最後又燃起新的希望。比起成年人的瞻前顧後,因噎廢食,孩子的心,就像天上的魚,隨風而動。
通過這本幽默的書,看到了健康與幸福的家庭關係。家人之間,輕鬆、有趣地表達著愛。
故事並沒有特別強調什麼大道理和哲理,只是以緩緩的筆觸刻畫了中國民族的習俗,中國家庭的溫馨的日常,在保守、傳統的基礎上,以輕鬆的風格,把孩子們帶入這帶著幻想卻又顯得很真實的冒險之旅中,跟著小魚和風箏飛上天,又掉入下來,一路經歷,扣人心弦,也充滿歡笑。結局是開放式的,留給孩子更大的想像空間。
作者也寫盡了中國傳統家庭中的愛與寬容,奇幻的小鎮空中歷險記,召喚中國傳統文化中和諧的親子關係。明豔大氣的插圖,藏起有趣的細節,更為整個故事添加幽默的氣息。
在內心裏面,誰不想所想即可得呢?
【封&底】
解析: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風,細節裡透出來舊式中國家庭生活中的崇禮,天倫之樂和富足,又不缺愛和想像力,溫情滿滿。
維澤愛寫中國故事,還是以前的中國,看看小魚穿的衣服就知道了。維澤藉助主人公的眼睛來傳達情緒——驚喜、好奇等,他引導讀者注意每幅畫的細節。
這是我迄今為止讀過的喜歡的風箏故事。
四、作者信息
庫爾特·維澤,著名童書作家。出生於德國,年輕時的維澤在中國旅行和生活了6年,他四處遊覽、出售商品。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他被日本人俘虜,度過了5年的囚徒生活。他對動物生活的迷戀激發了他重新開始繪畫。戰爭結束後,維澤在巴西開始了插畫師生涯,並於1927年搬到了美國。他曾2次獲得紐伯瑞兒童文學獎,2次獲得凱迪克獎,除了《天上的魚》,還有《我會寫漢字》(1946年凱迪克銀獎)。
說明:本文屬原創,未經作者同意,不可轉載和移作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