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電視劇《包青天》系列的觀眾,一定都對電視劇裡的中的包青天印象深刻,電視裡的包大人面目黑如鍋底,額上一個月牙形傷疤,自小父母雙亡,由哥嫂養大。為官後坐鎮開封府,清廉如水,鐵面無私,斷案如神,身邊有展昭、公孫策輔佐,還有為人正直,位高權重的八賢王撐腰。開封府三口鍘刀,令作奸犯科之人,無論是皇親國戚還是貪官汙吏都紛紛膽寒。在有些神話色彩比較濃重的劇集裡,包青天是文曲星轉世,「日斷陽、夜斷陰」,白天審判罪犯,晚上審判鬼神,地府的幽冥之事都歸他管轄,死後還成了閻羅王。
歷史上的包拯(999年-1062年)是北宋名臣,安徽合肥人,進士出身,歷任天長知縣、揚州知府、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龍圖閣直學士,最後在樞密副使任上去世。歷史上的包拯,主政開封府其實只有一年多的時間,並不是因為擅長斷案而聞名,最著名的其實是他不懼權貴、剛直敢言,曾經因為彈劾當朝國舅,把宋仁宗噴得滿臉口水。汴梁城的權貴,上至皇親,下到京官,沒有人不畏懼三分,因被包拯彈劾而受到處罰的皇親、官員多達三十餘人。京城坊間有「關節不到,有閻羅老包」的說法。
電視劇裡的包青天形象並不是編劇原創,而是由歷代流傳的包公戲、民間傳說和演義小說中包公形象的累積而成。包拯去世之後,民間就已經開始流行包公斷案的故事,《合同文字記》和《三現身包龍圖斷冤》都是宋朝時文人所做包公斷案的話本,裡面的包公形象,和現實中的包拯還相去不遠。
到了元朝,因為政治黑暗,百姓們渴望有清官為他們主持正義,有關包公斷案的雜劇大量流行,有《陳州糶米》、《合同文字》、《神奴兒》、《盆兒鬼》,有些還是出自名家之手,如關漢卿的《蝴蝶夢》、《魯齋郎》,李行道的《灰闌記》,鄭廷玉的《包待制智勘後庭花》等,多達十餘種。包拯在元朝的戲曲舞臺上被逐漸神話,連鬼神都難逃開封府的審判,這反映了當時人們對清明政治的渴望。
俠義公案小說《三俠五義》中的包公形象,集戲曲舞臺和民間傳說中的包公形象之大成,這部小說裡,確立了包拯的兩大助手——南俠展昭和師爺公孫策,還有開封府王朝馬漢張龍趙虎四勇士,並解釋了三口鍘刀,以及開封府三寶「古今盆、陰陽鏡、遊仙枕」的由來。書中大量包公神奇斷案、主持正義,以及俠士們行俠仗義、除暴安良的故事,把包公形象推向巔峰。
包拯從剛直的諍臣,演變成為公正廉明、鐵面無私、執法如山的包青天,反映的是封建社會黑暗統治下百姓們對清官廉臣的期盼,對公平正義的嚮往,包公半人半神,上天入地、無所不能,則是人們在遭遇不公,求告無門時,對「天降正義」的一種心理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