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年,帶來的變化是巨大的,也是全方位的,涉及到生活的每個角落,每個細節。大的方面不說,就說說這小小玩具吧,通過它,可以深深地體會到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變化。
我家小孫子還不到兩周歲,別看他小小年紀,可擁有的玩具卻差不多能堆滿半間屋子,至少也能裝滿一拖拉機。
隨著孩子的降生,各種各樣的玩具就陸續湧來,其中有自家花錢買的,也有親戚朋友們送的。玩是孩子的頭等大事,要玩就得有玩具,所以是自家捨得買,別人也好意相送。大部分玩具可以反覆使用,就這樣越聚越多,家裡都沒地方放了。
這些花花綠綠的玩具中,有毛絨布類的,有塑料的,有木質的,也有金屬的;有電動的,有會發聲發光的,也有會跑會跳的。有積木(積塑),有各種球,但最多的還是車。其中光可以坐乘和騎行的車子就有六、七輛,各種類型的模型車更是可以排成一大串。特別是置有晶片的電子玩具,具有多種功能,既是孩子的玩具,又是孩子的玩伴。
除了玩具,還有一堆的書籍,對小孩子來說,書籍也是玩具,而且現在給孩子們看的書,真的可以玩,如那些有型書、有聲書……
儘管孩子的玩具不少,但我敢說,在同齡者中絕對不會算多的,況且在親戚朋友們送來的玩具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是人家孩子玩過的,我們也算是廢物利用了。
看著孩子這滿屋子的玩具,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我的童年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由於家在偏僻的山村,小時候幾乎沒有什麼像樣的玩具,常常是一根木棍在手,既可以當馬騎,又可以當槍用,既是勞動工具,又是健身器材。別說見不到什麼電動玩具,就是誰有一件買來的玩具,就足可以牛氣好幾年了。我家裡有一面小鼓,是哥哥玩剩下的,哥哥是父母的長子,周歲生日的時候認了乾爹,小鼓就是乾爹給他的禮物。我不知道哥哥當年是何等的神氣,小鼓到了我的手上,鼓面已經破裂,敲不出好聽的聲音了,因此我受到最初的藝術薰陶是一句鼓詞:大鼓不響牛皮厚,說話不清舌頭軸。嘴裡唱著,心裡彆扭,我的鼓不響卻是因為鼓面壞了呀。
稍大一點兒就自己動手做玩具,如削個地牛,砍個尜,揻個彈弓子什麼的。製作玩具的木棍可以隨手找到,難的是金屬材料。做地牛,也就是陀螺,要在尖部安上一個鋼珠才轉的起來,可那時候鋼珠是稀罕物,真是一珠難求。最高大上的要數鏈子瓣槍,誰擁有絕對是可以炫耀的。
我的兒子出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已經有各式各樣的玩具陪伴他了,但由於家庭條件和觀念的限制,孩子的玩具並不多。孩子跟隨我們一起經歷租房、買房的歷程,過著在吃穿用度上能省就省的日子。那時候時興變形金剛,孩子也一天到晚嘴裡念叨著,可給他買的不過兩三個。家裡一輛高級點的電動小汽車,是他表哥給的,一個電動飛機,沒捨得玩,就一直留著,前陣子想找出來給孫子玩,電路早就故障了。
本應該把自己童年對玩具的缺失,彌補在孩子身上,可現在想來也還是留有遺憾。慶幸的是,孩子的玩具雖然不是很多,但學習努力,從來沒用父母操心。
小小玩具,反映的是物質生活條件,也是人們思想觀念、教育理念等的變化,同時也標明科技水平的進步。小小玩具,折映出改革開放的腳步。
作者:孫景權
責任編輯:張琳(EN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