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訓是成人之砥

2021-01-10 中國文明網

  校訓通常是一所學校精神和理念的凝練。學校的首要功能是育人,這就決定著古今中外眾多學校的校訓,主要是基於辦學者對人性的理解和對外在世界的認識,圍繞如何育人,如何認識世界,如何追求真理所做出各不相同的言說和表達。

  校訓的這種旨趣決定著校訓在成人方面有著強大且持續的效能,這種效能可以簡要地概括為校訓是成人之砥。

  從「砥」的字面意義理解,它包含兩層意思:一是砥礪、磨礪;二是砥柱,中堅力量。校訓在成人上的第一層含義,主要發生在學校的新生剛接觸校訓的階段,需要結合自己的生活與學習體驗理解校訓、認同校訓,並用校訓規範自己的言行,引導自己的志向確立、人格形成,檢討自己的過去,規劃自己的未來。在這一階段,學生需要將自己原來的個性與以校訓為旨要的規範進行反覆不斷碰撞、磨合,形成帶有自己個性特徵的校訓個性化理解模式。

  校訓在成人上的第二層含義主要發生在學生認同校訓,準確地理解校訓並在有了自己個性化的理解之後的人生旅程之中。現實中確實大量存在一些校訓僅在學生在校期間發生作用,這種理解是片面的。事實上對那些真誠、嚴肅地對待校訓對待人生的人,校訓發揮的作用是終身的。走出校門之後,每個人都會面對權勢、面對利益、面對各種情感的衝動以及各種自己沒有預期的榮辱,此時校訓就會成為自己安身立命的中流砥柱。

  現實中有一些人平時不注意修養,一些學生對校訓沒有敬畏心,走出校門便把校訓拋到腦後,遇到人生的關口,心中早無砥柱,做人輕易失去底線。於是有了不少出了名校之門便忘乎所以的人,其中一些後來蛻變為失節或貪腐分子。這一方面因為部分學校尚未確立適合自己的校訓,或任意為之、簡單拼湊校訓,或所立校訓未能準確反映人才成長與真理探求的規律。另一方面,學生在校期間對校訓沒有深刻理解,不少人連校訓的內容也記不住,更談不上形成對校訓的個性化理解。

  有鑑於此,各校亟須重視校訓的育人作用,對那些新建高校,要把校訓的確立作為育人的重要工作。在做這項工作的過程中,要堅持以人為本,育人為要,要意識到校訓應該是國家意志、社會趨勢與學人精神相互融合的結晶,學校應自覺地將社會核心價值與學校育人目標結合起來,確定有獨特氣質的校訓。

  同時,所有學校都應重視學生在校期間的校訓磨礪過程,以良師為示範,以典型案例為內容,讓整個學校設置與運行的方方面面與校訓的精神表裡如一。讓校訓精神既內隱於教學思維,又外顯於校貌校容;既潛藏於學生之心,又體現於學生之行,成為彰顯學校鮮明個性與特色,促進學生成人的一種富有魅力的內驅力。

  校訓應成為學校內人人嚮往的高尚境界,人人可以享用並堅守的砥石,導引學生在積極向上的氛圍中共享激勵與鞭策,守住底線與規範,走向成熟與完善,追求創新與超越,直至終生。 (儲朝暉/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相關焦點

  • 媒體盤點校訓高頻詞:團結勤奮求實創新
    這些8字校訓還可分為兩段,每段四字的如北京第一實驗小學校訓「求真感恩,知恥礪行」;或是四段每段兩字,如人大附小校訓「健康、活潑、樂學、友愛。」非8字校訓中,有的化自古語,如中國農業大學的「育天下之英才,解民生之多艱」;或是直接源自口語,如光明小學的「我能行」。還有的是出自國家領導人之手,如外交學院使用的就是周恩來對外交工作提出的16字要求,「掌握政策,熟悉業務,嚴守紀律,站穩立場」。
  • 百年老校校訓彰顯「德智並舉」
    原標題:百年老校校訓彰顯「德智並舉」 作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廣東的一些百年老校校訓古樸意深,其中無不傳遞著以德為先,德才兼備,做學問與做人的道理。 執信中學是孫中山先生於1921年為紀念民主革命家朱執信而創辦的。
  • 國內大學校訓:八字校訓最多,「學」和「德」兩個字最受歡迎
    校訓是一個學校的靈魂,代表著校園文化和教育理念。國內高校眾多,有許多大學的校訓高度雷同,已經說不清是誰借鑑誰,因為百年大學變得越來越多了。採用最多的是譬如厚德、博學、團結、創新之類的詞彙,其中八字校訓成為最大熱門,因為讀起來霸氣對仗,符合喊口號時的習慣。
  • 給你三秒鐘,想得起母校校訓麼?江門70個「花樣校訓」大盤點
    與這些惜字如金的短校訓相比,有的校訓就不在乎字數了,而是追求更加通俗易懂,比如這些16字的校訓:  新會華僑中學:體健第一,品德至上,學問之功,貴乎勤奮;  鶴山紀元中學:學會做人、學會讀書、:不怕吃苦、不怕吃氣、不怕吃虧;  麻園中學:自學、自護、自強、自律  把三個或三個以上意義相關或相近、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相同的詞組或句子並排在一起,這樣的校訓讀起來琅琅上口,容易識記;同時,排比之餘又有一定的指向性,人們通過校訓便知這所學校的辦學定位、教學特色,以及學生的能力和素質等。
  • 高校校訓「德」字為先 四詞八字最常見最長校訓28字
    權威辭典《辭海》裡的解釋說:「學校為訓育之便利,選若干德育條目製成匾額,懸見於校中公見之地,是為校訓。其目的在於使個人隨時注意而實踐之。」一般而言,校訓是師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道德規範和精神追求。它既是學校教育理念、精神追求和核心價值的高度凝練,又是學校教風、學風、校風的集中表現,體現著大學文化精神的核心內容。概言之,校訓是一所學校的靈魂。
  • 校訓對我的影響重慶工商大學 張瑩
    校訓,既應體現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治校方針,也應是教風、學風、校風的集中體現。然而不少人寒窗苦讀數載,卻沒有記住母校的校訓。究其原因,普遍存在的校訓同質化、標語化傾向難辭其咎。設立校訓要走心,踐行校訓要誠心,要讓校訓真正成為全體師生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和規範,成為學校之魂。
  • 人民日報新語:校訓文化 潤物無聲
    曾有人形容,若將大學比作一條「龍」,則校訓為「睛」。大學校訓是在學校辦學歷史中逐步積澱和凝練而成的,既是大學精神之鏡詮,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高等教育長遠發展思想之重要體現。   校訓是大學精神之鏡詮。大學精神堪比校訓的文化根基,構建大學校訓不能脫離大學精神的沿襲。
  • 那些最有內涵的大學校訓
    根據百科的解釋,校訓是一所學校廣大師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與道德規範,它既是一個學校辦學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一所學校教風、學風、校風的集中表現,體現大學文化精神的核心內容。今天大餅就為大家盤點一下國內最具內涵的大學校訓(排名不分先後)。
  • 從校訓看中國大學的價值追求
    從秦漢儒學到唐宋書院,類似「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表述,展示出我國歷代教育機構的辦學理念與教育智慧,諸如此類形式工整、寓意深遠的文句漸以固定文本的形式標示學校的培養目標,逐漸形成大學校訓。19世紀末中國出現第一批近現代意義上的大學,校訓成為每所大學應有必有的育人之綱。
  • 各國五花八門校訓全搜羅
    不同類型院校的校訓各有特點,比如北京舞蹈學院的是「文舞相融、德藝雙馨」,中國海洋大學的是「海納百川,取則行遠」,北京林業大學的校訓頗有文採:「養青松正氣、法竹梅風骨」。  既有文採、又有底蘊的校訓固然可貴,平淡無奇的校訓也不難找。
  • 中國大學集體淪陷,校訓難逃八字咒
    其中,以引自中國傳統典籍的校訓最能彰顯中國文化特色,最受師生喜愛。讀者朋友們對清華大學的校訓必然不會陌生——「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該校訓引自《易經》中乾、坤二象辭。《易經》為儒家「五經」之首,乾、坤二卦又是六十四卦之首,清華大學的校訓取材於此,與該校在中國高校中泰山北鬥的地位不謀而合。出自中國古代經典的校訓還有很多,比如使用頻率極高的「實事求是」。
  • 大學校訓中的歷史典故解讀,山東師範大學8字校訓,意味深長
    學校的校訓是廣大師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與道德規範,是一所學校教風、學風、校風的集中表現,體現大學文化精神的核心內容。同時它也是一種文化,是一種面向社會的精神標誌。今天為大家打卡的是山東師範大學校訓。
  • 這些各具特色的大學校訓,你鍾愛哪一款?
    一個大學的精神和態度會體現在方方面面,而校訓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不過,如果把校訓比作門面,大概有的儀表端莊,有的奇形怪狀,最讓人啼笑皆非的是,大多數還都長得差不多。  這些校訓相似度高據統計發現,909所大學,其校訓和其他任何一個大學校訓雷同度低於50%的可能只有300所左右。例如,有報導稱,使用"團結 勤奮 求實 創新"這幾個字作為校訓的大學超過60所;而使用類似"厚德博學,XXXX"校訓的大學則有86所。  不過,有的學校的相似卻是有其歷史淵源的。
  • 盤點德英大學校訓:語言簡短精煉體現辦學理念
    德國幾乎每所大學都有校訓,校訓都是一句簡短的拉丁文,依據成立時的理念與理想、歷史與傳統提煉而成,體現了辦學理念和治學精神,也是對學生的一種期望和要求。該大學成立之初立下的校訓是:「面向世界、面向科學」。早在16世紀下半葉,海德堡大學就是歐洲科學文化的中心,成為向世界開放的自由主義大學。這不僅表現在其外國學生的數量上,而且還表現在所謂的海德堡精神上,即由20世紀的馬克思·韋伯及其摯友、神學家恩斯特·特羅爾切連同其他一批年輕學者所倡導的跨學科的對話精神。
  • 「校訓傳承」一路有你,何其有幸
    師大校訓,一路有你,何其有幸。很奇怪,你明明是歸屬於師大的一部分,我了解你,卻比了解師大要先一步。談及年少輕狂,我也曾經有過,小學之時,我有段時間成天糾結於上清華還是上北大,回家告訴爸爸:「爸爸,清華大學好不好,我以後就考那所大學了。」爸爸笑著說,「了解一個大學,你要先知道它的校訓,等你長大了,知道了什麼叫校訓,再去想你要上哪所大學。」
  • 北航、北師大、廈門大學這三所大學的校訓,你知道多少?
    故京師師範,若眾星之拱北鬥」。「為標準」、「做北鬥」,一度成為京師優級師範學堂的辦學追求。1912年,陳寶泉擔任北京高等師範學校(由京師優級師範學堂沿革而來)校長,他提出了「誠實、勤勉、勇敢、親愛」的校訓。
  • 北京交通大學二字校訓的百年傳承:「知」與「行」
    原標題:北京交通大學二字校訓的百年傳承:「知」與「行」   北京交通大學思源樓的北面,枝繁葉茂的百年國槐蔭蔽下,有一塊石碑,上面刻著「知行」二字,為北交大的校訓。這大概是全國高校中最簡潔的一則校訓了,一目了然,意味深長。   石碑厚重、槐花芬芳,每一天,無數師生經過「知行」碑,在這裡留下了青春最美麗的回憶。
  • 福州大學:「八字」校訓出自古典 包含做人和治學
    東南快報8月28日訊 剛到福州大學旗山校區寬敞的東大門,就能看到「明德至誠,博學遠志」八字校訓,掩映在開著蓮花的池水之後,揮毫潑墨處蒼勁古樸,以它獨有的安詳靜候每日黎明,讓一批又一批學子鐫刻心中。  2003年確定了八個字的校訓  「明德」出自《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至誠」出自《中庸》:「唯天下至誠,方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下之化育人。」
  • 【校訓故事】曲阜市書院街小學:見賢思齊 盡善盡美
    齊魯網8月12日訊(山東臺 郭鵬 濟寧臺 馮斌 相旺 田蕾)校訓,沉澱著一所學校長期形成的校風、教風和學風,也展示著鮮明的時代氣質。「見賢思齊 盡善盡美」,是曲阜市書院街小學的校訓。今天,記者走進這所建校近兩百年的小學,了解校訓背後的故事。
  • 清華校訓:「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八字真言,助你破解人生困頓
    清華屹立百年而始終站在教育的前沿,他的八字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也隨著清華大學的發展,矗立了百年。1914年冬,中國近代思想家、教育家梁啓超先生,在清華學校任教期間,曾做了一次名為《君子》的演講,在演講中,梁啓超先生對「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刊,君子以厚德載物」兩句話進行了深刻的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