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年青人自述小時候受過的心傷
一個小時候受過心傷的孩子,多年過去了,他依然在委屈地傾訴著「我一直因為父母不讓我讀書而記恨著他們。」
他如數家珍,不無驕傲地自述著他的輝煌少年時期。
我就讀了個初一,學習特別好,可以說一直是學校的風雲人物。小升初時,語文全年級第一,某初中校長直接打電話叫我去他學校。也許有人會說,小學學習好沒用,可是,萬丈高樓平地起,我基礎很穩固,不是嗎?後來初中時,父母不在身邊,我成了留守兒童,有點叛逆,但是學習沒下降,老師偶爾會教育幾句。我媽沒引導我,卻生生地給我貼上了一個「讀不成書」的標籤。初一暑假,她叫我去她那裡打暑假工,到了一直給我洗腦,讀書無用,威逼利誘,苦肉計,說我讀得起他們都供不起。後來我一賭氣,就這樣沒去讀書了。也就是這個決定,改變了我的一生。這兩天恰逢高考,心中感慨萬千,如果我以前不選擇早早輟學,今天,衝入考場的萬千學子中,也會有我的身影吧?每次看到一些視頻就想哭,也挺恨我爸媽,我是不是太過分了?」
受傷的心靈最需要及時撫慰
我很能理解他的滿腹委屈,並對他說了一些安撫的話,想盡力讓他保持心情平和,祛除讓他不快樂的戾氣,更期待他能化仇恨為自強的動力,勇往直前去追夢,而不是在一直仇視下去。
受過傷的心靈,其實,最需要及時撫慰。我的安撫已經很遲,但聊勝於無吧。
我對他說:
首先,很同情你的遭遇。字裡行間,能體會到,那段成長經歷,的確讓你很受傷。
我們無法選擇出身,也沒有能力左右父母的觀念。每個人的成長,都受到生活環境的影響制約。年幼的我們,能怎麼辦呢?
在心性尚不成熟、精神也不獨立的時候,只能任憑父母代為做主了。而父母們的觀念,也千差萬別,並不好評判對錯。每對父母都會依據自己的觀念,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著愛孩子的心意。
你要相信,他們一定是愛你的,也一定盡力了。
或許因為生活重壓,和所持觀念的差池,他們用言語傷害了你,也強迫了你去接受安排。
你現在應該已成年了吧?可年幼時的傷口還在疼。與其懷恨父母,不如好好撫慰傷痛,然後做個勇敢的追夢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彌補沒有完成的學業。
等有一天你真正強大了,你就會很寬容,不再計較過去。
我好朋友的妹妹,因為從小被姥姥帶大而對父母怨恨多年
我的一個好朋友,有兄弟姐妹四個人,在他們小時候,因為父母照顧不過來,而把老二(朋友的妹妹)送去姥姥家生活了。
妹妹長大後,一直對這件事耿耿於懷。
當他們兄弟姐妹幾個都長大後,父母也有很多精力了,就想盡力彌補對老二的虧欠。但是,無論她的父母怎樣努力,好吃的,好穿的,都盡著由她挑選,任她發洩不滿情緒,無條件包容她的壞脾氣,理解她,支持她,成全她的夢想……卻常常無濟於事,妹妹仍然恨意綿綿,不肯釋懷。
很多很多年以後,朋友的妹妹才終於漸漸消停。她童年受過的心傷,被父母百般地呵護著,撫摩著,治癒著。
年幼的心靈最需要小心呵護
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說:「新生兒會對他們見到的每一件事留下自己的印象,進而形成他最早的心理映像,而這些就是他成人後所有問題的根源。」
但願我們和我們的孩子,在年幼的時候,都曾被小心呵護著,從沒覺得受過心傷。
與所有正守護著年幼心靈的人們,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