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是辦中國人的醫院,我們還要辦我們自己的醫學院,開創中國的『新醫學』。」「我們上醫認定做醫生、護士的人選,必須有犧牲個人、服務社會的精神。」
今天,由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黨委出品的大師劇《顏福慶》在中山醫院福慶廳上演。舞臺上,顏福慶1937年在上海醫學院、中山醫院新校舍落成典禮上的致辭,叩問辦醫學醫初心,鏗鏘有力,令人動容。
著名醫學教育家、公共衛生學家顏福慶逝世50周年之際上演的這部大師劇,演員均由復旦上醫師生、附屬醫院醫務工作者等組成,旨在表達上醫後輩對先輩的緬懷與致敬,更是對顏福慶所倡導的醫學之精神,醫家之責任的繼承和弘揚。
該劇以顏福慶創辦上醫的十年曆程(1927年-1937年)為主線,展示了這位醫學教育家、公共衛生學家遠大深邃的醫學理想和「為人群服務、為人群滅除病苦」的真摯情懷。1927年,顏福慶與一群愛國教師創建了中國第一所國人自辦自教的國立大學醫學院——第四中山大學醫學院(現為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勇敢地向世人宣告中國人自主創辦醫學院校的決心和能力。
大師精神是最好的感召
短短數年間,上醫就在中國醫學教育界迅速崛起。大師劇通過十一幕場景的演繹,分別呈現了向各界募捐、延攬人才、樹立上醫嚴謹教風學風、弘揚為人群服務精神、倡導預防醫學重要性,以及醫學教育與國家興衰之間的密切關係等主要內容。
大師精神是最好的感召,以歷史和歷史人物而創作的大師劇也是非常生動的「四史」學習教育素材。在劇目創作過程中,創作團隊精益求精,查閱大量資料,收集一手素材,大師劇劇本前後修改數十稿,精心打磨出品。今年9月,大師劇演職人員招募令一經發出,應者雲集。最終,醫學院師生和附屬醫院醫務工作者40餘人參演,在近三個月的時間裡,演職人員們放棄周末休息時間,開啟集中排練,逐幕場景推敲,不斷完善每句臺詞、每個眼神、每步走位……力求呈現最完美的舞臺效果。
顏福慶的扮演者、眼耳鼻喉科醫院麻醉科主治醫師汪鼎鼎表示,自己之前並沒有話劇舞臺表演經驗,當得知要出演主角顏福慶時,「既開心,又感到不小的壓力。」繁忙的工作之餘,汪鼎鼎查閱了大量顏福慶的生平、影像資料,還認真閱讀了《顏福慶傳》,用心揣摩角色。「我對顏老非常景仰,希望能把這個角色演好。」
「顏老一生都很清瘦。」汪鼎鼎說,自己為了在扮相上跟顏老更接近些,還下定決心減肥。「接到角色後,我就開始控制飲食,上下班坐地鐵時,提前兩站下,往後兩站上,多走幾站路。一個多月下來,我大概瘦了20斤。在形象上接近顏老,更在精神上向他靠近。」
劇中宋靄齡的扮演者、中山醫院心理醫學科副主任醫師葉塵宇表示,自己是一名上醫畢業生,畢業後又進入顏老創辦的中山醫院工作,參演《顏福慶》正是一種內心的情懷使然,「很榮幸能在舞臺上演繹自己學習工作的地方的那段歷史。」
前輩光輝事跡啟迪思考
大師精神,通過大師劇,直抵心靈。汪鼎鼎表示,這次排演是一個很好的契機,讓自己對上醫的這段歷史理解更加深刻,前輩的光輝事跡啟發自己思考,作為一名醫生,今後如何更好地服務社會,讓更多的人群獲益。顏福慶二女兒的扮演者陳璽竹是一名護理學院的大一新生。她表示,參演這部劇的初衷正是希望藉此了解顏老創立上醫的經歷和倡導的醫學精神。「進入角色,就是最好的體會方式。」陳璽竹說,上醫院歌裡有這樣一段話:「人生意義何在乎?為人群服務。服務價值何在乎?為人群滅除病苦。」自己剛來醫學院時,還不是太理解歌詞的內涵。直到進入劇組,了解到顏老從無到有建上醫,後學校被毀,他從頭再來,始終為了心中的信仰不斷努力。「顏老的這段經歷讓我十分欽佩,也讓我對於復旦上醫的情感聯繫更加深厚。」
「我們一方面想展現顏福慶這個偉大人物,另一方面,我們也把這個劇放在時代的大背景下,告訴大家我們的醫學教育與國家的興衰榮辱關係緊密。最後一幕是1937年,那年不僅是位于楓林橋的上醫和中山醫院建成,也是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導演王啟元表示,「所以我們最後一句臺詞就是『上醫不會亡,中國不會亡』,因為我相信這是當時所有國人的信念。而今的中國正是對前輩最好的告慰。當前,我們正在向『兩個一百年』目標邁進,應該更加發奮圖強,為醫學之興、國家之興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值得一提的是,為配合大師劇的公演,籌備組特意為院歌重新編曲並製作MV。此版院歌MV邀請上海克卿合唱團的40餘名成員,分四個聲部,共同演繹這首飽含上醫情懷的動人樂章。新版院歌也在大師劇開場現場演繹,曼妙歌聲帶觀眾回溯到上醫初創的那個年代。
大師劇的創排過程得到了多方的大力支持。顏福慶長孫顏志淵教授為劇目創作提供了大量的寶貴意見和建議,還特意為每位演員送上親筆籤名的《顏福慶傳》,表達感謝之情。「十分高興!大師劇在爺爺逝世五十周年之際公演。繼承顏公遺志,發揚老人家愛國精神,為祖國醫學衛生事業發展努力奮鬥,告慰顏公在天之靈!」顏志淵動情地表示,「這部劇將爺爺愛國愛民愛醫學的形象很好地展現了出來,我也很欣慰地看到,爺爺的初心和使命在如今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