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2 22:46 |浙江農業農村
小編說:
這幾年的浙江農業博覽會,都有一個「創」意鮮明的農創客展區,這群逐夢田園的創客,幾乎每年都是省農博會的一道亮麗風景。他們年輕,以「農民」身份自居,尊重和推崇身邊有經驗、善實操的老一輩農民;他們智慧,有著高學歷、技術咖、跨界王等鮮明標籤,善用網際網路思維和數位技術等新模式新手段改變傳統;他們拼搏,在農業創業路上披荊斬棘,挺過「陣痛」衝破「瓶頸」,對事業發展有著清晰的規劃和堅定的目標。在和農創客的接觸中,我們發現,他們選擇紮根農村、耕耘農業,不止是內心對悠然南山的嚮往,更是勇抓時代機遇,追求人生理想的果敢抉擇。幾乎每一個他的回歸,都有一段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動人故事。
下面,帶你認識幾位亮相今年省農博會的農創客,感受他們的實力「圈粉」~
瞄準海上 讓漁民隨時在線
葉寧,1987年生,碩士,畢業於德國漢諾瓦應用科技大學,寧波海上鮮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漁業協會副會長兼智慧漁業分會會長,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
2014年被國內媒體譽為「創業元年」。彼時的葉寧,已碩士畢業兩年,在寧波從事再生塑料貿易工作,事業風生水起。但他的心裡,一直有個「創業夢」。隨著網際網路經濟的興起,創業的念頭越發躁動起來。
信息自動化專業畢業的葉寧,一直想在網際網路領域創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如何從網際網路大軍中突圍,找到屬於自己的創業領域?隨著北鬥民用化的推廣,葉寧敏銳地捕捉到了機會——利用北鬥衛星技術,開發海上WiFi通信設備,解決海上漁民即時通訊問題,實現海上和岸上隨時互通。
「相對來說,我沒有很強的團隊和網際網路基因,所以我要在大公司還未輻射到的領域,找到一個可以做大做強、又有想像空間的細分市場。」2015年,葉寧創立了寧波海上鮮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隨著產品的投放,越來越多的漁民「粉」上了這款北鬥海上WiFi通信設備。漁獲無法快速賣出,是最讓漁民、船主頭疼的事。對此,葉寧團隊又開發了平臺交易功能模塊,讓漁民在海上即可將漁獲情況發布到海上鮮漁船版App,海鮮採購商在線上選貨下單,系統將訂單分發到對應地區的海上鮮漁港交易員,交易員清點到港漁船的貨物,並完成驗貨、裝貨、收款、發車、支付漁民貨款等動作,讓雙方靠岸就直接交易,大大減少貨物損耗,平臺則收取交易佣金盈利。
「創業過程中,每天都會遇到瓶頸,關鍵是要把痛點抓準,因地制宜地去解決。」葉寧說。如今,海上鮮已打造成為集海上通信、海鮮交易、供應鏈服務以及智慧加油為一體的一站式數字漁業服務平臺。目前,已在海南、廣西、廣東、福建、浙江、上海、江蘇、山東、遼寧、吉林等地區設立了40多個站點,「海上WiFi」通信終端累計覆蓋漁船4萬餘艘。
選好種質 迭代小龍蝦市場
田甜,1987年生,畢業於西南大學,開化福居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
「2014年,我因為一個留守兒童的公益活動,深入到農村,了解到農業發展的前景和潛力,我決定辭職創業。」2015年,首次品嘗了解藍龍蝦的田甜,便認準它將成為小龍蝦市場消費升級最佳選品。
「我們發現這幾年小龍蝦的市場熱度一直在增高,但因為小龍蝦的種質不受控,近親繁殖導致它的規格越來越小,品質在走下坡路。但消費者的需求卻在不斷走高,市場和農民都急需要一款能夠滿足市場需求和消費升級的新產品。」田甜分析到。
藍龍蝦是澳洲淡水龍蝦的俗稱,1993年,省淡水水產研究所率先從澳大利亞引進原種進行試養,並開展人工繁殖試驗,1994年在浙江北部池塘養殖獲得了成功。藍龍蝦的甲殼呈青褐色,鉗子偏藍色,體長12-17釐米,重60-150克。
2016年,田甜正式投入藍龍蝦項目,志在打造集科研創新、保種、育苗、規模化養殖、供應鏈、銷售和產業鏈衍生等為一體的全產業鏈。
田甜認為,科技和種質是決定農業產業尤其是新興農業產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關鍵。「在科研方面,我們攜手浙江省淡水水產研究所,進行種質科研,進行產業化及市場推廣。在養殖方面,我們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將蝦苗和養殖技術輸出給養殖戶,通過物聯網技術結合池塘精養和稻蝦共生模式,實現環保養殖。在銷售端,我們通過供應鏈對商品蝦進行回購,批發銷售給活鮮市場,還研發了速凍食品、熟質品供貨商超和電商領域,更好地滿足C端消費需求。」 田甜說。
「藍龍蝦的最小規格完全可以替代小龍蝦的最大規格。出肉率更高,品質更好,價格差異不大。所以,在滿足高端市場需求上,我們也有信心去迭代小龍蝦。」田甜給自己定了個小目標:未來5年,可以佔據小龍蝦市場10%的份額。
光譜技術 讓植物「說話」
袁丙強,1985年生,碩士,畢業於浙江大學。杭州雲合智聯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
袁丙強是一名從事數字農業技術研發推廣的技術咖,他的團隊通過智能硬體數位化農田環境、作物、農藝等要素,全面獲取農業數據,經人工智慧大數據平臺進行數據分析,並通過「智耘農服」客戶端為種植者提供種植方案,幫助他們平衡時間與資源投入,有效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效益。
「現有的農業物聯網設備,採集到的多是生長環境數據。而我們採集的,除了環境數據之外,還去捕捉植物本身的數據,在我們的肉眼還無法看到作物病變之前,就可以去判斷它是否營養不良、是否已染病。」袁丙強介紹,他們通過無人機作業平臺攜帶自主研發的多光譜相機對種植區進行全景式掃描,通過基於GIS的數據分析平臺處理,形成作物健康報告,為管理部門和種植者提供決策輔助。
據介紹,該技術可以大大降低病蟲害普查的勞動強度和作業成本,以松材線蟲病監測為例,固定翼無人機的作業效率可達到3.3萬畝/小時,而且每畝作業成本不到2元。該團隊目前已對柑橘黃龍病、松材線蟲病、葡萄卷葉病等進行了光譜相機設計,並已在多地提供植保社會化服務。
撰稿:鍾秀蘭
160605638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