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冰川不斷融化 近20億人生命線受威脅

2021-01-08 網易新聞

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青藏高原海拔高,氣候寒冷,故冰川廣布,是許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這些河流也成為周邊國家和地區近20億人口的生命線。不過,隨著全球氣候逐漸變暖,青藏高原封頂積雪及冰川正逐漸融化,由此引發的洪澇災害環境影響問題也日益突出。

全球氣候變暖致使喜瑪拉雅積雪融化速度加快

雲南明永冰川前,遊客正在一處已融化的冰舌處留影紀念。<<<點擊查看高清圖集

網易探索4月6日報導 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青藏高原海拔高,氣候寒冷,故冰川廣布,是許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這些河流也成為周邊國家和地區近20億人口的生命線。不過,隨著全球氣候逐漸變暖,青藏高原封頂積雪及冰川正逐漸融化,由此引發的洪澇災害及環境影響問題也日益突出。

宋佳(音譯)是中國雲南省的一位西藏佛教徒,他過去一直在調查該地區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原因。宋佳認為:「人類活動已經嚴重破壞了自然秩序,現在「神靈」已經開始懲罰我們。」宋佳介紹說,明永冰川就是青藏高原冰川融化最好的例證。在過去的10年裡,這座冰川的面積縮小了三分之一,很多原先覆蓋有積雪的地區如今已是光禿禿的一片。目前明永冰川也有多處已經出現裂縫,融化速度令人擔憂。宋佳表示:「明永冰川受到的破壞太嚴重了,不過,如果這座冰山完全融化,我們的生活肯定會受很大影響。」

據悉,氣候變暖引起的冰川融化已是全球性的大問題。不過,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這一問題顯得尤為嚴重。青藏高原不僅是最大的高原,也是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這座高原大部在中國西南部,包括西藏自治區和青海省的全部、四川省西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部,以及甘肅、雲南的一部分。此外,整個青藏高原還包括不丹、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的部分,總面積250萬平方公裡,境內面積240萬平方公裡,平均海拔達到4000至5000米,是亞洲許多大河的發源地,比如說長江、黃河、湄公河以及恆河。這些河流不僅在歷史上曾孕育出輝煌的文明,而且如今更是流域附近人類生活的保證以及維持生態系統的基礎。此外,這些大河流經地往往都是人類居住最為密集之地。據統計,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大河已成為10多個國家近20億人口的生命線。

每年雨季過後,青藏高原冰川的融化會為亞洲多條大河提供新鮮水源,其中就包括長江(中國超過半數的水稻需要利用長江水源灌溉)、恆河以及印度河(印度及巴基斯坦農業區重要水源)

然而,如今這些生命線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機。科學家稱,同其他冰原地區相比,青藏高原似乎顯得更為脆弱,積雪融化速度快得驚人。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青藏高原地區平均溫度升高了2.6華氏度,為全球升溫速度的2倍。在部分地區,升溫速度甚至更快。同時,青藏高原的冰川大都處於高海拔低緯度地區,這就意味著這些冰川對於氣候變化尤為敏感,因此融化速度會進一步加快。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冰川學家郎尼·湯普森(Lonnie Thompson)曾把青藏高原冰川稱為「亞洲淡水銀行帳戶」,說明了青藏高原對於亞洲地區的重要性。此外,從歷史上來看,實際上這些冰川積雪形成速度基本等同於它們的融化速度,二者之間達到了一個微妙的平衡。不過,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這一平衡已被嚴重破壞。中國科學家已對青藏高原680座冰山進行了長期跟蹤調查,他們發現其中近95%的冰川積雪融化速度已超過融雪形成速度,而高原南部及東部的冰川融化速度之快更為嚴重。湯普森表示:「青藏高原的冰川正大規模消失。」

不過,從總體上來看,青藏高原也有部分冰川規模正在增長,比如說像喀拉崑崙山脈(Karakoram range)。科學家稱,該山脈積雪規模增長的原因是高海拔地區降雪量增多所致。不過,這一地區同樣對溫度變化極為敏感,只不過因為其地理位置偏遠,至今未受破壞,才使得整個生態系統得以完整保存。

據悉,如今科學界對於青藏高原冰川融化起因仍存在爭議,不過,多數科學家都認為,該地區冰川正迅速融化已是事實。此外,很多科學家還認為,目前還不是情況最糟的時候。他們認為,積雪面積的減少意味著冰川反射太陽光能力的降低,吸收陽光的能力卻在不斷加強,這會導致大氣溫度進一步升高,而冰川融化速度也會更快。部分氣象專家甚至預示,隨著青藏高原冰川融化速度的加快,下遊很多國家和地區將會遭受嚴重的風暴及洪澇災害,其中就包括孟加拉國及緬甸等過。中國科學家認為,如果按照目前的趨勢發展,青藏高原的冰川到2050年的時候,總面積會減少40%。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姚檀棟表示,如果這種狀態持續下去,冰舌區消融冰量會超過積累區冰川運動來的冰量,冰川出現變薄後退,初期以變薄為主融水量增加,後期冰川面積大幅度減少,融水量衰退,部分以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支流將面臨枯竭的威脅。

實際上,冰川消融帶來的弊端已經出現。在青藏高原北側,當地的草場和溼地正逐漸萎縮。牧民們賴以生存的永久凍土層也在退化。當地數千條湖泊已經乾涸,如今這一地區近六分之一的土地已沙漠化。然而,在青藏高原南側卻又是另一番景象。冰川的迅速融化使得當地多個村落水源量出現富足。當然,水源充足為當地帶來了不少好處,比如說農作物生長良好、草場能夠長期保持茂盛等等。不過,水量過多也存在較大弊端,不僅會帶來洪澇災害,河流流量的增加還衝走了大量土壤。在巴基斯坦和不丹的山區,大量積雪的融化形成了數千個冰川湖,不過,這些湖泊十分不穩定,一旦衝破護堤,後果不堪設想。

水源充足和水源稀缺這兩種獨特的景象反映出了青藏高原地區的整體危機。即使如今很多地方水源充足,不過,從長遠來看,冰川的過度融化意味著總有一天,供養亞洲各國的生命線會出現枯竭。不過,如今科學家也無法準確預測這種情況具體會發生在什麼時候。有科學家認為,不管供應線何時枯竭,對於亞洲很多國家來說,造成的影響是災難性的。不僅水源會出現短缺,能源設施、食物產量都會受很大影響,水力資源的爭奪甚至有可能會引發戰爭。

全球氣溫升高再加上過度放牧,已經使青藏高原很多地區草場枯萎。為此,很多牧民不得不進行長途遷徙,重新尋找適合居住的地區。一位牧民表示:「過去的時候,草場的牧草長得非常高,那時還經常會發生牛羊在草場裡走丟的事。現在,牧草在剛剛冒頭的時候就被吃掉了,即使這樣,還遠遠不夠。」也許,對於很多牧民來說,他們要想繼續生活下去,就只有賣掉餵養的牲畜,並且搬到政府聚居地,結束放牧生活。

實際上,青藏高原的危機已引起很多亞洲國家的注意,不過多數國家卻未能採取有效措施。這些國家認為,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主要都是工業國家所為,而治理措施顯然也該由他們來進行實施。不過,也有國家和地區意識到了冰川融化的嚴重性,並且已採取措施減緩危機。在印度的拉達克(Ladakh)村,當地的一位工程師就發明建造了「人工冰川」—在秋天收集融雪以供來年春天使用的儲存場所。尼泊爾正在研發一套遠程監控系統,用於監測冰川湖的實時動態。一旦發現湖泊有爆發洪水的跡象,立即啟動抽水措施進行排水。在孟加拉,高原地區開辦了「浮動學校」,學生們都在船上接受教育。

不過,目前中國實施的環境維護措施才是所有國家中最為嚴密的。在青藏高原北部的新疆地區,中國政府打算建造59座蓄水池來收集冰川融雪;在西藏境內,正開展廣泛人工降雨;在青海,政府已全面封鎖受到退化的草場,希望它們能夠恢復原貌。同時,在很多地區,政府開闢出了野生動物保護區,試圖維護當地物種的平衡。

印度德裡距離喜馬拉雅山冰川南部僅有180英裡,不過這裡卻是印度國內水源稀缺的城市之一。很多難民營甚至連基本的生存用水也保障不了。查雅是德裡市尼赫魯難民營的居民,她每天要花上7個小時排隊,並且和其他難民一起搶奪淡水。據悉,德裡市每天的淡水供應量已出現3億加侖短缺,再加上水源分配不均,基礎設施落後造成淡水滲漏等因素,實際上這一情況還要更加嚴重。德裡市的水源供應主要來自於亞穆納河及恆河,而這些河流的發源地都來自於喜馬拉雅山的積雪。因此,如果山頂積雪不復存在,德裡市日常水源供應難以得到保證。

此外,水利資源的爭奪甚至有可能引發戰爭。水資源專家皮特·格雷克(Peter Gleick)就表示:「在共享水利資源地區,不僅僅是國家內部政治團體之間會出現爭論,而且國家與國家之間也可能因為爭奪水源而爆發衝突。我認為,這些衝突最終會導致暴力事件的發生。」

本文譯自/美國國家地理  譯/金明

本文來源:網易探索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青藏高原突顯「異象」,災難或無可逃避?科學家:恐有大麻煩了
    文/行走天涯青藏高原突顯「異象」,災難或無可逃避?科學家:恐有大麻煩了青藏高原就像是黃河這條母親河一樣,是所有水流的發源地。又因為青藏高原的海拔非常高的原因,青藏高原又被稱之為世界屋脊,因為青藏高原的神秘不可攀,就吸引起了人類對於青藏高原濃濃的興趣。
  • 假如青藏高原沒有隆起,對我國有什麼影響?
    我國地質學家從一個來自西藏的琥珀發現,大約在4000萬年前,當時的青藏高原地區生活著許多龍腦香植物,而這些植物是如今亞洲熱帶雨林的代表植物,它們最高只能生活在海拔為1300米的地方,這也意味著當時的青藏高原海拔不會超過1300米,而如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過了5000米。在青藏高原沒有隆起之前,來自印度洋的水汽能夠直接深入到這裡,為這裡帶來豐沛的降水。
  • 2020最後警告:冰川融化,遠古病毒,2021還有多少大事等著我們?
    最後澳洲火災以燒掉20萬平方公裡,燒死十億隻動物,損失超過45億澳元,排放的二氧化碳接近4億噸的慘烈結局收場!接下來開始的是北極和美國加州火災,前者發生在北極凍土帶,而且火災波及到了泥炭層,這個跟煤層大火一樣,可以在地下悶燒數年,然後突然在某各位置露頭,再次形成大火!
  • 「西藏冒險王」墜入冰川!曾徒步70多座冰川,稱「危險有時會讓人...
    2019年12月在西班牙馬德裡召開的第25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王相軍受邀登上講臺,向全球氣候專家分享他多年來拍攝的作品,希望更多人關注氣候變化,參與到保護環境當中。 就是這個可愛的「冒險王」,遇難了。他的快手個人帳號在12月26日更新消息說:「2020年12月20日,我的哥哥,你們的老王,永遠地留在了這個他最喜歡的瀑布裡。
  • 青藏科考88項專題助力西藏生態屏障建設
    來自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廳的數據顯示,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正式啟動以來,88項專題科考活動在西藏深入推進,為保護好地球「第三極」提供了重要數據和科技支撐。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從2017年8月全面啟動以來,大批科研工作者對青藏高原的水、生態、人類活動等環境問題進行全面深入的考察研究,為保護好地球「第三極」提供重要數據和科技支撐。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河湖源」冰川與環境變化考察隊在西藏阿里地區日土縣東汝鄉阿汝村留影(拼版照片,2017年9月13日攝)。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
    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彭韻佳、董瑞豐)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聯合國內外研究機構和大學,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約4100萬年到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修正該區域古高度年代為4000萬年前小於2300米,2600萬年到2100萬年前才可能達到3500米至4500米
  • 青藏高原上的「洋農民」
    文思睿 攝中新網西寧1月8日電 題:青藏高原上的「洋農民」作者 文思睿「我的小兒子今年8歲,在青海出生、長大,每次有人問他是哪裡人,他都說自己是土生土長的青海人。他的中國朋友還幫他取了個中文名:小龍。」今年41歲的美國人摩根說,「我自己也非常喜歡在高原的生活,青海是我的第二個家。」
  • 川青藏公路通車60周年:一個甲子 兩路變遷
    「隨著川藏公路的不斷改造升級,自駕車、騎行的遊客越來越多,我打算把經營檔次再提高,招攬更多的遊客!」白瑪曲珍說。如今,魯朗幾乎家家都有家庭旅館,經營較好的家庭旅館年收入近40萬元。  在川藏、青藏公路沿線,類似魯朗依靠公路而興盛的城鎮比比皆是。長期以來,國家調撥西藏所需的物資90%以上都是通過川藏、青藏這兩條公路完成的。「兩路」是推進西藏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幸福「通途」。
  • 青藏高原犛牛養殖「四代同堂」成現實
    原標題:兩歲產犢 一年一胎 青藏高原犛牛養殖「四代同堂」成現實   「犛牛具有優良的繁殖性能和生長發育性狀,與其它反芻動物無異。如果採用集養殖加工於一體的現代飼養管理技術,不僅可以大幅度提高犛牛的生產效率和附加值,而且為解決青海生態保護建設中的瓶頸制約——減畜增效提供了較強的可操作性。」
  • 中國冰川探險者王相軍:八年探訪七十餘座冰川
    西藏冒險王 八年探訪七十餘座冰川 也許那是他最好的歸宿 2020年12月20日,網名「西藏冒險王」的中國冰川探險者王相軍,在攀登西藏那曲嘉黎縣的依嘎冰川時,不幸失足落入冰川暗河中失蹤。
  • 第二次青藏科考:專家深入「地獄之路」聶拉木調查危險性冰湖
    科考目標山地冰川的退縮與冰湖的擴張是全球變暖最顯著及動態影響的結果,冰湖潰決洪水(GLOF)在高亞洲地區特別突出。在中國已監測有很多危險冰湖的存在,並且近幾十年來擴張迅速。同行的瑞士專家Tobias Bolch說能參加這次科考,近距離的接觸青藏高原,他感到很激動。古慶錯冰湖合影 同行人員還包括了西藏地區水利廳的工作人員,組成人員的平均年齡30歲,是一支極具時代性的年輕團隊。
  • 女子飆青藏高原致腦動脈瘤破裂 這真是歌聲縱然美高音需謹慎
    女子飆青藏高原致腦動脈瘤破裂 這真是歌聲縱然美高音需謹慎時間:2020-07-05 11:25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女子飆青藏高原致腦動脈瘤破裂 這真是歌聲縱然沒高音需謹慎 張女士今年55歲,有一副好嗓子,唱歌飆高音更是拿手好戲,沒想到,因為唱了一首飆高音的經典歌曲《青藏高原》,
  • 青藏高原什麼時候開始隆起?這或成為季風和北方乾旱區形成關鍵
    出品:「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製作:中國科普博覽監製:中國科學院部工作局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高原隆起的過程歷來有不同的觀點,對高原隆起序列也有很多研究,第四紀高原有沒有大冰蓋的爭論始終存在,高原湖泊演化和水系變遷也需要進行深入了解
  • 一生何求――記青藏鐵路總指揮部專家組組長、凍土科學家張魯新
    萬事開頭難,在海拔高達4700米的青藏高原開闢一番天地更是難上加難。這種場景,在張魯新的工作經歷中遇到過若干次。但青藏高原的危險和勞累從來也沒有擋住張魯新為青藏鐵路建設而攀登科技高峰的步伐。無論工作環境多麼惡劣,生活條件多麼艱苦,他都無怨無悔的走在求索的旅途上,尋覓著青藏高原還沒有被發現的秘密。也許,人與人的區別正在這裡。
  • 用力過猛 大媽唱《青藏高原》飆高音 意外導致動脈瘤破裂
    名稱:用力過猛 大媽唱《青藏高原》飆高音 意外導致動脈瘤破裂 發布:2020-07-06 13:16
  • 「冰川哥」遊走於冰川,獻身於冰川,這裡是他最好的歸宿!
    「西藏冒險王」老王,他不是網紅,而是冰川科普探險家!「西藏冒險王」失蹤的消息傳出之後,他的個人帳號粉絲從155萬漲到343萬多粉。「西藏冒險王」走了,才讓更多人知道曾經有一位90後,一人一狗,一相機就這麼遊走在冰川世界裡,把冰川最美的一面拍給世人看。他曾經在第25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向世界呼籲!關注氣候變化,保護冰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