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對雙方為某種政治、經濟目的,在一定範圍內進行武裝鬥爭。在戰爭的分類上,又可分為正義與非正義兩種。回顧古今中外,從戰爭的角度看,春秋時代的《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和最專業的軍事著作。
「孫子兵法」,又名「孫吳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共13篇,約6000字。它的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煉。這一思想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精髓,被後世稱為「軍學聖書」。在《孫子兵法》中有這樣的記載:「兵、國、生、死、存,不可小視。因此,五件事之後,學校要算一算,問他們是怎麼想的:一是說,二是天,三是地,四是意志力,五是法律。」
對於戰爭的定義,孫子直言不諱地說:戰爭是國家的大事,事關人民的生死,事關國家的存亡,我們必須認真地考慮和研究。在敵我綜合對比中,戰爭的勝負,即政治、氣候、地形、將領、體制,都可以討論。
大家都知道,1931年日軍向東北派遣軍隊,爆發了九一八事變;1932年1月28日,日軍進攻上海,上海抗日戰爭爆發;1937年7月7日,日軍發動了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日本是資源稀少的島國,是引發甲午戰爭的軍事大國。那是一場非正義戰爭。儘管日軍早些時候發動了猛烈的進攻,但還是無法擺脫失敗的命運。
針對中國的非正義戰爭是沒有出路的;野蠻而殘酷,勞動而遠徵,這不是一個便宜地方;雖然軍人的軍事素質有相對優勢,高級將領認為他們也是中國關和美國,但是他們高估了自己,不能被打敗。
日本盟國德國在1945年5月戰敗投降,7月26日中美英聯合發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否則就是「最後一擊」。八月份的時候,日本仍然沒有投降。因此,美軍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原子彈。八月九日,數百萬蘇軍越過中蘇邊界,向東北盤踞的日本關東軍發起全面進攻。
八月十二日,日本東京大本營分析了國際形勢,日軍司令岡村寧次對他說,天皇已準備無條件投降。此時,作為日本出兵中國的統帥,岡村寧次已經知道日本將輸掉這場戰爭。但他手中有八十萬軍隊,並不打算投降。收到皇帝的密電之後,他冷冷地說了四個字:「繼續戰鬥!」
從岡村寧次的態度看,不難看出日本人的特點,即明知會輸,卻要以僥倖的心去「賭」,也可以理解為不願面對慘敗的後果。岡村寧次是日軍的高級將領,是一名狂熱的戰爭戰士,早在20世紀20年代初,他就開始搜集中國的情報。作為軍閥孫的軍事顧問,他在孫的失敗後,偷走了自己的兵圖,為侵華戰爭打下了基礎。
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天皇決定接受波茨坦公告,準備無條件投降。此時,中國派遣軍總司令日本人岡村寧次沒有打算放下武器,而是決定試試看,繼續戰鬥。也許他不甘心,也許他想賭一把,但他不會輕易放棄。
1945年8月15日上午10點10分,儘管岡村寧次不願,他又一次收到來自日本營地的秘密電報:天皇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無條件投降。面臨這樣的結局,手無寸鐵的劊子手們最終選擇了投降。一九六六年九月二日,岡村寧次死於東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