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個性&安全&「虛火」……馬拉松跑過2016)
新華社福州12月25日新媒體專電 題:賽事個性「爆棚」,安全心頭之痛,「虛火」爭論不休
——馬拉松跑過2016
新華社記者劉暘
春奔秋馭三百馬,躍山步河勉勵行。中國田協2016馬拉松賽的日曆表不經意間已翻到最後一頁,福州馬拉松的落幕為今年轟轟烈烈的「跑馬運動」畫上了句號。回望328場漫漫長路,今年賽道上留下了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足跡呢?
賽事個性「爆棚」
2016年馬拉松(路跑)賽事在國內繼續保持井噴態勢,數量上較去年的134場增加了近1.5倍,參賽人次近280萬,較上一年增加130萬,再創歷史新高。
同時,非洲兄弟姐妹收割獎金、在媒體上「混臉熟」等現象已經引起各方關注,促使賽事主辦方主動尋找差異化競爭的出路,深度挖掘本地資源,辦出特色鮮明、個性搶眼的賽事。
不少賽事組委會專門為中國選手設置特別獎,甚至以「不邀請國外高水平運動員」為宣傳亮點,帶動和鼓勵本土跑友參與比賽。從修訂後的《中國田徑協會關於全國馬拉松賽事獎金設置的規定》來看,中國田協不鼓勵賽事通過設置高額獎金吸引外籍選手參賽,希望能夠將有限的辦賽經費投入到賽事服務中去。
為了讓賽事營銷取得明顯效果,主辦方在賽事名號和內涵上頗費心思。「鄉村馬拉松」「森林馬拉松」「草原馬拉松」「高原馬拉松」「沙灘馬拉松」「城牆馬拉松」「校園馬拉松」「紅色主題馬拉松」「女性馬拉松」「土樓馬拉松」「梯田馬拉松」等特色關鍵詞令人目不暇接。安徽有個小鎮策劃出「葡萄馬拉松、狗狗迷你馬拉松、婚紗跑、光棍跑」等一大波與當地特色農業相結合的「花式馬拉松賽」,鄉俗濃鬱,趣味盎然。
對於這種給馬拉松打上地方烙印的趨勢,中國田協樂見其成,日前還專門發通知,面向全國開展馬拉松「特色賽事」評選,鼓勵主辦方在賽道選擇、賽事組織、宣傳營銷、文化展示等方面開拓創新。
安全是心頭之痛
在今年年初的中國馬拉松年會上,中國田協副主席杜兆才強調提升馬拉松賽事服務水平是2016年的工作重點,而「防猝死」是重中之重。
4月10日,陝西楊凌馬拉松比賽中,一名全程馬拉松的參賽者在距離終點不遠處摔倒猝死;12月10日,廈門(海滄)國際半程馬拉松賽中發生兩名跑友猝死事件,其中一名跑友系替跑者;
3月20日,廣東清遠馬拉松中,有1.2萬人次接受治療,其中暈倒20人,危重症5人,進ICU(重症監護室)3人,被稱為最「受傷」的一場馬拉松……
意外事故不斷給參賽者和主辦方敲響警鐘。陳盆濱等知名跑者不斷發聲,建議跑者要多學習跑步技巧,量力而行,不要輕易衝刺,理性放棄也是戰勝自己的方式。運動專家也在提示廣大跑友,跑馬有風險,科學運動才帶來健康。
國內很多賽事組委會都會在賽事章程中提示哪些人群不宜參加馬拉松運動,建議賽前體檢,並為參賽者購買「意外險」「突發疾病險」,甚至是保額巨大的「猝死險」。一些網際網路跑步社交平臺也推出了「線上馬拉松」的專屬保險產品。
然而,保險終究是基於事後的解決方案,對於主辦方來說,應將保障陣線前移,讓更多醫護人員和賽道志願者掌握CPR(心肺復甦)技術和AED(自動體外除顫儀)使用方法,讓醫療救助及時覆蓋到發病人群,是提升賽事保障能力的關鍵環節。
廈門半程馬拉松的事故也從側面提示跑友要尊重遵守賽事組織規則,不要用看似不大的錯誤,給賽事帶來潛在風險和管理難題。對組委會來說,任何紕漏、哪怕是註冊、檢錄等環節的疏忽,都可能與慘重的生命和健康代價相關。
「虛火」爭論不休
除了猝死事故外,賽事服務水平不高、「替跑」「蹭跑」等舞弊違規行為也為馬拉松的健康發展蒙上陰影。2016年,南京馬拉松上,非洲選手因與裁判溝通不暢,導致「跑錯路」;上海等多地馬拉松都發現了「替跑」現象。
廈門半程馬拉松發生替跑者猝死事件後,中國田協發布了《關於加強馬拉松賽事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宣布了對私自轉讓參賽名額「零容忍」的處罰措施。然而,就在一天後的深圳馬拉松上,再次曝出「男替女」的事件,不禁令人感嘆替跑是否成了馬拉松的沉痾頑疾?
每一次亂象出現,都會激起一輪輿論質疑風浪。「泡沫浮誇」「虛火過旺」「官商利益衝動」等對馬拉松的批評之聲不絕於耳。然而,發展中的問題要用進一步發展來解決,而不是停滯不前。
對於方興未艾的馬拉松賽中出現的問題,既不能視而不見,也不能因噎廢食。無論從跑馬人口比例,還是從賽事匹配的數量上來看,中國與發達國家仍存在較大差距。業內預計,2017年全國馬拉松及各類路跑賽事可能超過500場,到2020年,可能會達到800場。
作為國內目前商業運作最成功的賽事之一,廈門國際馬拉松賽事品牌價值約3.77億元,2016年賽事為城市帶來近2.3億元的直接經濟收益。而紐約馬拉松經濟效益高達約28.07億元,倫敦也有6.47億元。從產業角度來看,中國城市馬拉松仍然有很大的挖掘潛力。
中國馬拉松賽事當下需要著力於提升賽事服務和保障水平,引導好由馬拉松迸發出的全民健身熱情,為廣大群眾科學合理參與跑步鍛鍊提供平臺和服務,以賽事為龍頭進一步發掘健身運動、服裝用品、旅遊休閒、餐飲食宿等方面的市場活力,做深做長產業鏈,形成跑者、政府、贊助商等多方面共贏的格局。
題圖:宋為偉;編輯:盧羽晨
(原標題:個性&安全&「虛火」……馬拉松跑過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