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王力宏在個人社交平臺上分享了一個視頻:他開著節拍器。右手不停地比劃著,嘴裡從「1」數到「10」的。我們一起看看他到底在幹嘛?!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對於沒學過音樂的人來說,看完這則視頻絕對是一頭霧水的。視頻下方網友的留言中點讚量比較靠前的就是:「啥玩意兒就該我了?」
然而,學音樂的人看了絕對秒懂!其實就是王力宏在練習節奏,手跟著節拍器打穩定拍,嘴負責把1-10依次平均分在4拍內。下面就為大家來詳細講解一下這個練習是怎麼做的以及這樣的練習有何作用,
練習是怎麼做的
我們先來說一下手部的動作,王力宏晃動的手是在打拍子。學過視唱或者接觸過指揮的人都知道,這是在用手打拍子,打的是4拍子的圖示。大家可以根據下圖來模仿。
圖中的數字就是每一小節的拍點,要注意的是,每一拍點都是均勻的。
再來說一下王力宏口中說的數字。細心的人不難發現,1-10的這些數字是依次均勻地分配在這4拍中的。
這樣的練習,對於普通琴童來說有什麼幫助呢?舉個例子,我們平常接觸的作品,節奏大都比較規整,左右手的節奏是能正正好好對得上的。但是也有一部分類似於3對2,3對4,4對7這樣的複合節奏對左右手的協調能力要求是非常高,就不是那麼容易了。這也是一些學琴的人經常會碰到的困惑之一。
▲蕭邦夜曲op.32 no.2片段
▲蕭邦第一奏鳴曲第三樂章片段
所以左右手的協調是在練習過程中的一個重點,平時對於節奏這樣多加練習,對於我們在演奏作品時,是非常有幫助的。
公倍數練習法
雖然這些節奏看起來好像無從下手,但其實這只是一些小學數學問題。我們首先以最簡單的兩個八分音符對一拍三連音(2對3)為例:
我們先求出2和3的最小公倍數(如果不會求公倍數,請請教你們的小學數學老師),也就是6,然後再紙上用豎線畫出間距相同的6個空格(七根豎線),如圖:
所以,兩個八分音符就分別佔據了前三格和後三格,而三連音中的每個音,分別都佔據了兩格。我們將三連音寫在剛剛畫好的豎線上方,八分音符寫在豎線的下方:
從這張圖中我們可以發現,雙手的第一個音是同時下鍵,而第二個八分音符是在第二個三連音和第三個三連音之間。
如果還是不能準確地彈出節奏,那就將剛剛畫出的豎線用1、2、3……這樣的數字均勻念出來,1(兩隻手同時下鍵),2(雙手保持不動),3(左手保持不動,右手彈下第二個音),4(左手彈下第二個音,右手保持不動),5(左手保持不動,右手彈下第三個音),6(雙手保持不動)。但是第七根豎線就不用再數出來了,因為它相當於後一組音中的1。(想想就明白了)
同理,在三連音對四十六的節奏中(3對4),我們也可以運用同樣的辦法。先找出它們的最小公倍數12,再用豎線隔出12間空格(13條豎線)。在第1、3、6、9根豎線上方分別畫上十六分音符,第1、4、8根豎線下方畫上三連音:
從圖上可以很明顯的看到,三連音中的第二個音,在十六分音符第二個音時值的1/3處奏出,三連音中的第三個音,在十六分音符第三個音時值的2/3處奏出。
下面是我們為大家整理的常見的兩個音和三個音與其他節奏的對位方法:
但是複合節奏對位絕不僅限於以上這八種,一些更複雜的節奏——例如9對11,如果採用以上方法就是一件大工程了。因為9和11的最小公倍數是99,如果要在紙上畫出99個空格那實在是太費力了。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只要大致估算出這兩組音相互的位置即可。畢竟複合節奏出現在浪漫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時期的節奏相對自由,只要把握住整體的節奏感,將它們相對均勻地彈奏即可。
在彈奏這樣的節奏時,一定不能為了節奏的精準而演奏得過於死板,而是以一种放松的情緒自如、流暢地奏出。
以上這些這樣看似簡單,實則困難的練習實質上就是在幫助你提升節奏感,幫助你應對那些帶有複合節奏的樂曲。相信努力練習之後的你也能接上王力宏的「挑戰」。
如果你現在正在糾結於這樣的對位,趕緊實操起來,屢試不爽!如果您認為今天的超乾貨練習方式非常有用,就請把文章分享出去,讓更多人學習這一練習節奏的方法;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說說你曾經因為哪首樂曲對節奏對到懷疑人生。
本文由音教藝術網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請多多轉發,我們將持續輸出更多高質量的原創文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