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轉星移,四季輪換
新的一年
在日晷光影的轉動中
在四時的交替循環中
又一次,默默的開啟~~~
古人,從觀察太陽周年運動
早已領略四季最細微的變化
用以指導農耕
確保一年的五穀豐登
古人認為,重要節氣
要以莊重的儀式
表達對天地間「四時五行」的敬畏
甚至還將自然的現象
延伸到人情社會中
立春後若「風不解凍」
朝廷中就「號令不行」
除過二十四節氣之外
智慧的古人
還對時序演變進行了微小劃分
春季|雅稱
三春
昔日農曆以正月為孟春,
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
合稱「三春」。
——孟郊《遊子吟》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九春
古時的「三春」3個月共90天,
10天為一春,故有「九春」之名。
阮籍的筆下就有
「悅怪若九春,馨折似秋霜。」
青春
春天萬物復甦,
草木繁茂,一片青綠。
——杜甫的絕句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青陽
春天空氣清爽新鮮,
陽光溫和明媚。
——陳子昂《感遇詩三十八首》
「 白日每不歸,青陽時暮矣。」
豔陽
春天風光明媚,
故又稱「豔陽」。
——鮑照《學劉公幹體》
「豔陽桃李節,皎潔下成妍。」
芳春
百草萌發,
奇花異草鬥芳菲。
——陸遊《長安有狹邪行》
「烈心厲勁秋,麗月艮鮮芳春。」
此外,春天還有「蒼靈」、「陽春」
「陽節」、「昭節」、「淑節」等別稱。
夏季|雅稱
三夏
古人稱四月為孟夏,
五月為仲夏,
六月為季夏,
簡稱「三夏」。
——古樂府詩集《子夜四時歌·夏歌》
吟:「情如三夏熱,今日偏獨甚。」
九夏
夏季三個月共九十天,
遂名「九夏」。
——陶淵明《榮木》詩序
「日月推遷,已復九夏。」
長夏
本指農曆六月,
亦泛指夏季,
是謂夏季白晝特別長。
——杜甫《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朱明
《爾雅·釋天》稱:
「夏為朱明。」
——《漢書·禮樂志》
「朱明盛長,敷與萬物。」
朱夏
《爾雅·釋天》以「夏為朱明」,
後人由此引伸為「朱夏」。
——曹植《槐賦》
「在季春以初茂,踐朱夏而乃繁。」
昊天或炎節
《梁元帝纂要》稱:「夏天曰昊天,
風曰炎風,節曰炎節。」
又稱炎序、炎夏、夏序。
——錢起《送薛判官趙蜀》詩
「單車動夙夜,越境正炎節。」
長贏
贏,通盈,
謂使草木長盈者為夏。
——《爾雅·釋天》
「春為發生,夏為長贏。」
槐序
槐樹夏季開花,
故名夏為「槐序」。
——楊慎《藝林伐山·槐序》
「槐序,指夏日也。」
秋季|雅稱
三秋
古時人們將秋季的七、八、九月份,
分別稱為孟秋、仲秋、季秋,
合稱「三秋」,代指秋天。
——王勃的《滕王閣序》
有「時維九月,序屬三秋」。
九秋
整個秋季共分為九旬,
故古人有時也用
「九秋」來代稱秋天。
——張協的《七命》詩
「唏三春之溢露,溯九秋之鳴風飆。」
金秋或金天
按五行推演,
秋屬金,
故稱「金秋」或「金天」。
——唐王維的
《奉和聖制天長節賜宰臣歌應制》
「金天淨兮麗三光,彤庭曙兮延八荒」
素秋或素節
秋天的顏色為五色(青赤白黑黃),
中的「白」故有時指重陽節,
有時則泛指秋天。
——宋朝歐陽修有詩
云:「我來夏雲初,素節今已屆」
金素
李善註:「金素,秋也,
秋為金而色白,
故曰金素也。」
——《昭明文選》
「術職期闌署,理棹變金素」。
商秋
因晚秋寒風悽厲。
——馬祖常《秋夜》
「素商悽清揚微風,草根之秋有鳴蛩。」
勁秋
指肅殺的寒秋,
因秋風勁吹,故名。
——陸機《文賦》中有句
「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
泰秋
泰,物豐,
謂其時安泰吉祥。
——《管子·出國軋》有這樣的記載
「泰秋,民令之所止,令之所發。」
西陸
古代指太陽運行到西方七宿的區域,
本為二十八宿中昂宿之別稱,
後亦代稱秋天。
——駱賓王《在獄詠蟬》
曰:「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白藏
按五色學說,秋色為白,
秋又為收穫儲藏季節。
——如《爾雅·釋天》
曰:「秋為白藏,冬為玄英。」
冬季|雅稱
玄英
《爾雅·釋天》:「冬為玄英。」
隆冬
冬天最冷的一段時期。
——《晉書·王獻之傳贊》
「觀其字勢,如隆冬枯柯。」
三冬
古代以農曆十月為孟冬,
冬月為仲冬,
臘月為季冬。
——唐杜荀鶴《溪居》
詩:「不說風霜苦,三冬一草衣。」
九冬
冬季共90天,故云。
——南朝梁沈約《夕行夜間鶴》
云:「九冬霜雪苦,六翮飛不住。」
嚴冬
——南朝梁簡文帝集《大同冬月庚戌》
詩:「是節嚴冬景,寒雲掩落暉。」
冬節
有時專對冬至而言,
有時泛指冬天。
——《南齊書·武陵昭王曄傳》
「冬節間訊,諸王皆書,曄獨後來。」
——曹操《卻東西門行》
「冬節食南稻,春歸復北翔。」
草木的枯榮
見證著每個時序的微小變化
新的一年,從春天開始
四季雅稱
親啟
編輯 |張秦豔
校對 |李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