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許紅春
兒子過完暑假就要升入小學一年級了,這兩天,各種擔心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頭,主要原因就是兒子如我,有點認死理,這樣的性格,對他今後走進學校,邁入社會,是好還是壞,有沒有可以避免的方法呢?正是有這樣的擔憂,我這些天連睡覺都受到了影響。
我是一個什麼樣的性格,在入小學之前,我並不知道,父母一介農民,也不懂得研究什麼性格,在那個缺吃少穿的年代,他們能把我們兄妹養活,就已經很不錯了。關於我的性格,我只知道,凡事喜歡堅持,犟脾氣,除了這些,我對自己並沒有很完整的認識,直到上小學了,我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遇到不會做的,哪怕是一丁點兒的問題,我都會整天整夜的尋思,非得把它弄明白不可,就是靠著這樣的堅持,我上學期間的成績一直處於不錯的狀態,為此,我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和同學們的羨慕,對自己我也產生了非常大的自信心,最危險的時候,對自己的喜歡,我竟到了孤芳自賞的地步。
然而,一次和同學的爭執,讓我對自己的性格有了重新的認識。我開始認為自己並不優秀,而且有很大的性格缺陷,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班主任對我的評價:我這個人哪兒都好,就是太認死理!
這句評價從我七歲那年開始,一直延續到現在,要讓我實話實說,它真正的是影響了我的一輩子。有句話叫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我總結下來,與自身的發展,認死理這樣的性格,就是我人生路上的瓶頸。
如今兒子也到了七歲的年齡,作為父親,哪個不想讓自己的兒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所以,針對我們父子一個同樣的性格,我雖已近不惑的年齡,但面對現實我卻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當中。
說實話,關於認死理這樣的性格,是好還是壞,我一直處於很糾結的模糊認識狀態。人這一輩子,應該貴在有自知之明,像我這樣認死理的性格,在人生的路上,很多時候,對我而言,壞處是多於益處的。說一個發生在我身上的真事兒吧,它就曾經讓我一腳跨入人生的尷尬境地。
在我6歲那年,有一次和小夥伴們一起去田邊地頭割草,回來時正趕上中午吃飯時間,田裡忙碌的鄉親們幾乎都回到了家裡休息、吃飯,我們幾個小夥伴走到一塊西瓜地,看到瓜田裡看瓜的人也回家了,就有人動了壞腦筋,於是在他的攛掇下,幾個膽子大的就跳進瓜園偷起瓜來,我雖膽大,但卻認死理,而且很堅持的認為人家的東西那就是人家的東西,不管人家看管的人在不在,那都是不能去拿的,雖然當時的天氣炎熱,我們大家都是口乾舌燥的難受。所以,看到他們去偷瓜,我不認同,但不愛管閒事的我也沒有勸阻,而是自顧自的邁著正常的步伐,繼續走在回家的路上。
當小夥伴們正在瓜地偷的熱火朝天之際,一聲怒吼從瓜棚傳來,緊接著,就有一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跑了出來,偷瓜的小夥伴們一看情況不妙,立即作鳥獸散,大路上只留下孤零零我一個人在不緊不慢的趕路,正走著,我突然被人抓了起來,回頭一看,是那個看瓜的青年,他惡狠狠的對我說:「真不要臉,偷人家的瓜吃!」對他的怒吼,我並沒有任何反應,而且我還堅持的說:「你罵我幹啥?我沒有偷你們家的瓜!」說完這句話,我看他還是不依不饒的樣子,就又說:「你有啥吊本事,偷恁家瓜的人你都追不上,還跑這裡跟我胡說八道,就恁家那破瓜兒,白送給我都不吃!」估計是這句話徹底惹惱了那個年輕人,他伸出巴掌,對著我的臉「啪」的一下。
這樣一來,我徹底火了,於是放下草籃子,我手握鐮刀,不問分說,就向他劈頭蓋臉的砍了下去,畢竟,我們年齡懸殊太大,最終我的鐮刀被他繳獲,我也被他打的鼻青臉腫,總的來說,這場架他贏了,我輸啦!
都是認死理惹的禍,如果看到小夥伴們偷瓜,我又不願參與其中,那就應該快速離開,這樣就不會受到別人的誤解了,所謂「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說的也是同樣的道理,當然這是事後母親對我的教導,當時的場面,我聽在心裡,感覺也是那麼回事兒,但回頭想想,做人做到這個份上,一點兒也不真實,太TMD 委屈自己了。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認死理讓我挨了一頓不明不白的打,認死理也給我了很大的勇氣,那次打完架,那個年輕人以為他爹是當時我們村裡的支書,官大一級就可以壓死人,事後的他就像沒事人一樣,然而,這次他的算盤徹底的打錯了,他沒有想到我這個認死理,還真的有秋菊打官司的犟脾氣,那天我不吃不喝,一個人坐到他們家堂屋,橫眉冷對的佇立在那裡,像個柱子,嚇得他不敢回家吃飯,和我一樣餓了大半天。父母礙於村支書的面子,就跑過來叫我回家,他們叫我好幾次,那時候正處於氣頭上的我火氣沖天,就像一個小哪吒,死活不走,一定要重新打一次那個看瓜的年輕人,直到夜幕降臨,村支書回到了家,你還別說,人家當支書的還真是不白給,他看我那個怒氣衝衝的樣子,就衝著他的兒子說:「過來,自己打自己的臉一下,人家一個好孩子,什麼時間你聽說過他有小偷小摸的習慣?幹啥事情也不想想,今天你完全是冤枉了人家,快給人家賠禮道歉。」就此一句話,便像拔了我的氣門芯,我心頭的怒氣一下子沒了,要知道,我這樣認死理的人,在骨子裡,要的就是他給我的道歉,至少這樣可以證明我沒有偷他們家的瓜,這一點兒在我心裡尤其的重要。
這件事我至今記憶猶新,它雖然是我童年的一個趣事,但那也是我成長的印跡,這件事對我的影響很大,在後來的日子裡一直都給我不斷的啟發,比如說在處理員工衝突時,我漸漸學會了變通,避重就輕的緩衝著矛盾,以防止過度激化而影響溝通的成本。就是這樣的一路反思,一路成長,如今的我已近中年,儘管不斷的思考,不斷的要求上進,然而面對同樣的問題,我雖儘量的想著方法去解決,但自始至終沒有想出一個很明確的處理方案。
缺啥補啥,是人之常情。關於我認死理這樣的性格,為了釋疑,我也查看了不少的書籍,在歷史上,很多認死理的人因不善於變通,一般都不能坐到很大的官位,當然也不會有很大的發展。而反觀那些善於變通的人,卻常常官運亨通,比如宋朝的高俅,人比較活絡,憑藉踢得一手好球,被皇帝看中,官至太尉,還有明嘉靖年代的嚴嵩,他也非常善於變通,為官期間他以善於寫青詞討好皇帝,官位也做到了人生的極致,然而,又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善於投機取巧的高俅最終被歷史釘上奸臣的標籤,善於變通的嚴嵩最終也死於他的性格所限,正如歷史所評價:嚴嵩是一個沒有骨氣的讀書人,他最受性格限制,墮落成明朝的第一大奸臣,到今天他頭上仍被扣上一個亂臣賊子的罵名。
對此,易中天也曾有過評價,他說:「我們這個民族之所以歷盡苦難卻屹立不倒,我們民族的文化之所以屢遭破壞卻又延綿不絕,原因之一就是幾千年總有人認死理。」說到這,他還舉了例子,說清軍入關時,鐵騎南下,所向披靡,在江陰城卻遇到了最頑強的抵抗。六萬義民面對二十四萬清軍,孤城困守八十一天,使清軍連折三王十八將,死七萬五千人。城破之日,義民無一降者,倖存者僅老幼五十三口,何等驚心動魄,氣壯山河。
領導這次抵抗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前任江陰縣典史閻應元。
而這位前任江陰縣典使閻應元,就是一個十足的認死理。在歷史上,除了閻應元這樣的小人物外,在中國的讀書人身上,也常常會看到一種「書呆子氣」,其實它就是認死理的另外一種解釋。然而就是常常被人嘲笑為書呆子氣的認死理。在民族危急關頭,它卻往往變成「浩然正氣」。比如反對朱棣「篡位」而被誅十族的方孝孺;本可流亡海外,卻寧願選擇犧牲喚醒國人的譚嗣同;還有一介儒生,領兵出徵,屢敗屢戰的曾國藩,他們都是認死理的典範,當然,他們對歷史的影響太大,所持有的人生格局太寬,對我而言,雖也有認死理的脾性,然而,在歷史巨人面前,我唯有仰視的權限。
但話說回來,沒有「認死理」的嚴嵩,善於見風使舵,拍須溜馬,卻在輝煌之後,巨人的形象轟然倒塌,終變成了大奸臣,成為歷史罪人,永遠地被釘在恥辱柱上。而「認死理」的閻應元卻成了人民心中永遠的英雄,看來,認死理有時候並不是缺點,它反倒成了人生性格的脊梁。
可見,認死理的人,有時候讓我們感動的往往不是他認的那個「理」是否能讓人認同,更重要的是他對自己所認同的「理」的堅持和百折千撓也不屈服的精神。而持有這樣精神的人就像潛伏在平凡的人海中的無名英雄,在關鍵的時刻他會挺身而出,拯救人民和國家於水火之中。
因此,在我看來:「認死理」不僅是一種堅持,一種百折不撓的精神,更是一個底線,一個標準,一個善與惡的分界線。
雖然我因認死理吃了不少虧,雖然我因認死理而影響了自身的發展,但回過頭來想想:人生不過是幾十年的光景,與其為了升官發財活在顛倒黑白的世界裡,還不如腳踏實地的耕耘自己眼前的小日子,這樣的生活,雖不能成就大業,但平平淡淡的一生,有時也是一種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