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北京崔各莊馬道正式開通,全長4.37公裡,允許大家騎馬遊覽觀光,感受崔各莊的本土馬文化。
在新聞報導裡,這條馬道頗有成為網紅打卡地的潛質,沿途分布著何裡棲地溼地、紅磚美術館等知名景點,穿越林地、公園、綠道、湖泊、葡萄酒莊、水稻田、楊樹林,自然風光盡收眼底。
崔各莊馬道
馬道馬道,騎馬專用道,沒毛病,但「馬路」有話要說,姓馬那麼多年了,到現在路上卻沒有馬,它真的有苦說不出。
就在幾個月前,江蘇泰州一年輕女子騎白馬上路,一行三人,有人騎馬有人牽馬有人拍攝,監控錄像顯示,三人還闖了紅燈,對交通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事後交警找到了馬匹的主人,對其進行的處罰和批評教育。
誠然,騎馬不能上路是現代交通的要求,畢竟馬匹一旦受到來往車輛的驚嚇,行為失控容易對公共安全造成損害。
可是,既然現代馬路已經不再允許騎馬,它為什麼還叫馬路,是不是應該與時俱進換一個不會引起誤解的名字?
這個問題可就有得說了,我們不是可以用公路嗎?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馬路和公路是有區別的:馬路指城市或近郊的寬闊平坦道路,而公路指的是市區以外通行車輛的道路。
廣州長堤大馬路
舉個更簡單直接的例子,我們會說「高速公路」而不說「高速馬路」,同樣的,我們會說「過馬路」而不說「過公路」,小情侶想遛彎兒會說「壓馬路」而不是「壓公路」。
有觀點認為,現代漢語中的「馬路」並非指的是車馬走的道路,而是指以英國人約翰·馬卡丹發明的方法修建的道路,簡稱「馬路」。
約翰·勞頓·馬卡丹在19世紀初發明了一種利用碎石鋪路的方法,基層的大石頭為路面提供更大的承載能力,再用更小的石頭鋪上層,最後用碎石或礦渣填平表面,路面高出地表,在雨天也不容易發生積水。
約翰·勞頓·馬卡丹畫像
這種築路的方法很快被證明具傑出的實用性,約翰·馬卡丹也撰寫了兩部關於現代道路的修建標準規範,於是這種碎石路很快被推廣開來。
一直到19世紀末,歐洲大部分主要道路的建設都受到了馬卡丹的影響,北美也修了不少「馬卡丹路」。考慮到1840年後,西方列強在中國租界內修建了第一批新式道路,「馬路」指的是「馬卡丹路」似乎也是有道理的。
1905年美國修築的「馬卡丹路」
雖然結論很令人驚詫,效果很符合現代網際網路的反轉風格,但是「馬卡丹路」其實經不起考究。
首先馬路這一個詞語很早就已經出現了,最早見於《左傳·昭公二十年》:「禇師子申遇公於馬路之衢,遂從。」並且其含義已經是可供車馬行駛的大道。
清末老北京城裡能跑馬的馬路
到了清代,道路可以分為官路、大路、馬路,馬路此時的含義就已經是市區街道的意思了。而清末到民國時期,中國人以新式築路方法建造的道路一般最早稱作「汽車路」,後改為「公路」,這也就意味著西方輸入技術走的其實是「公路」這一支。
況且,新式道路以人名命名並符合漢語規律,容易與地名相混淆,對於這類外來新事物我們是可以用漢語來描述的,比如鐵路、碎石路、柏油路等等。
總之,馬路在工業革命後或許被賦予了新的內容,但其基本含義從古至今沒有太多改變,均為供交通工具行駛的大道,不必牽強附會。
馬路曾經能跑馬,只是時代讓它變成了今天的模樣,可是電氣到底和氣有什麼關係啊??
電氣一詞不如馬路常見,但是只要你有理工科的背景,就一定聽過電氣工程、電氣化等詞語,如果查過字典呢,會得到「一種利用電產生能量的方式」的解釋。
電氣工程教科書
所以「氣」呢?恐怕連很多學電氣相關專業的人也不知道電氣的氣究竟從哪裡來的?
和前面的馬路相比,考究電氣的來源方向是比較明確的,它大概率是工業革命後傳入中國的新東西,往它的源頭找或許就能有收穫。
當我們把工業革命和氣聯繫在一起就容易聯想到蒸汽機,因為在電力和內燃機出現之前,蒸汽機是最主流的動力源,會不會是因為電機和蒸汽機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將電與氣組合在一起構成了新詞。
從英語原詞「electricity」中我們也無法找到任何與蒸汽「steam」有關的意思,如果是中國人意會自行添加,那肯定不會弄丟三點水。
事實上,中西方關於電學的研究都要早於蒸汽機的發明。有記錄最早的蒸汽機原型來自法國物理學家帕平的高壓鍋,噴薄而出的高壓蒸汽給了他靈感,那是1679年。
帕平和他發明的高壓鍋
而在1600年,英國物理學家吉爾伯特就已經發現有些物體能在摩擦後吸引稻殼等輕東西,他把這一類物體稱作electrica,並寫在了自己的著作《磁石論》中。
再往後,英國醫生兼作家布朗把這種摩擦後吸引的現象以及背後的原理統稱為electricity,仍然早於蒸汽機的發明。
因此,電氣應該並非來自英語原文,而是在翻譯的過程中創造的,如果它不太符合漢語的文法,有沒有可能是由我們的鄰國最先翻譯的呢?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近代以來,確切的說是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日本用漢字翻譯了大量西方的詞彙,有很多傳入了中國被我們沿用下來。
其中的一些用法我們已經習以為常,尤其是科學領域的後綴,比如以「化、式、炎、力、性、的、界、型、感、點、觀、線、論、率、法」為詞尾的構詞。
和製漢語
包括智能化、闌尾炎、心率、能見度、揮發性,包括我們的主角「電氣化」,這種詞綴法來自英語,但日語也同樣給現代漢語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回到電氣一詞,它是不是來自日語的翻譯呢?在現代日語中,「電気」一詞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如電気通信大學、電気鉄道等。
根據雷銀照在《「電氣」詞源考》中考證,電氣一次並非來自日本,而是來自一部由美國傳教士瑪高溫(Daniel Jerome MacGowan)在1851年翻譯的《博物通書》。
瑪高溫最早在書中使用「電氣通標」來指電報,隨後在來華傳教士圈子中又出現了「電氣秘機」、「電氣風扇」、「電氣鬧鐘」、「電氣燈」這樣的詞語。
來華傳教士們在近代譯製了非常多科技相關的作品,對於一些新詞彙會參考漢語中已經存在的相似表達,以電為例,中國人認知中最早的電是來自閃電,古人認為電是陰陽相合後產生的,而氣則是自然萬物運動變化的本源,包括電磁現象。
東漢王雲在《論衡》中就用氣的概念解釋摩擦起電後的吸引以及磁石與鐵針相吸的現象,他指出只有物品的氣的性質相同,才能互相感應。
這種有些哲學的觀點與早年的電學理論也有些相似的地方,西方學者們也提出過電的流體假說。瑪高溫在翻譯的過程中可能用漢字氣來對應英語中的流體(fluid)。
瑪高溫、傅蘭雅、偉烈亞力、金楷理等傳教士,從1860年代末加入江南製造局翻譯館工作,翻譯了大量優秀的西洋技術書籍。
最著名的便是傅蘭雅口譯、徐壽筆述的《化學鑑原》,定下了元素的「華字命名」規則,還有「衛生」的現代含義也是在那個時候誕生的。
日本在「黑船事件」後開始吸收西方文化,當然也借鑑了大量來自中國的漢文西書,現存最完整的《博物通書》可能還正是存於日本的手抄本。
所以,電學是舶來的科學,通過來華傳教士的翻譯才誕生了「電氣」這一個詞語,它對今天的學術影響深遠,希望各位學習電氣相關專業的學子們,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專業時,也能講起這樣一段故事。
王薇,宋菁,王黎曼.論近代日源科技詞彙的漢譯方法及對漢語體系的影響[J].日語教學與日本研究,2015(00):44-54.
夏晶. 晚清科技術語的翻譯[D].武漢大學,2012.
仝小琳.「馬路」詞源新探[J].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011,27(08):104-106.
雷銀照.「電氣」詞源考[J].電工技術學報,2007(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