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希文《千年土地翻了身》。
「大美勞動者——中國美術館館藏作品中的勞動者形象」展覽近日在線上亮相。本次展覽的117件作品,是從該館收藏的11萬餘件作品中梳理、精選出來的。其中,有紹興著名畫家董希文和劉文西的作品,分別是《千年土地翻了身》和《祖孫四代》。
這兩幅由紹興人畫的勞動者形象何以熠熠生輝?
藝路朝聖,三進藏區
董希文曾說,一個畫家從不會畫到藝術上的成熟,要經過「無理作畫、以理作畫和以情作畫」三個階段。重感情的特點一直貫穿於董希文藝術生涯的始終,而以晚年的西藏題材為著。
董希文(1914-1973)是受毛主席讚譽的油畫大師,出生於柯橋區華舍街道原官華村。他在家藏的大量書畫瓷器、金石碑帖中接受了藝術啟蒙,中學畢業後考入之江大學土木系。但一年之後他便輟學,之後的7年裡,他輾轉蘇州美專、國立杭州藝專、上海美專等學校學畫,遍訪名師,接受了當時國內優秀的美術專業教育,林風眠、常書鴻、李超士、潘天壽等著名藝術家都曾影響過他。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詹建俊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說,《千年土地翻了身》創作於1963年,是董希文上世紀60年代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他以樸素的畫風和真摯的感情表現了西藏解放後當地人民的新生活。
正如董希文自己所說:「被犁頭鏟起的新土,閃閃發光,熟褐色的溼土,可可色的幹土需經形象加工,使它們散發出難以形容的芳香」,在《千年土地翻了身》這幅畫中,人物後仰的動勢,犛牛昂首奮蹄的姿態和黑土地筆觸的走向,使畫面充滿了行進感,高聳的雪山和碧藍的天空,使人感受到了西藏的春天那略帶寒意的心曠神怡,並恰好襯託出了畫中人桃紅色的上衣,使畫面色彩響亮起來,也因之使內蘊的情感得到了強化。
舒展、純樸、明快、清新,是董希文筆下西藏的氣息。
董希文曾三次深入藏區,第一次是1954年隨人民解放軍代表團進藏慰問康藏築路部隊,那次時間短,基本上沒有寫生創作活動,但給他留下極深印象,他歸來創作了《春到西藏》。畫中那條呈「之」字形的公路和列隊行進的汽車,是作者所表現的重點——被西藏 人民稱為「黃金路」的康藏公路。董希文那次訪問時,沿途看到了許多景象,如通車典禮時的剪彩、獻哈達、跳舞等,他不滿足於這些現成的印象,而是在畫面中通過遠處綿延而來的公路,巧妙地把西藏的春天和藏族人民心裡的春天融合在一起,表現出西藏正在和將要迎來的美好生活;第二次是1955年他隨八一電影製片廠攝製組沿紅軍長徵路線進行寫生,歷時半年之久,爬雪山、過草地,在康藏高原作了大量寫生,回來後在京舉辦畫展;第三次是1961年,西藏經歷了民主改革的偉大歷史變革,百萬農奴站起來了,他在西藏生活了數月,畫了大量作品。
著名美術理論家水中天曾中肯地評價董希文的西藏題材作品:「上世紀60年代那些描繪西藏 人物、風土的作品,留給人們淳厚、質樸、單純而又強烈的意趣,董希文對西藏的人和高原風物的感情都是真摯的。」
作為一名植根於祖國土壤的藝術家,董希文對創作的態度十分嚴肅、精細,從不草率從事。他常說:「在自己作品上一筆下去幾乎要負千年的責任。」
《祖孫四代》:紮根陝北,描繪人民
劉文西(1933-2019)可能是中國觀眾最多的國畫家,由於目前通行的第五套人民幣上的毛澤東畫像是由他所畫,所以幾乎每個中國人手上都有他的「作品」。
劉文西。
他是黃土畫派創始人,出生於嵊州市長樂鎮水竹村。1958年,他告別了風景秀麗的江南,毅然前往陝西安家落戶,在西安美院任教60餘年。
《祖孫四代》創作於1962年,劉文西時年29歲。在1993年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劉文西個人畫展中,這幅畫曾引起轟動。
劉文西《祖孫四代》。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在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說,《祖孫四代》以四代人的群像構圖,以他們雙腳融入泥土的造型,表現了農民與土地的關係,並以四代人不同的經歷、氣質、風彩,展現出歲月的滄桑和時代的變化。人物造型受陝西茂陵古代雕塑的啟發,筆墨也格外渾厚粗樸,使全畫極具整體感和雕塑感。這幅畫不僅是劉文西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也是上世紀60年代中國畫創作中的一件重要作品。
《祖孫四代》畫了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和孩子。四代人不同的生活經歷和時代痕跡反映出了不同的精神面貌。劉文西此前在談到這幅作品時說,老年人是代表曾經受剝削、受壓迫的一代人,這個形象來自他在山西畫的一幅速寫;中年人有革命戰爭的人生經歷,所以就以陝北二十里舖一位跟隨過毛澤東和劉志丹的老紅軍為原型;年輕人應該是有文化、有知識的一代人;孩子則是天真活潑的新一代。
在吳為山看來,劉文西在構思《祖孫四代》這幅作品時,最初是想畫陝北基層幹部和農民在一起的情景。後來經過不斷思考之後,覺得還是用祖孫四代的表現形式更具有概括性,更能表現時代的變遷和人民的生活面貌。《祖孫四代》在筆墨上整體呈現出蒼勁老辣的線性特徵,畫面用色主要為黑白紅三色相互搭配,整幅畫帶有濃厚的西北風格特徵。在細節表現上,通過對四個人物的面部表情和精神狀態的描繪,將四代人的特徵展現得淋漓盡致。
劉文西筆下的陝北人物來源於豐富的寫生積累,可以說,他的畫作不僅是用筆畫出來的,更是用「腳」畫出來的。
劉文西曾說:「作為一個藝術家,從置身於陝西起,我就把目光對準了陝北。我曾經八十次去過陝北,足跡踏遍陝北二十六個市縣的鄉鄉鎮鎮,十幾次在陝北度過春節,結交了陝北數百個農民朋友。可以說,我的血液裡有一半來自陝北,我的藝術細胞中絕大部分的營養都是陝北那塊土地供養的。」
60多年來,劉文西走遍了陝北的山山水水,直到80多歲高齡,依然堅持去陝北寫生。他在高原上與陝北老鄉扭秧歌、唱信天遊,在窯洞的炕頭上包餃子、喝米酒,和老鄉們一起過大年。很多陝北農民都能一眼認出他,親切地叫他「老劉」。
(原標題《大美勞動者,紹興人畫 中國美術館館藏董希文、劉文西作品展出》,原作者童波。編輯阮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