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王信任範雎本是魏國人,在魏國時曾隨「中大夫」須賈到齊國去過一次,須賈懷疑他同齊國私通,回國後報告了宰相魏齊。魏齊叫人把範雎毒打了一頓,範雎裝死,才得脫險,躲在一個好朋友鄭安平家裡,改名張祿,慢慢養傷。接著,他又通過秦國派到魏國來的一個使臣王稽的關係,偷偷到了秦國。在秦國,又經王稽的推薦,並且仗著他巧言善辯的一張嘴巴,取得了秦昭王的賞識,登上了宰相的高位。
範雎當了宰相不久,就說動秦昭王發兵攻伐魏國。魏國派須賈前往秦國,請求罷兵。範雎知道須賈來到了秦國,便化裝成一個遊蕩他鄉的窮漢,到客棧去看他。須賈見是範雎,吃了一驚,說:「啊,你原來還活著!」談了幾句話,須賈覺得他可憐,便順手取件綈袍送給了他。後來,當須賈知道範雎就是秦相張祿的時候,想起舊事,不禁惶恐萬狀,立即光著上身,跪在範雎面前請罪。範雎將須賈大罵,列數了他的罪狀,又特地舉行了盛大的宴會,當著各國代表和全體賓客的面侮辱了他一場;還說,姑念他贈送綈袍,總算還不忘舊情,饒了他的命。可是,必須告訴魏昭王,迅速把魏齊的頭送來,否則就要發兵殺到魏國的國都去。
魏齊聽得這個消息,嚇得逃到趙國,趙國也怕得罪秦國,不敢收留;又想逃往楚國,楚國也不歡迎。這位宰相終於被逼自殺。
他保薦救了他性命的好朋友鄭安平為秦國的將軍,提拔王稽為「河東守」;還把部分家產分散給其他曾經幫助過他的人。《史記·范雎傳》也說他:「一飯之德必償,睚眥[yá zì]之怨必報(睚眥,是瞪眼怒視的意思)。」——縱然只給過一頓飯的小恩,也要報答;縱然只瞪過一眼的小怨,也要報復。這就叫「一飯必償」、「睚眥必報」。
形容小恩,叫做「一飯之恩」,形容小怨,叫做「睚眥之怨」;形容心地偏狹,氣量狹小,些微嫌隙都不肯相讓,就叫做「睚眥必報」。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