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小龍女」可不住在終南山,更不住在絕情谷。她是黑龍江省森工總醫院蜂療科的主任倪珊,在家裡養了500多隻蜜蜂,每天早上都帶著白紗面罩仙氣十足地在蜂箱裡捉上幾十隻蜜蜂到醫院,給患者治病。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為推廣蜂療
她在自己家養了500多隻蜜蜂
蜂療在我國有300多年的歷史,據史書記載,扁鵲就十分擅長用蜜蜂給人治病,神醫華佗也曾用蜂療治好了曹操的頭疼。2007年,蜂療被我國列入醫療服務項目在全國推廣。去年,森工總醫院成立了蜂療科,也成為了我省唯一一家有蜂療科的三甲醫院,推廣蜂療的重任就落到了中醫科主任倪珊的頭上。
也是從那時開始,長相甜美的倪珊常常腫著半邊臉,因為她把養蜂基地「搬」到了自己的家,她的家人也跟著她一起為推廣蜂療做出了犧牲,同時也因禍得福,肩周炎、滑膜炎等糾纏了家人多年的病魔竟然一一被小蜜蜂打敗了。
醫院要成立蜂療科時,倪珊對於蜂療的了解還來自於上學時學習的基礎知識,於是她開始到全國多個醫院的蜂療科學習,還跑到了養蜂基地和蜂農們請教。
「小蜜蜂很嬌貴,對生存的溫度、溼度、光照都有嚴格的要求。」倪珊說,醫院溫度過高,小蜜蜂生存不了,但每天從林場的養蜂基地取蜜蜂又不現實,於是,倪珊硬著頭皮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在家裡養蜜蜂。讓她意外的事,全家人都支持了她這個大膽的決定。
於是,倪珊把蜜蜂養在了自己家的電梯間,那裡的各種條件恰好符合小蜜蜂挑剔的條件。因為是一梯一戶,所以沒有收到鄰居的投訴。
如今,倪珊始終養著500多隻蜜蜂,隨著蜜蜂的消耗,每半個月再到林場進一次貨。
為了能讓小蜜蜂保持活性,倪珊不斷地改良著它們的家,從一開始簡陋的礦泉水瓶,到粗獷的水桶、籠子,直到現在專業的巢坯,小蜜蜂的住房條件從」板房」升級到了」洋房」,現在居住的巢坯中間還有一排蜂巢,這都是倪珊自己的設計。
雖然」武功蓋世」
曾經也被蟄得鼻青臉腫
蜂療火了!科室門診外總是有很多排隊等候的患者,倪珊的「功力」日漸爐火純青。只見她一手抓著小蜜蜂的翅膀,在蜂針探出蜂尾的瞬間,用鑷子迅速將其拔出,然後用幾秒鐘的時間,捏著僅有2毫米的蜂針在患者身上的多個部位連續針刺,讓每個穴位都能被釋放到均勻的蜂毒。
倪珊說,這一系列動作她連續練了幾個月,「每天吃完晚飯,就開始練習,一練就是幾個小時。」
倪珊長相乖巧,她告訴記者,從小就很怕各種蟲子,對於會蜇人的蜜蜂更是恐懼。也因此,推廣蜂療的第一個坎——徒手抓蜜蜂對她來說就是相當大的挑戰。
「小蜜蜂特別靈活,抓不好,它可能從左邊、右邊,甚至尾巴翻個個來蟄你,一切都是讓人猝不及防。」起初練習的時候,倪珊的手幾乎都是紅腫的。
而每次開蜂箱,取蜜蜂的時候,也都是全家人屏氣凝神的時候,「因為蜜蜂不會一個一個出來,它們經常會成群結隊地往外飛,讓你猝不及防,根本來不及捉。」每次取蜜蜂,都是全家出動,有的拿著蒼蠅拍,有的拿著毛巾,隨時準備對抗蜜蜂大軍。倪珊說,自己被蟄得最嚴重的一次是一隻蜜蜂淘氣地鑽進了她的頭髮,她還沒來得及抓到它,頭皮就感覺到一陣鑽心的痛。很快,倪珊的全身都起了嚴重的蕁麻疹,布滿了紅色的出血點。如今,倪珊取蜜蜂時都是全副武裝,帶著紗網面罩,一身白色的防護服,猶如笑傲江湖的俠女。
對於蜂療,最關鍵的一步就是用蜂針在穴位裡釋放蜂毒,而這小小的蜂針只有2毫米,上面共有11個倒刺,而常常一根蜂針要針刺多個穴位,因此,每一個穴位針刺多深,釋放多少毒素,能否勾住皮膚,如何才能避免縫針劈裂,都對技法有很高的要求。
為了能了解蜂針扎到不同部位的不同感受,倪珊「勇於獻身」,將蜂針依次刺向自己的胳膊、腿、頸椎。自己「體無完膚」,無法練習,於是丈夫、父母和公婆都相繼成了她的「小白鼠」。
她在家人身上做」人體試驗」發現:
蜂療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效果明顯
不過,家人能一直無條件讓倪珊在自己身上練手的原因,除了支持她的工作,還有重要一點是,經過這麼一折騰,丈夫的肩周炎,父親的腰間盤,母親的滑膜炎,竟然都被倪珊和小蜜蜂共同打敗了。
類風溼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好發於手、腕、足等小關節,早期可出現關節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晚期難免出現關節僵硬畸形,是公認的難治性疾病。
經過長時間的」人體實驗」,倪珊發現,蜂療在治療類風溼疾病效果最明顯。平常人被蜜蜂蜇後,常常紅腫痛癢,但對於患有類風溼性關節炎的人來說,小蜜蜂的蜂刺卻是一種天然有效的藥針,其皮膚反應往往要比普通人輕,大多只出現局部的潮紅、充血,類風溼的症狀卻能迅速緩解,這些都已經在絡繹不絕的患者身上得到了印證。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記者:朱虹
編輯:劉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