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朝天區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思想為主線,緊緊圍繞「不忘初心、維護核心、服務中心、凝聚人心」工作定位,積極開展縣區、園區、社區、校區、國企「五大統戰工作」,創新建設雙基雙員雙會、川陝同心示範走廊、同心·民營經濟館、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同心聯盟+」「五大特色亮點」,著力構建鑄魂統戰、品牌統戰、活力統戰、智慧統戰、親清統戰「五大保障體系」,抓實抓細基層統戰工作,推動統戰事業高質量發展。
一、積極推進五大統戰工作,服務中心貢獻率明顯提升
(一)抓實縣區「三大活動」。一是深入開展「書記統戰示範點」建設活動。以有機構管事、有力量幹事、有制度理事、有平臺議事、有經費辦事、有故事說事為標準,堅持樹立標杆、以點帶面,建成朝天閣等4處「硬體可觀摩、軟體可展示、故事可分享、經驗可複製」的「書記統戰示範點」。二是深入開展「百名幹部進百企」活動。聚焦企業復工復產、職工權益維護等重點,組織幹部深入企業一線,排查化解涉企矛盾糾紛20餘起,當好服務企業「有呼必應、無事不擾」的「店小二」。三是深入開展「新階層、新鄉賢助力脫貧攻堅」活動。整合各類社會資源,通過智力幫扶等形式,引導新階層、新鄉賢與500餘戶貧困戶籤訂結對幫扶協議,成功承辦八省(市、區)少數民族鄉村領軍人才培訓班,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貢獻「統戰新力量」。
(二)探索園區「三個一」新路徑。一是建立一個平臺。在七盤關工業園區等3個園區建立企業黨建統戰聯盟,搭建園區政企交流平臺;對民營企業、民營經濟代表人士、少數民族人士等各類企業和人才進行梳理匯總,建立園區統戰工作資料庫,並實現與工商聯、民營經濟發展中心、經開區數據共享。二是完善一套機制。建立縣級領導幹部與民營經濟代表人士聯誼交友制度,開展交友談心、調研座談等活動60餘次;建立一名縣級領導牽頭推進、一個責任單位聯繫、一名幹部跟蹤服務、一個營商環境監督員的安商服務工作機制,全區32位縣級幹部掛聯38個重點企業,幫助企業解決困難問題。三是營造一個環境。深入推進「降成本、優環境」「最多跑一次」改革,出臺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20條措施,鼓勵支持民營經濟發展;開展民營經濟人士綜合評價與民營經濟代表人士評價窗口單位「雙向互評」,並將評價結果納入被測評單位年度績效考評內容。
(三)創新社區「三微」工作。一是建立「微網格」。將全區村(社區)劃分為139個服務網格,由統戰部門領導班子成員、鄉鎮統戰委員、600餘名統戰人士定期對網格內獨居或行動不便老人、身體較好老年人、家庭困難人員、重點統戰人士、一般統戰人士「五類人員」,按照「每周、每月、每季、每半年、每年」頻次開展5級5訪活動。二是認領「微項目」。開展「民主黨派進社區」活動,引導80餘名民主黨派成員主動認領「文明創建」「結對幫困」等服務項目,實行統戰人士服務積分制管理,有力推動社區中心工作。三是舉辦「微講堂」。開展「統戰專家講座進社區」活動,舉辦創業就業、法律援助、醫療健康等領域講座30餘場次,參與人數4500餘人次。
(四)推行校區「三+」模式。一是推行「線下+線上」模式。在之江中學等學校網站設置統戰專欄,採取「線下+線上」雙向教育模式,拓寬教職員工、學生參與話題討論、反饋意見的渠道。二是推行「實踐+創新」模式。在曾家中學等學校建立黨外知識分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座談交流、授課報告、課題研究等實踐交流活動120餘次,實現黨外知識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常態化。三是推行「校內+校外」模式。在朝天職業中學等學校先後舉辦新階層人士麻柳刺繡、民營經濟人士核桃嫁接等技術培訓活動,推動受眾覆蓋面從校內走向校外,不斷向區知聯會、民主黨派基層組織、黨外掛職幹部以及鄉鎮統戰成員延伸。
(五)突出國企「三化」模式。一是「實體化」破解「力量散」。在海螺水泥等國企建立區知聯會分會,制定議事制度,定期組織會員圍繞經濟發展、社會治理等領域建言資政,引導國企黨外知識分子積極投身中心工作。二是「實戰化」破解「執行弱」。組織開展重走一次革命聖地、重溫一批紅色精神、重讀一本好書、重看一部紅色電影「四個一」活動和進社區、進幫扶村、進困難群眾家庭「三進」活動,強化政治引領和社會責任落實。三是「實效化」破解「悶頭遊」。組建「國企黨外知識分子志願服務隊」,在礦區、家屬區等職工聚集地點,積極開展人員排查登記、防疫知識宣傳等志願服務,為疫情防控貢獻統戰力量。
二、創新建設五大特色亮點,統戰品牌影響力持續深化
(一)加強雙基雙員雙會建設。堅持夯實「雙基(基層、基礎)」、激活「雙員(鄉鎮統戰委員、村級統戰委員)」、建強「雙會(鄉賢會、商會)」工作思路,出臺加強新時代基層統戰「雙基雙員雙會」建設工作實施意見,結合「兩項改革」,在全區12個鄉鎮全部配齊專職政法統戰委員,並在全省率先配齊村級統戰委員,鄉鎮全部成立鄉鎮商會、鄉賢會,進一步夯實統一戰線基層基礎。
(二)建設川陝(四川朝天—陝西略陽)同心示範走廊。加快推進大灘鎮新生村核桃種植、略陽縣接官亭鎮黃牛養殖2個協作產業基地建設,並在邊界地區建成兩河村史館、老林村家風家訓館、曾家鎮漢王老街等一批基層統戰精品工程、服務群眾樣板工程,極大提升邊界地區統戰工作水平。
(三)建成同心·民營經濟館。投資60餘萬元,聯合區民營經濟發展中心、朝天鎮建成全市首個同心·民營經濟館,集中展示民營經濟30年30事30人,彰顯廣大企業家創新創業創造精神風貌。
(四)發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堅持以「特色民居保護、特色產業培育、特色文化挖掘」為主線,進一步推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與發展,全省首家回族村史館——大灘鎮新生村村史館建成並對外開放,少數民族傳統民居得到有效保護,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五)打造「同心聯盟+」。堅持「黨建引領、統戰聚力」主題,整合全區統戰資源,先後打造七盤關工業園「同心驛站」、大巴口綜合治理「同心社區」和兩河口、沙河「同心館所」等「同心聯盟+」品牌,推動基層統戰工作進一步活起來、實起來。
三、全面構建五大保障體系,統戰隊伍戰鬥力不斷增強
(一)鑄魂統戰體系。建立每天一小時自主學習、每月一次集中大學習、每半年一次調研交流、每年一次統戰讀書班「四個一」學習制度,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思想,不斷提升統戰幹部政治引領力。
(二)品牌統戰體系。按照「一區域一特色、一黨派一品牌、一團體一亮點」思路打造統戰品牌,定期召開現場推進會,交流分享工作經驗,不斷提升幹部群眾對統戰工作的認可度,持續擴大統一戰線影響力。
(三)活力統戰體系。在全市率先出臺《統戰工作規則》,抓實「雙基雙員雙會」建設,充實基層工作力量,搭建基層統戰工作平臺,不斷提升統戰隊伍戰鬥力。
(四)智慧統戰體系。加快建立黨外幹部、鄉賢能人、宗教場所、民營經濟等同心細胞同心大數據信息化平臺,健全智慧統戰綜合管理體制,通過信息化手段廣泛聯繫服務統戰對象,不斷提升統戰平臺服務力。
(五)親清統戰體系。積極開展多接觸、多關心、多解難,講尊重、講規矩、講實效「三多三講」活動,促進「親」「清」融合互動,實現「親上加清」,不斷提升統戰凝聚力。
(朝天區委統戰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