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尤其在城市,作為寵物的貓狗與人的地位界限模糊,甚至毫無二致。寵物殯葬產業悄然興起,很多人不惜重金為死去的貓狗下葬,不是什麼稀罕事兒。
配圖
在鄉下,有個流傳已久的說法,貓死了不能埋。有些同學大概聽說過這樣一句老話,「死貓掛樹頭,死狗棄水流」,貓兒死了得掛樹上,狗兒死了要水葬。
這種風俗是怎麼來的呢?首先,我們以孩童的天真看一個故事。據民間傳說,從前,貓和老虎都有各自的看家本領,決定交換學習。但老虎知道貓兒素來狡黠,唯恐上當,提出找個擔保人。於是貓兒找了了狗兒擔保。
配圖
結果老虎還是被騙了,先把自己的本事教會了貓,貓卻出溜一下躥到了樹上,並不打算傳授自己的絕學。老虎大發雷霆,張牙舞爪,卻爬不上樹,被貓兒嘲笑。這一來,做擔保的狗被坑了,老虎遷怒於狗,惡狠狠地撲了過去。狗子趕緊逃命,藏在一片芉草裡逃過一劫。
於是,狗兒感激芉草的救命之恩,願意死後化為水肥灌溉芉草,同時與貓兒結下了仇怨。貓遇見兩個仇敵就躲到樹上不敢下來。由此,民間產生了「死貓掛樹頭,死狗棄水流」這樣的陋習。
配圖
這個童話般的傳說不知何年何月出現的,大家權當消遣,僅供噴飯也罷。這裡不說狗兒,只討論貓,貓死了不能埋的說法從何而來,在歷史上還是有跡可尋的。
清朝鹹豐年間出現的《貓苑》,曾被認為是中國第一部專門講貓咪的著作,其實嘉慶年間還有一部同類著作《貓乘》,時間要早一些。關於貓兒,這兩本書都提到了一部失傳的古籍《玉屑》。
如《貓乘》講到,「玉屑云:貓出天竺國,因鼠齧佛書,故畜之彼處。貓死不埋,掛於樹上。唐僧取經,得貓歸養之,乃入中國。此說謬也!」
配圖
據《玉屑》所述,貓最初產自古天竺國,因老鼠啃咬寺廟裡的佛經,僧人就養了貓對付老鼠。後來唐玄奘到天竺取經,把貓帶到了中國。「貓死不埋,掛於樹上」也出自《玉屑》的記載。
緊接著,《貓乘》的作者說了,貓在唐朝傳入中國是個謬誤,因為中國古老的《詩經》就提到了貓,「孔樂韓土,有貓有虎」。成書於漢代的《禮記》也講到,「迎貓,為其食田鼠也,迎虎,為其食田豕也。」 田豕就是野豬,這說明上古時期我們的先祖就用貓捕食田鼠,還用老虎防止野豬禍害莊稼。
這又表明,貓和老虎在古代曾是「同事」,這大概就是民間傳說中貓虎故事的開端。但上古的貓是野生的,並不是家貓。
配圖
家貓在中國出現比較晚,學界認為,家貓大約在東漢年間從印度地區傳入了中國。這種結論又佐證了《玉屑》的說法,家貓應該真的是從天竺傳入中國的,《玉屑》只是搞錯了時間。按《玉屑》所說,「貓死不埋,掛於樹上」也是源自古天竺國的習俗。
那麼,貓死了埋在地下又會發生什麼事呢?這就要說到古人發現的一個現象「死貓引竹」。
宋代學者陸佃著有《埤雅》,這本書也提到,「貓死不埋於土,掛於樹上」,還有這樣一段話,「物有相感者,出於自然,非人智慮所及。如『死貓引竹』之類,乃因舊俗而知爾。」
《埤雅》是一部訓詁類學術著作,所以古代學者提起俗語「死貓引竹」,往往會引用《埤雅》。其實,早於陸佃的大文豪歐陽修也在其著作《歸田錄》中談到過這個說法,「薄荷醉貓、死貓引竹之類,皆世俗常知。」也就是說,「死貓引竹」在北宋是一個世人皆知的常識。
這個俗語的意思是,如果貓死了埋到土中,附近有竹子的話,會朝著死貓的方向蔓延生長。
配圖
宋朝僧人贊寧所著的《筍譜》中說,「偷筍者,埋貓於牆下,明年筍迸過矣。」意思是,有的人家院子裡種了竹子,而一些偷竹筍的人並不會翻越院牆去偷,而是在牆外埋下死貓,等到來年,竹筍就會長到牆外埋貓的地方。不得不說,這些偷筍者很文明。
明朝的農學著作《種樹書》也提到,「欲引竹過牆,以死貓埋牆外,則竹盡向貓行」,只要把死貓埋到牆外,牆裡的竹子都會朝那個方向生長。
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呢?古人說這是「物有相感」,屬於自然現象。也有古代學者解釋說,貓和竹子都是陰物,所以死貓能引來竹子。
至於這種現象是否真如古書記載的那麼準確,只有試過的人才知道。
參考文獻:《貓乘》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