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至兩千年初那幾年,收藏市場上躍出一匹黑馬,名為袁大頭銀幣。接下來,小編將和大家簡單介紹袁大頭銀幣歷史背景及介紹其中一枚袁大頭銀幣。
袁大頭是民國時期主要流通貨幣之一,「袁大頭」是對袁世凱像系列硬幣的口語俗稱,嚴謹點說叫「袁世凱像背嘉禾銀幣」。 清朝滅亡之後,1912年4月袁世凱出任大總統。北洋政府鑑於當時鑄幣、紙幣十分複雜,流通的中外貨幣在百種以上,規格不一,流通混亂,折算繁瑣,民眾積怨,同時也想藉助貨幣改制以解決軍費問題,便決定鑄發國幣。袁世凱為了提高自己的統治地位,把他的頭像鑄於幣面,「袁大頭」由此而來。
當時,北洋政府為了整頓幣制,劃一銀幣,於民國三年,也就是1914年的二月,頒布了《國幣條例》十三條,決定實行銀本位制度。《國幣條例》規定:"以庫平純銀六錢四分八釐為價格之單位,定名為圓","一圓銀幣,總重七錢二分,銀八九,銅一一","一圓銀幣用數無限制",即以一圓銀幣為無限法償的本位貸幣。根據這一規定,於1914年12月及1915年2月, 先後由造幣總廠及江南造幣廠開鑄一圓銀幣,幣面鐫刻袁世凱頭像,俗稱"袁頭幣"或"袁大頭"。下圖便是小編要介紹的其中兩枚袁大頭銀幣。
此兩枚銀幣乃是中華民國三年造的袁大頭,一枚乃是蘇維埃版,另一枚則是標準版。非常之珍稀,錢幣的正面中間為袁世凱戎裝左側面像,上方為「中華民國三年」,背面圖案是兩株交叉的稻穗,中央為「壹圓」字樣。民國三年的袁大頭有兩個特點,第一是「年」字後沒有「造」字,其他年版都在「年」字後面有一「造」字;第二點便是「民」字中有一「點」,而其他年版民字無「點」;而蘇維埃版是所有袁大頭中,價值最高的。
蘇維埃版的袁大頭來源於民國20年。當時國民黨反動派對蘇區進行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紅色政權對敵鬥爭環境十分惡劣,為了適應對敵鬥爭形勢的需要,紅軍便在從打土豪繳獲來的民國三年袁大頭舊銀元打上了「蘇維埃」的戳記,以示區別,用來發展革命根據地經濟,保障紅軍供給和紅色政權建設。這種「蘇維埃袁大頭」在發展革命根據地和紅色政權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見證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那段崢嶸歲月,是值得珍視的革命文物。並且國民黨曾將不少蓋有「蘇維埃」的銀元回爐重鑄,因此蓋有「蘇維埃」戳的袁大頭並不多見,具有非同一般的收藏價值。
據小編了解,2013北京秋季拍賣會(7.17—18),雜項專場拍賣會,一枚民國三年蘇維埃籤字版袁大頭銀幣,起拍價138萬,經過數輪競價,最終以768萬,圓滿落槌,掀起了藏家收藏錢幣的熱潮。
如果說三年袁大頭中,哪個受大眾喜愛,小編個人認為是籤名版的,籤名版,基本上都是在博物館安安靜靜的待著。難得出現在拍賣場,最終成交價基本上都是上千萬。縱觀近幾年錢幣拍賣市場,有這幾個現象值得人們關注:一是傳承有序質量上有保證的古錢珍品格外受寵,藏家見了趨之若鶩,即便價格高些也有人追捧。二是名家舊藏拓片異軍突起。前些年拍賣人們重視的都是錢幣實物,對資料性的東西不太在意,但近來錢幣文化的載體(如拓片、書籍等資料)也逐漸受到關注。三是品相愈加受重視。過去集幣主要集品種,對品相沒那麼挑剔,但近年對品相要求的很高,所以在價格方面有很大的差距。
以上便是小編對袁大頭錢幣的有限了解,如有建議的小夥伴,可在評論區留言,小編看到即會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