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是一年中第一個節氣,一般在公曆2月3日或4日。立有開始之意,立春也預示著一年農事活動的開始,臺灣地區將立春定為農民節。立春也有飲食習俗,我們一起來了解下。
立春吃春餅
吃春餅立春這天,民間還有吃春餅的習俗。如晉代潘嶽所撰的《關中記》記載:「(唐人)於立 春日做春餅,以春蒿、黃韭、蓼芽包之。」清人陳維崧在其《陳檢討集》一書中亦說:「立春日啖春餅,謂之『咬春』。」舊時,立春日吃春餅這一習俗不僅普遍流 行於民間,在皇宮中春餅也經常作為節慶食品頒賜給近臣。如陳元靚《歲時廣記》亦載:「立春前一日,大內出春餅,並酒以賜近臣。盤中生菜染蘿蔔為之裝飾,置 奩中。」
最初的春餅是用麵粉烙制或蒸製而成的一種薄餅,食用時,常常和用豆芽、菠菜、韭黃、粉線等炒成的合菜一起吃,或以春餅包菜食用。 清代詩人蔣耀宗和範來宗的《詠春餅》聯句中有一段精彩生動的描寫:"……勻平霜雪白,熨貼火爐紅。薄本裁圓月,柔還卷細筒。紛藏絲縷縷,才嚼味融融……" 清代詩人袁枚的《隨園食單》中也有春餅的記述:「薄若蟬翼,大若茶盤,柔膩絕倫。」傳說吃了春餅和其中所包的各種蔬菜,將使農苗興旺、六畜茁壯。有的地區 認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春餅,會使人們更加勤(芹)勞,生命更加長久(韭)。
立春吃春盤
「嘗春」類似咬春,吃的是春餅和春盤。春盤又稱「五辛盤」,是細切五種辛辣的生菜盤裝而成。寧津一帶用蔥、蒜、椒、姜、芥切而調食之,稱為五辛盤,它既可以下酒佐餐,又可以作為禮物相互饋送。也有饋送青韭、黃柑的。
立春吃生蘿蔔
立春這天, 全國各地都有「咬春」、「嘗春」的習俗。無論咬春還是嘗春,都用帶辣味的蔬菜。「咬春」就是立春時吃生蘿蔔,以脆嫩多汁的青蘿蔔為上,最好是綠皮紅心的「心裡美」。
俗傳立春日咬一口生蘿蔔就可以消除春困。臨沂地區有些地方,這天人人手拿一個生蘿蔔,待立春時刻一到,不約而同地咬下去,據說誰在立春那一瞬間咬住了蘿蔔,誰就能青春永駐,長生不老。立春習俗大全
立春吃春卷
除了春餅之外,春卷也是立春日人們經常食用的一種節慶美食。這種食品是以薄麵皮包餡、用油炸制而成。其具體製作方法為:麵粉和成漿狀,放些許在平鍋底,用文火燒,時時旋轉平鍋,製成薄如蟬翼的春卷皮,然後包餡,捲成約二寸長的長筒狀,兩頭以麵糊粘住,以浮油煎至外焦裡嫩、色香味俱佳。春卷皮一般用麥麵,也有用雞蛋皮、豆腐皮者。至於餡料則分南北兩派,北方多用韭菜、豆芽、肉絲等,而江南則多用白菜、肉絲、蝦絲、海米、芹菜、豆沙、水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