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黛麗.赫本曾說:「我喜歡獨處,喜歡和我的狗一起散步,一起欣賞樹木、花朵、天空……如果給我機會讓我從周六晚上獨自一人呆到周一早晨我將會很開心。」
我想,很多內向性格的人對此都會有共鳴,喜歡獨處勝過熱鬧是內向型性格人的一個常態。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個社會將內向與懶、笨、慢、悶畫上了等號,內向型性格似乎成了一種性格缺陷。身為一個內向型性格的人,從小到大都或多或少都會受到身邊人或善意或惡意的提醒:
「這孩子不愛說話。」
「你應該開朗一點。」
「你太沒有幽默細胞了。」
「你太害羞了。」
「你怎麼不說話呢?」
諸如此類,數不勝數。長期在這種環境中長大,讓很多內向型性格的人又平添一份自卑,在成長中不斷試圖去與內向和自卑抗爭,不斷在自我與環境中掙扎,有的人成功了,成了一個別人眼中的外向者,而多數人失敗了,既疲憊不堪又無能為力。但是,內向型性格就一定要改變嗎?內向型性格真的是一種缺陷嗎?
在美國作家蘇珊.凱恩的《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一書中你或許可以找到答案。蘇珊.凱恩在書中寫道:「在強調競爭、競爭與張揚的現代社會,外向者往往被賦予更有能力的假象,就這點而言,中國也與美國越來越像。」
的確,在今天的中國社會,越來越崇尚活潑開朗、呼朋引伴的外向性格,在這種情況下,內向性格成了「異類」,成了"被驅逐的對象「,並由此滋生了許多號稱改變性格的培訓機構,把內向定義為需要改正的缺陷,這顯然是荒謬的。
調查數據顯示,在美國內向者與外向者佔比為3:7,但在文化中一直崇尚謙遜有禮克己復禮的中國這個比例可能更高。其實,內向與外向更多的源於先天的腦部構造,據研究,內向者的大腦在內部活動和思維上具有更高的水平,受較長而緩慢的乙醯膽鹼神經傳導通路支配,乙醯膽鹼也會觸發副交感神經,從而控制某些身體行為,並影響著內向者的行為方式。
蘇珊.凱恩認為,內向與外向只是兩種不同的行為模式,·內向者更多表現為"向內攻擊」而外向者更多表現為「向外攻擊」,內向者有善思辨、理智、好學、謙和、敏感、內省、慎思等優點,要學會對這些有點加以利用,揚長避短,更容易取得成就。此外,本書中還寫道:「有的人並非一受外界刺激就匆忙反應,而是先有定力的細查一番,這種性格之所以受人稱頌,是長期受教育學術和藝術浸淫的結果。要知道質能方程或者《失樂園》絕不是在一群動物社交中誕生的。」內向者往往是優秀的思想者,他們在人類文明中創造了很多優秀的文化內容。
此外,本書還從教育和社會認知角度說明了內向者應該怎樣被對待,以及身為內向者要怎樣調整自己達到最佳狀態。 如果你是一個內向的人,《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非常值得一看,相信會給你帶來很多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