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許多民間故事,都是講那負心男子,什麼王魁負桂英,什麼陳世美和秦香蓮,還有諸如張協狀元等等。在詩詞世界,經常被拿來引用的典故,比如「秋胡戲妻」,還有「望夫石」。宋代著名詞人賀鑄晚年居住蘇州,聽聞有一個丈夫,竟然不顧三歲的女兒和幾欲化為「望夫石」的妻子,在外揮金如土!賀鑄義憤填膺,寫下了一首詞,怒懟這個負心漢!
陌上郎·西津海鶻舟
宋代:賀鑄
西津海鶻舟,徑度滄江雨。雙艫本無情,鴉軋如人語。
揮金陌上郎,化石山頭婦。何物系君心,三歲扶床女。
這首詞可謂是動之以情,全詞並沒有嚴詞斥責男子的不義,而是通過追憶過往、陳述當下,希望男子能夠浪子回頭。最後,賀鑄甚至搬出了那個三歲的小女兒,可謂用心良苦。全詩寫得十分動情,也十分韻致深沉,是一篇難得的好詞!
全詞大意:當年風雨如晦,你在西津渡口,登上海鶻舟,逕自度那風雨滄江,頭也不回!可是對我而言,那大船的咿呀的櫓聲,都聲聲讓我心碎。我是多麼不捨得你離去啊!如今,你成了那個揮金如土的「陌上秋胡」;我成了那個望夫不歸的石頭山!丈夫啊丈夫,難道你就不想念你那才滿三歲,已經會扶著床走路的女兒嗎?
詞的上半部,寫當年的離別。可以想見,那個離別十分,風雨交加。然而有情的妻子和無情的丈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丈夫「徑度滄江雨」,似乎是頭也不回,絲毫沒有什麼不舍和眷戀。而妻子呢,即便是聽到那船在江上漸行漸遠的聲音,也無限感懷,無限傷悲。不過此情此景,或許是因為丈夫有遠大的志向,不能作婦人態,因此顯得決絕。確實,男人有時候需要決絕,需要隱忍,不能輕易垂淚痕。然而詞的下片一開頭,就打破了這種猜想。「揮金陌上郎」,這裡的典故「陌上郎」是一個回家途中,調戲良家婦女的公子哥。而詞人筆下的無情義的丈夫還是一個「揮金如土」的「陌上郎」。可以想見,妻子在家中,照顧老小,生活何其艱難;而丈夫卻揮金如土!不過詞人沒有落此俗套,而是宕開一筆,以「化石山頭婦」與「揮金陌上郎」對比,勝過千言萬語,勝過口誅筆伐!
然而,詞人仍舊覺得僅僅靠妻子的守望是換不回丈夫的心的,於是又寫了兩句。「何物系君心,三歲扶床女。」都說女兒是爸爸的最大的牽掛,那個三歲的扶床的小女兒一定是爸爸的心頭肉。可是這個女孩兒,估計還沒有見過自己的爸爸呢。那麼那個在外面不歸的爸爸,會否心系自己的女兒呢?詞人並沒有用疑問句,而是用了肯定的設問句,「何物系君心」?詞人肯定的回答:「三歲扶床女」!我想任何一個父親,如果看到此句,都應該動了歸念吧。只是不知道賀鑄筆下的那個爸爸,那個丈夫,是否已經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