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1988年擔任杭州大學校長時期的沈善洪 下圖:大學時代的沈善洪(後排右一)
如果他還活著,此時,他應該會坐在他的那張藤製搖椅上,手裡拿著一本書,嘴裡叼著一根煙,全神貫注地看著,偶爾還會推一下鼻梁上的那副早已蓋過了他半張臉的老花眼鏡。恰巧,如果有學生或友人在這時去探訪他,他也不會客氣地從那張藤椅上挪下來迎接客人,但他會放下正在看的書,和你探討,或是正在讀的,或是另一本好書。他的夫人樂月華說,他就是一個「書呆子」。他的助理陳輝說,「我沒見過他不抽菸的時候。」
他叫沈善洪,今年83歲。2013年5月23日晚7時30分,他走完了一生。5月26日上午,親人和弟子一起向他告別,他走了。在浙江大學的辦學歷程中,他留下了自己的「痕跡」,10年的杭州大學校長一職,無論別人嘴裡或褒或貶,他就是他,一個做「學問的人」,一個「有學問的人」。
相遇他,是在我們的課堂上
1959年9月某天的上午,按照課程表,第一節課,應該是《馬列主義哲學》。上課鈴聲還未響,班長呂志宇已經看見,一個身高約170釐米的青年男子,空手上了講臺,瘦瘦的身材,穿著青灰色的中山裝,「看上去像裝在套子裡一樣空蕩蕩」。
怎麼連書都不帶?這是呂志宇和班上其他同學那一刻腦子裡共同的疑問。看著自己桌子前那本厚厚的哲學書,「用現在的話說,我們當時認為這個老師是來『打醬油』的。」呂志宇說。一番自我介紹以後,他們才知道,他是沈善洪,是這個班的班主任兼基礎課的任課老師。
1959年,呂志宇為了響應浙江省委培養一批大專院校和地市委黨校的馬列主義理論教師的號召,從紹興市嵊縣宣傳部門被抽調到杭州大學進行培訓,當時和他一起被抽調的人員分布全省各地,共100人。培訓分兩個專業,即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專業。呂志宇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
兩個小時的課程,用了3根粉筆,沒有一絲停頓。學問,就象是從他的指尖自然地流淌出來。從哲學的起源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髓,沈老師把大家對哲學這門課的興趣都提了起來。「他上的課,我們佩服得不行,」呂志宇說,後來自己留校任教,教的也是哲學,但想學習沈老師脫開書本的教學方法,卻發現自己沒有「金剛鑽」,根本攬不來這個「瓷器活」。「像我們這些半路出家的人,以前書就讀得少,講到某個知識點時沒法展開聯想,更不用說旁徵博引了,所以,我每次上課還是老老實實地備課,寫教案,然後拿著教師專用參考書上臺講課。」呂志宇說,因為後來跟沈老師同一個教研組,他才有機會提高自己。
「沈老師不懂得人情世故,」呂志宇說,比如,在路上碰到,他不會主動寒暄;又比如有人求他辦事,想開個後門,那他可能連門都不會給你開。「但沈老師是個有一說一,挺熱心的人,」呂志宇說,「沈老師常常送書給我看,一本好書都不落下。」
「他看人,就看這個人是不是有才,如果有才,不管你對他好不好,他都會對你好,並且在學術上,能幫則幫。」樂月華說,有一次,老沈的一個學生在他辦公室裡跟他拍桌子爭吵,他也沒有生氣,回家後,還樂呵呵地把他叫來參加每半個月舉行的家庭讀書會。
相遇他,是在我的學術路上
「沈老師臨終前,大概一年多的時間都是處於昏迷狀態的,每次我去看他,都會在他的耳邊叫他,每次他都會動一下手指,我知道他是知道我來了。」1986年,本科畢業的何俊作為助教留在了沈善洪的身邊。「現在,他不在了,感覺自己像缺了主心骨。」
何俊現在是杭州師範大學的副校長。走進他的辦公室,你會有似曾相似的感覺,因為到處都是書,地上、牆上、桌子上,而在沈善洪的家裡,除了書,也別無其它。「從我在他門下起,沈老師就要求我們多讀書,30多年了,早已成為習慣。」
「剛剛跟著沈老師做事那會兒,我覺得他只是把我當成他工作上的『助手』。」何俊說,比如,他有個長久堅持的學術研究習慣,大約每半個月,他都會約上三五個同仁和學生,到他家裡討論學術,談近段時間在他們領域上的學術成果以及方向,名曰「家庭讀書會」,沈老師交給我的任務就是收集整理半月來學術刊物上發表的成果,並在討論會上向大家作個說明。「日積月累,我發現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所謂『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漸漸地,他開始交給何俊一些「任務」。他讓何俊認真研讀侯外廬先生的《中國思想通史》。「說實話,研讀侯先生的這部書是相當沉悶的。」何俊說,沈老師除了強調要理解侯先生的經濟社會史與思想史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外,特別指出要我注意這部書所引用的材料。「一開始,我還有牴觸的情緒,自認為人家都是大師級的人物了,還怕他引用的材料有誤?後來硬著頭皮順著書中引用的材料去回找原著看,發現研究者在引用材料時常常會有意無意地誤讀,或者常常只是隻言片語地摘引,或者只是為了說明自己的觀點而引徵材料等。」何俊說,這之後,他對沈老師是心服口服。
何俊研究生畢業後,有個機會,被推薦做校辦副主任。還沒等何俊知道這事,沈善洪就直接回絕了提議者。他跟何俊說,學校出個副主任不難,但是要出個中國哲學史的優秀學者,很難。
我們相聚在《知行合一》
2011年,一批對沈善洪心懷感佩之情的老人、部下和同行一起給沈老師過80歲的生日。他們自發用文字表達對沈老師的敬意和祝福,並裝訂成集,取名《知行合一》,作為賀禮。「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文字,表達對即將到來的新時期,應該有什麼樣的大學精神和大學文化的認識。」浙大副校長羅衛東為本書作序。
這本書共450頁,篇篇都來自記憶深處,一件件真實的事,說的都是沈先生的為人和他對科學執著追求的信念。「書名《知行合一》,其實就是沈老師個人的真實寫照。」陳輝說。
和沈善洪有「老交情」的金鏘在書中寫道:沈校長十分關心青年教授的成長,為了給學校的青年教師創造條件,採取規模對等的辦法,與國外高校進行交流互訪。他還破格提拔了很多人。如費君清、葉高翔、林正範、肖瑞峰、沈松勤、殷企平、羅衛東、史晉川等,現在都成為了教授、博導,並當上省內大學的校長或院長。
現任浙江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的史晉川就是被沈善洪破格提拔的其中一人。1984年研究生畢業後,「1989年,我的第一部學術著作《社會主義經濟通貨膨脹導論》出版後,國內學術界反響較好,」史晉川說,沈校長看後很高興,他說,你不是能在《經濟研究》發論文嗎?你再發,我就給你升。1991年史晉川晉升為了教授。
在這本書的開頭,有一段沈善洪的自述,他說:十年杭州大學,面對的各種矛盾、壓力很多,容易得罪人。我光明磊落,無愧於心,絕不以個人的利益得失而做有損學校的事情。
(潘怡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