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全珍日記選》 /1990年/
元月4日晴轉雨
今天很緊張,早上飯後要縫補衣服、縫被子。下午1點到公安局看錄像。
看了錄像我又難過又生氣。我們黨五十年代是廉潔奉公的,六十年代由於極「左」路線影響人民生活貧困,經濟不發達,現在經濟發展快了,可是人們的思想蛻變了,尤其是少數人以權謀私,烏七八糟的事愈演愈烈。江澤民總書記提出整頓治理,確實該扎紮實實地治理整頓了,不然我們將亡黨亡國了。
元月15日
今天是15號老幹部學習,我9點多就去活動室了。我們中國能建設好社會主義國家這是十分重要的。我們不會垮,我們黨不會垮,無產階級革命和建設都有希望。我們共產黨人應當發奮圖強盡力而為。借了3本書《毛澤東》、《中國歷代才女傳》和《中國短篇小說選》。看完《毛澤東》和楊老師交換著看《鄧小平傳》。
2月7日陰
金祥約我去新疆玩,我今生今世不可能再去新疆了,光來去路費就得上千元,只好多謝了。
2月13日雨
天要轉晴變暖了,我猛然想起了褲子的危急。天一熱,這個大棉褲就穿不住了。我又懷念穿了9年無一處破損的黑尼龍褲了,它本當陪伴我度此一生的,但這次回山東我卻丟失了它,這是我遠行的最大損失。
2月19日陰
今天上午開會,傳達地區和縣委開會精神,要花大氣力抓農業。當然,農業是基礎,沒吃的,工、商都白搭。幹部要深入基層搞調查研究。從中央做起,改變黨風大有希望。
甘祖昌確實是過得硬的好典型,但要寫出有血有肉有語言有活動、活生生的甘祖昌,又何其難也。要努力,邊學習邊筆耕,除此別無他法。
2月22日雨
上午,我看了第一篇《我的老伴甘祖昌》,比較喜歡。因為它真實,自我感覺良好,不知別人有什麼看法,應該走自己的路。光顧著看,把豆子給煮糊了。
我還應該抽時間到萍鄉和東鄉,因為謙虛好學、靠科學種田也是祖昌的特點。
2月23日雨
收到了黨代會的特邀書,心裡感到不安,這是組織上的重視,也是鞭策。應當把有限的生命投向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
3月5日晴
人生在世幾十年,生命是短促的,應當幹點對人民有益的事。雷鋒年輕、發光的生命,雖然犧牲了20多年,可能比他活著的時間還長,卻永遠閃光。祖昌也是如此,他幾十年如一日,始終不渝地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生,黨和人民不會忘記他。他永遠是我學習的榜樣,永遠激勵我前進。
3月6日晴
現在有些年輕人既沒有舊道德,也沒有新道德。在人生的道路上碰到了風風雨雨就要翻船……應當寫信講講人生在世應有的品德,應該有奉獻精神。
3月24日陣雨
3月28日的紀念儀式上,要把每個人的長處講夠。這兩天要多問問,積累資料,鼓勵大家按照祖昌的「老老實實、勤勤懇懇」8個字去做。精神遺產比幾間房子要珍貴得多,繼承下來,將是一個高尚的人,對人民有益的人。
3月26日小雨
金林(作者的女婿、甘公榮的愛人——編者)不願上夜班。目前的形勢,調動是十分艱難的。我勸他想開點,他說這輩子調不出去了。放映工作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全國多少萬人從事這項工作,況且有的工種比放映更苦、更累、更危險呢!件件事需要人來做,做個永不生鏽的螺絲釘吧!
3月27日雨轉晴
「老老實實、勤勤懇懇」,祖昌一生就是遵循這8個字做的。這8個字是精神財富、無價寶。孩子們應當繼承他的這種革命精神。
明天要開好家庭紀念會,講話內容:
一、為什麼要悼念祖昌?他離開我們4年了。4年前,縣裡舉行過隆重的追悼會,上了中央、省電視臺報導。因為他是全中國、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將軍當農民」的人,他的事跡曾轟動世界。我們紀念他,主要是繼承他的精神遺產:「老老實實、勤勤懇懇」。
二、4年來,用這8個字來衡量做得如何?甘軍做得較好,誠實,當上三好學生。紅梅做家務有明顯進步,豔豔幫家裡扯豬草,公榮連續4年被評為縣、地、省三八紅旗手。金林按時上班,做事認真、質量好。
4月2日雨
五號文件是關於群眾路線的事,這是我們所熟悉的。我們黨之所以能由小到大,發展到領導核心力量,就是由於群眾路線,與群眾保持著魚水情。黨的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
4月4日雨轉晴
現在要辦的是學習、思考,或者籌劃外出採訪的事。萍鄉的良種站應該去,祖昌對科學種田十分重視。過去寫得抽象、不具體,要找找有關資料。
4月5日晴
楊老師主動提出幫我改褲子。她為人誠懇、熱情,樂於助人,我很感謝她。李會又送來了8個雞蛋,我老吃人家的很過意不去。鄰居都很好,我幫助人家很少,人家幫助我卻很多,以後要改變這種狀況。
4月7日雨
我在山西地圖上查了一個多鐘頭也沒找到崞縣。我相信祖昌驚人的記憶力。地圖上確實沒有,查字典,謝天謝地查到了,是1956年改為原平縣。功夫不負有心人,到底查到了。萍鄉的兩個勞模也找到了,我想抽空到他們那去訪問一下,了解具體情況。
4月8日晴
我們的火箭把亞洲一號通訊衛星送上了天。這是幫美國發射的,發射十分精確,無絲毫差錯,發射人員為自己的成功喜悅。江澤民總書記、李鵬總理和鄧小平老人都來了電話祝賀,全國人民無不歡欣鼓舞,叫那些認為中國人一切都落後的謬論見鬼去吧!
4月10日雨轉晴
前天夜裡聽了南京地質學院3次赴南極考察的老金同志的先進事跡,她是女性的驕傲,也是我中華民族的驕傲……她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在新疆工作過20年。因此,她既有豐富的地質理論知識,又有克服風雪嚴寒的實踐經驗。她43歲,正是幹事業的大好時光。他們順利地到達南極,在一號站安下帳篷,帳篷四周還要用冰塊砌一道一人高的牆,以防暴風雪把帳篷刮跑了。其餘的人去登山,她堅持留下來做科學考察。她每天登高几十米、上百米,搜集標本。她找到了鐵礦,插上了中國找到的鐵礦標誌。她跌進了冰窟,幸虧背包大,擋住了,沒掉進去。她又以驚人的毅力爬了上來。經過4天的奮戰,她取得了不少寶貴的資料,不僅在學術上取得優異的成就,她還要寫一本徵服南極的書。
她最近入了黨,是位特殊材料鑄成的黨員。我十分欽佩她,決心向她學習。依靠自己的力量千錘百鍊,要寫出一本符合甘祖昌精神風貌的書,努力、努力、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