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了解自己的歷史,是為了將來承先啟後,繼往開來,所以必須要熟讀《春秋》與《戰國策》;我們現在就是春秋與戰國的一個縮影,一個擴大。由過去歷史看來,環境在擴大,空間的面積在擴大,地球上都是人,不管白種人黃種人,人的心理、頭腦,古今中外一樣。歷史的紛爭,利害的衝突,也是一樣,人始終沒有進步過,還是那個樣子。所以我們要了解今後歷史的趨勢、世局,只有熟讀《春秋》、《戰國策》。當然不要停留在那個時候,如果動輒希望再出來一個孔子,再出來一個齊桓公,那一定要送你到精神病院去了。如果能把一切原則懂了,再看現在的世界,看未來的世界發展,大概可以說瞭然於胸,就很清楚了。
孟子說「天下無道,小役大,弱役強」,到了「天下無道」,時代衰落的後世,道的原則標準沒有了,「小役大」,只有小與大的問題了。只有強有力的,才是有道理的。換句話說,到一個紛亂的時代,道德不值錢了,小就役於大,誰強大誰就有公理,那個公理是基於強大而來,所以是「弱役強」。後世達爾文發現了一個社會發展的定律,就是弱肉強食。事實上這種公理,孟子早說過了,在紛亂的時代,一定是弱役強的,強權勝公理。
「如恥之」,如果被強國欺侮,認為是可恥的話,只有自強起來。要想自強,就是效法周文王的歷史精神,以百裡而行惠取得天下。這是個自強的原則,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是孟子不傳之密啊,他不多傳了,只講到這裡為止。不過呢,他透露了一個消息。他認為,國際間的大國,如果走文王的路線,內政修明,加重文化的建設、心理社會的建設,效法文王的精神,不過五年就可以自強了;換句話說,可以影響整個國際。但是有一點特別要注意,天下有許多事情,雖然力量很弱,但是加上時間就會變強。現在我們把握一個原則,無論什麼事情,你加上時間就有辦法。
「不仁者,可與言哉」,這個時代,很多人的思想裡已經沒有仁義了,沒有辦法跟他們對話,他們不會接受的。我們現在講就是說不會接受,他不是說不會接受,他說「可與言」,哪裡可以跟他們對話呢?就是這麼一個意思。
下面他申述理由,「安其危而利其菑」,這些人唯恐天下不亂。這個很重要,這就是謀略。亂世中的一般人,所謂政客,不是政治家,都是走這個路線。我們看到當年美國的基辛格,乃至今天白宮總統以下的幕僚、智囊團,對世界的做法,都是以這句話為原則。當然他們沒有讀過《孟子》,但是(處於)亂世的人,對付天下之亂、(以及)製造天下亂的人,走的都是這條路線。蘇秦張儀都是唯恐天下不亂,天下一亂,他們才有辦法。
至於天下亂了,人們痛苦,那是你們的事,同他沒有關係;把你們搞亂了,他才好表現自己的才能,就是「安其危」,在最危難的時候,他自己非常平安。當然也可以講,他不懂事,在這樣危難的局面下,他自己還認為平安得很。「安其危而利其菑」,唯恐天下不亂;別的地方發生災難,正是他的好運,正可以利用這個災難,施展他的所長。這種思想這種做法,「樂其所以亡者」,看到別人危亡時,很高興,因為可以有機會自我表現。
「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孟子說這些沒有仁義思想的人,沒有遠大的胸襟,沒有愛天下人的觀念,如果可以跟他們談國家天下的大事,那世界上、歷史上就找不出亡國的事情了,也沒有敗家的事情了。
摘編自《孟子與離婁》
******
讚賞
感恩您讚賞(請識別下圖二維碼)。不論多少,是心意也是鼓勵!
******
南懷瑾先生百年誕辰文集(限量版),請識別下方二維碼進入。
******
文章轉載可開白。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相關文章均由「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整理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