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領導發動南昌起義,標誌著人民軍隊的誕生,中國共產黨開始獨立領導武裝鬥爭。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召開「八七」會議,確定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
1927年9月9日,毛澤東等領導發動湘贛邊界秋收起義。
1927年9月29日,毛澤東率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進行著名的三灣改編,標誌著人民軍隊建設的開端。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開始在井岡山地區創建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1927年11月14日,中共黃麻區特委領導黃安、麻城兩縣農民和農軍舉行起義。
1927年12月11日,張太雷、葉挺、惲代英、葉劍英等領導廣州起義。
1928年1月12日,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軍餘部,在中共湘南特委和農軍的配合下,發動湘南起義。
1928年3月初,賀龍、周逸群等領導發動桑植起義。
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南昌起義軍餘部和湘南農軍與毛澤東率領的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會師。
1928年7月22日,彭德懷、滕代遠領導發動平江起義。
1928年10月,中共中央軍事部成立。
1929年12月11日,鄧小平、張雲逸領導發動百色起義。
1929年12月底,中國共產黨紅軍第4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在古田召開,確立紅軍建軍原則。
1930年3月,中共中央軍事部改稱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
1930年5月中旬,全國紅軍代表會議在上海秘密召開,研究確定紅軍建設發展的一些重要問題。
1930年8月23日,紅軍第一方面軍在湖南瀏陽縣東北的永和市組成。
1930年10月,中共中央頒布《中國工農紅軍編制草案》等法規、條例。
1931年1月15日,中共蘇區中央局在寧都成立。
1931年11月7日,紅軍第四方面軍在湖北黃安縣七裡坪組成。
1931年11月25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成立。
1932年12月,紅軍第四方面軍進軍川北,開始創建川陝邊根據地。
1933年5月8日,中國工農紅軍總部成立。
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決定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從此,8月1日成為人民軍隊建軍紀念日。
1934年2月7日,紅軍第一次全國政治工作會議在瑞金召開。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撤離中央根據地,開始進行長徵。
1934年10月22日,中央軍區成立,項英、陳毅等留守中央根據地堅持遊擊戰爭。
1934年11月16日,紅軍第25軍撤離鄂豫皖根據地,開始長徵。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遵義會議召開,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
1935年3月,紅軍第四方面軍發起嘉陵江戰役。之後撤離川陝根據地,開始長徵。
1935年6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兩河口會議,決定紅一、紅四方面軍共同北上的方針。
1935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以中國蘇維埃政府、中國共產黨中央的名義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
1935年9月16日,紅25軍長徵到達陝北延川永坪鎮,同西北紅軍會師。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領紅軍第一方面軍主力到達陝北吳起鎮,結束長徵。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窯堡召開擴大會議,制定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和戰略方針。
1936年2月20日,東北地區各抗日部隊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
1936年7月5日,紅軍第二方面軍在長徵途中組成。
1936年7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成立。
1936年10月,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在陝甘寧邊區勝利會師。
1937年1月中旬,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等領導機關由保安移駐延安。此後10年,延安成為全國革命大本營所在地。
1937年5月2日至14日,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在延安召開,毛澤東在會議報告中強調必須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無產階級領導權。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中國全國抗戰開始。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洛川會議決定成立新的中共中央軍委,確定我軍實行獨立自主山地遊擊戰的戰略方針。
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將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和陝北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第115師首戰平型關告捷,取得全國抗戰以來第一個殲滅戰的勝利,鼓舞了全國人民抗戰信心,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政治影響。
1937年10月10日,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路軍成立。
193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軍委作出決定,為統一併加強前後方部隊政治工作的領導,成立中共中央軍委總政治部。
1937年10月12日,國民政府宣布南方8省(瓊崖地區除外)紅軍遊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
1937年11月7日,晉察冀軍區成立。
1938年5月,毛澤東發表《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和《論持久戰》兩篇著作,科學地預測了抗日戰爭的發展進程,指明了奪取全國抗戰勝利的正確道路。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擴大的六中全會政治決議案》,確定戰略相持階段我黨我軍「鞏固華北,發展華中和華南」的方針、任務。
1939年5月30日,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成立。
1940年8月20日,八路軍發起百團大戰。
1940年11月7日,晉西北軍區成立。
1941年1月20日,皖南事變後新四軍軍部重建,統一整編所屬部隊。
1941年11月7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出《關於抗日根據地軍事建設的指示》,提出主力軍、地方軍和人民武裝(即不脫離生產的民兵和自衛隊)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並開始實行主力軍地方化。
1941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敵後抗日根據地工作的指示》,明確敵後抗日根據地仍要堅持遊擊戰爭的總方針,準備將來的反攻;號召全黨全軍實行「精兵簡政」。
1942年9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關於統一抗日根據地黨的領導及調整各組織間關係的決定》,開始實行黨的一元化領導。
1942年9月,晉西北軍區改稱晉綏軍區。
1943年3月,八路軍第115師與山東軍區合併組成新的山東軍區。
1943年10月,八路軍第129師機關併入八路軍總部機關(第129師番號仍保留)。
1943年12月2日,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成立。
1945年4月至6月,中共中央召開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號召解放區軍隊實行軍事戰略轉變和準備全面反攻。
1945年8月9日,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聲明。隨後朱德發布進軍命令。
1945年8月20日,晉冀魯豫軍區成立。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籤字投降,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結束。
1945年9月2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擴兵與編組野戰軍的指示》,人民解放軍通過編組野戰軍或野戰兵團,從組織體制上完成了由遊擊戰向運動戰的戰略轉變。
1945年10月7日,晉冀魯豫軍區組成4個野戰縱隊。
1945年10月上旬,晉察冀軍區組成第一野戰軍。
1945年10月25日,華中軍區成立。
1945年10月30日,中原軍區成立。
1945年10月31日,東北人民自治軍成立。
1945年11月4日,晉察冀軍區組成第二野戰軍。
1945年12月3日,新四軍軍部兼山東軍區組成。
1946年1月14日,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稱東北民主聯軍。
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軍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全國解放戰爭正式開始。
1947年1月21日,新四軍兼山東軍區和華中軍區合併為華東軍區;山東野戰軍、華中野戰軍合併為華東野戰軍。
1947年3月,陝甘寧野戰集團軍進行延安保衛戰。
1947年7月,人民解放軍開始挺進中原,由戰略防禦開始轉入戰略進攻。
1947年7月31日,西北野戰兵團定名為「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
1947年10月1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發表,提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口號。
1947年冬至1948年夏,人民解放軍利用作戰間隙進行新式整軍運動。
1947年12月25日,毛澤東在《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報告中提出著名的「十大軍事原則」。
1948年1月1日,東北民主聯軍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東北民主聯軍總部改為東北軍區兼東北野戰軍領導機關。
1948年5月9日,中原軍區重新成立。
1948年5月9日,晉察冀軍區與晉冀魯豫軍區合併組成華北軍區。
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東北野戰軍舉行遼瀋戰役。
1948年10月5日至1949年4月24日,華北軍區主力部隊舉行太原戰役。
1948年11月1日,中央軍委發出《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對全軍的組織編制、番號作了統一規定。
1948年11月21日,中央軍委對外開始使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名稱。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聯合舉行淮海戰役。
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東北野戰軍、華北軍區主力部隊聯合舉行平津戰役。
1949年1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粵贛湘邊、桂滇黔邊、閩浙贛邊各縱隊正式成立。
1949年1月15日,中央軍委發出《關於各野戰軍番號改按序數排列的指示》。
1949年1月至2月,華北軍區第1、第2、第3兵團依次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8、第19、第20兵團。
1949年2月1日,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區改稱西北軍區,西北野戰軍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
1949年2月5日,中原野戰軍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
1949年2月9日,華東野戰軍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
1949年3月11日,東北野戰軍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
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由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遷至北平(今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