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湘、渝三省交界處,雲霧嫋繞的武陵山脈,環抱著「一腳踏三省」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來鳳縣。傳說此處因鳳凰飛來,「鳳凰翔集,聲鳴九天」而得名。就在這茫茫深山之中,一位黨齡比共和國還長一歲的戰鬥老英雄張富清感動了中國。他60多年深藏功名,堅守初心,不改本色,用自己的樸實純粹、淡泊名利,書寫了精彩人生。
2018年12月3日下午,張富清老人的小兒子張健全,懷揣一個紅布包裹來到來鳳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為95歲高齡的老父親進行退役軍人信息採集登記。
包裹的結系得很緊,應該是很久沒有打開過。張健全緩緩解開紅布包,展現在眼前的是3枚閃耀著光芒的軍功章、一本立功證書、一份西北野戰軍報功書、一枚西北軍政委員會頒發的「人民功臣」獎章……
湖北省來鳳縣人武部為張富清定做了一套老式軍裝,收到軍裝後,張富清小心翼翼在整理軍裝。(朱勇 攝)
蹭的一下,信息採集員聶海波從座位上彈了起來。「這種人民功臣獎章絕不是一般軍人能拿到的……再看到由西北野戰軍彭德懷司令員親自籤發的『報功書』,以及上面記錄的戰功,我整個人都愣住了。沒想到我們來鳳縣居然『藏』著一位戰功卓著的戰鬥英雄!」 聶海波回憶當時,仍十分激動。
來鳳縣沸騰了!張健全也久久難以平靜。他告訴記者:「我們做兒女的,只知道他當過兵,從來不知道他有過戰功!」
熟識張富清的人,知道他是一個頑強的老人,在88歲高齡截肢後,靠假肢又堅強地站了起來;交往多一些的人,也只曉得他從來鳳縣建設銀行支行副行長位置上離休。誰也沒有想到,這位出生於1924年的老人,曾立下赫赫戰功。
深藏功名六十餘載,95歲的張富清老人,除向組織如實填報個人情況外,在他的職業生涯中,從未對身邊人說起過立下戰功一事。
張富清年輕時的照片翻拍
「我打仗的秘訣就是不怕死」
時光穿越回71年前的1948年,中華民族正面臨著光明與黑暗的殊死決戰,神州大地硝煙瀰漫。為了打倒反動派、建立新中國,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始戰略反攻。那年3月,出身貧苦農家、當過長工的陝西省漢中市洋縣24歲的張富清光榮入伍,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二縱隊359旅718團2營6連一名戰士。
當年6月,張富清在壺梯山戰役中任突擊組組長,攻下敵人碉堡一個、擊斃敵人兩名、繳獲機槍一挺……在炮火中,張富清迅速成長。「因為打仗勇敢,入伍第4個月,也就是8月,全連就推舉我一人入了黨。」張富清老人激動地回憶:「是黨把我一個大字不識的長工,培養成了一名軍人,一名共產黨員!」
張富清老人說,「打了多少仗,我也說不清了。不分白天黑夜,每天都有戰鬥,只是大與小的區別。」在老人的記憶中,印象最深的當數永豐戰役。
發生在陝西蒲城的永豐血戰是一次攻堅戰,戰況異常慘烈。據史料記載,那場戰鬥「一夜之間換了三個營長、八個連長」,犧牲比例之高、戰鬥之激烈可以想像。胡宗南的精銳部隊76軍被我軍壓縮在以永豐城為核心的鎮堡內困獸猶鬥。
1948年11月27日夜,作為突擊隊員的張富清和另兩名突擊隊員,通過地道接近城牆,扣著牆磚縫隙上城牆。一米六二的瘦小個子,身形雖小但很敏捷,張富清第一個跳進城裡,端起衝鋒鎗猛掃,敵人倒下一片。突然,他感覺頭部被重重的砸了一下,頓時頭暈目眩,當時沒有疼的感覺。用手一摸,滿臉都是鮮血……原來一顆子彈擦著頭皮飛過,把一塊頭皮掀了起來,如果這顆子彈再下來分毫,他當場就犧牲了。此時,他已顧不了這些,冒著槍林彈雨,匍匐前進接近了敵人的碉堡,用刺刀在地上刨出一個土坑,將捆在一起的8顆手榴彈和一個炸藥包碼在一起,拉下手榴彈的拉環,迅速滾到一邊。驚天動地一聲巨響,敵人碉堡飛上了天。趁著硝煙瀰漫,張富清又飛快爬近另一座碉堡,用同樣的方法,將其炸毀。這一夜,他還繳獲了兩挺機槍和數箱彈藥。28日凌晨3點,我軍發起總攻。至上午10時,戰鬥勝利結束,敵軍軍長都做了俘虜。
戰場硝煙散去,張富清九死一生,而突擊隊的另兩名戰友卻屍骨無存。老人說,「我去找,卻找不到,從此再沒見過他們。」回憶當年,老人抑制不住悲傷的心情,老淚縱橫……
永豐一戰,粉碎了胡宗南集團的西北軍事部署,有力配合了準海戰役。張富清因作戰英勇,貢獻突出,榮立一等功,並贏得「戰鬥英雄」稱號。
一個多月後,西北野戰軍總部加授他特等功,並專門給他家寄送去了報功書。這封由西北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政治部主任甘泗淇,政治部副主任張德生署名的報功書中寫道:「貴府張富清同志為民族與人民解放事業,光榮參加我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三五九旅七一八團二營六連,任副排長。因在陝西永豐城戰鬥中勇敢殺敵,榮獲特等功,實為貴府之光、我軍之榮。特此馳報鴻禧。」 此後,張富清被授予「人民功臣」獎章。
張富清至今還清楚地記得,永豐戰役後,彭德懷到連隊視察,接見張富清和突擊組戰士。彭德懷握著他的手說:「你在永豐戰役表現突出,立下了大功。」當時張富清很受鼓舞:「作為一名革命軍人、一名共產黨員,我做了應該做的,完成了任務,組織上給我這樣大的榮譽,我非常感動。」
「我打仗的秘訣就是不怕死。一衝上陣地,滿腦子是怎麼消滅敵人,決定勝敗的關鍵是信仰和意志!"張富清老人這樣說。信仰和意志,這是他用生命踐行的戰鬥經驗,也是他一生堅守的大邏輯。
於時光碎片中透視張富清的一生,記者深刻感受到老人的一生邏輯鮮明,那就是對黨忠誠,用信仰指引自己,用堅強的意志要求自己。戰爭年代,他出生入死、浴血奮戰,立下赫赫戰功;轉業後來到偏遠的鄂西山區工作,深藏功與名,淡泊名利、無私奉獻,大寫了一名純粹本色的共產黨員。
1949年,張富清隨所在部隊從陝西出發,一路作戰,直到新疆喀什。1953年初,中央軍委從各大軍區,抽調有作戰經驗的連職以上軍官,到北京集中,準備入朝作戰。張富清奔赴北京。到達北京後不久,恰逢韓戰籤署停戰協議。軍委決定,對這批部隊骨幹進行文化補習。張富清被安排到位於湖北武漢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防空部隊文化速成中學,接受為期兩年的文化學習。
「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兩年速成班學習,張富清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此時,恰逢新中國百廢待興。當上級領導告訴張富清,湖北西部恩施條件艱苦,特別需要幹部,問他是否願意去?張富清斬釘截鐵地說「我可以去!」
張富清老人每天午休起來後,都要看書讀報,堅持學習。
「在戰場上死都不怕,還能讓苦怕了?」
堅決服從組織安排,張富清轉業到了恩施來鳳縣。
當時的來鳳,「天無三日晴、地無三裡平、人無三分銀」。而今的來鳳,將於2019年摘掉「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可以想像解放初期來鳳縣是何等窮困。
「在戰場上死都不怕,還能讓苦怕了?」張富清用一塊紅布,包好用生命換來的勳章,用一口舊皮箱,封存了戎馬歲月,封存了非凡聲名,和千萬個普通的轉業軍人一樣,沿長江溯流而上,懷著改變山區貧困面貌的憧憬,來到來鳳縣。老家未婚妻孫玉蘭,追隨他,也到來鳳和他成了親。從此張富清紮根來鳳一輩子!
戰鬥英雄張富清老人退休生活的一天,是從一碗清水面開始的。乾淨而簡陋的廚房裡,鍋裡蒸騰起白色水汽,讓這間80年代修建的老房子裡瀰漫出一種人間煙火的溫情。麵條、饅頭、白開水,就是這位來自陝西老人一天的簡單生活。這種尋常人間的平淡真味,正是戰鬥英雄張富清轉業地方後一生相伴的生命底色。
張富清到來鳳縣後,首先任職於城關糧管所主任。「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這個崗位在當時非常重要。張富清一頭扎進工作,處處身先士卒。有人想走他的後門,被他一口拒絕:「我只聽黨的話,沒有縣委書記的批示,誰也不行!」這是不是得罪人?這個問題從來不在張富清思考範圍之內。
在母親彌留之際,家裡來電要求他回家與老母親見最後一面,他忙得沒有抽開身;第二次來電,母親已溘然長逝,家人要求他火速趕回向母親遺體告別,他仍因工作沒有回鄉奔喪,從此與母親天人永隔。每當想起這件人生最大的憾事,張富清心裡說不出的難受。但是他在日記中寫道:「困難時期,工作任務重,路太遠,錢也不足,我也不願意給組織添麻煩。幹好工作,就是對親人最好的報答。自古忠孝難兩全!」
在轉業初期,按照國家擁軍優屬政策,妻子孫玉蘭招錄為公職人員。
上世紀60年代初,張富清調任三胡區副區長。時逢國家發生重大困難,全面精簡機構人員。張富清率先動員妻子辭去供銷社的「鐵飯碗」。「咱們家不能都吃公家飯。」他的理由很簡單:「精簡人員,首先從我自己腦殼開刀……」
孫玉蘭是一個老根據地過來的婦聯主任,又是一個副區長的妻子,為了貼補家用,給別人當過保姆,在家裡餵過豬,上山撿過柴火……回憶起那段艱辛歲月,張富清說:「僅憑我一個人的工資,家裡4個孩子的生活是苦。比如,肯定不能同時做新衣服。那就輪流,今年給這個娃添一件衣服,明年再給另外一個置。」
孫玉蘭最了解丈夫,他的頭上還留著疤痕,腋窩被敵人燃燒彈燒傷,牙齒也被炮彈全部震松,以致基本脫落……她知道丈夫的軍功,但是被張富清叮囑「對誰也不要講,對孩子們更要一聲不吭。」 孫玉蘭理解丈夫、崇拜丈夫、也嚴格遵守諾言。「他心裡沒有他自己!」
1975年,張富清調任卯洞公社革委會副主任。「首先要解決吃飯問題,完成公糧任務。生產農閒期間,就是冬季,集中帶著農民在高洞修路。」張富清老人回憶說。高洞管理區是卯洞公社最艱苦的地方,是個三面懸崖的苦寒之地。「修了2年,只修出來一條土路。可以過木推車、拖拉機,其他的車還是不行。但是有了這條路,鄉親們就可以用拖拉機把農產品拖出來,再也不用肩挑背被了。」
為了修路,張富清吃住在村裡,與鄉親們一起掄大錘、打炮眼、開山放炮,讓海拔一千多米的高洞村圓了通公路的夢想!
在那個經濟欠發達的年代,卯洞公社幹部借支也比較普遍。張富清同志原老同事,原百福司鎮黨委副書記張昌恩告訴記者,到了1985年,百福司鎮政府清理幹部借支,通過盤查清點,長長的借款名單中沒有張富清的名字。當時張富清一家六口,就靠他一人的工資。生活再捉襟見肘,他也從未向組織反映過任何家庭困難,也從未要求過任何困難補貼。
在張富清調離卯洞公社的時候,當地鄉親們自發來為他送行。張富清始終保持著軍人作風,革命熱情,仍然象當年的突擊隊員一樣,攻城拔賽打先鋒,敢打硬仗、敢硬骨頭,以百戰之身把生命和熱血獻給來鳳這個第二故鄉。
來鳳縣委巡察辦主任邱克權和張富清的小兒子張健全是同事。他告訴記者,有時候在一起嘮嗑,張健全說自己也是餓大的,從小拾穗子、紅薯,補貼家用。邱克權就問,你父親不是國家幹部嗎?為什麼這麼苦?張健全說:「我父親說他要堅持原則。」
上世紀80年代初,張富清調任縣建行副行長。為了保證企業按時還款,到了年底他乾脆打起背包、臨時支張床就在貸款的廠裡住下來,與工人們同吃同住。當年建行放出的貸款,沒有一筆呆帳。說起這些,至今縣建行的領導和職工仍佩服得五體投地。
7年前,88歲的張富清因病被截去左腿,他自己鍛鍊用義肢走路,重新站了起來。
「心底無私天地寬」
1985年,張富清從縣建行副行長的職位上離休。紮根深山一輩子,始終不變的是他對工作的責任擔當,對信仰的無比堅定,對黨的絕對忠誠,對人民的無私大愛,對職務的淡泊寧靜,對生活的安貧樂道。
張富清老人的言傳身教,也在家風中傳承。他的四個子女,大女兒因小時候腦膜炎作下病,一直由他自己和老伴照料。其他三個均通過全國高考、公開招考等方式,兩個兒子成為縣裡幹部,一個女兒成為醫院職工,沒有一個沾父親職務上的便利,沒有一個在父親任職過的單位工作。
戰鬥英雄、人民功臣、赤忱公僕、本色初心、崇高信仰、絕對忠誠……這是人們對張富清老人恰如其分的評價。而在老人自己眼中,自始至終,他只是一個忠於組織、忠於人民的本色黨員。
從上世紀80年代初,張富清一家搬到現在仍居住的建行宿舍。斑駁的牆壁,褪色的家具……雖然樸素,卻整潔而充滿生氣。陽臺上整齊培養的一排綠植,經過老人精心打理,像一隊整裝待發的列兵。
2012年4月,張富清左膝蓋膿腫,最後只得截肢。他自嘲說:「戰爭年代腿都沒掉,沒想到和平時期掉了。」換做一般人,88歲高齡,又一隻腿高位截肢,那就乾脆躺倒,讓人伺候算了。但是,英雄就是英雄,意志非常人所比。一條獨腿的張富清,不向厄運屈服,他的傷口剛癒合,就沿著病床移動,後來慢慢地扶著牆練習走路。有時走不好,還把自己弄傷了,牆上還有他受傷的血跡。經過近一年的鍛鍊,他居然站了起來,生活能自理。
後來在家人的要求下,他裝上假肢,但是他堅持不坐輪椅,而是靠假肢行走。隨著年齡增大,肌肉萎縮加重,骨頭也漸漸縮短,原本緊密貼合皮膚的假肢接口逐漸鬆動,不合用了。作為離休幹部,張富清的醫藥費是全額報銷的。但是他說捨不得,不能讓國家多花一分錢。他自己琢磨著把假肢膚色矽膠上纏上白色布條,咬合接駁的槽口裡居然墊上修鞋用的黑膠皮,湊合著用。黑膠皮特別硬,外面的白布又粗糙,偷偷用了好長一段時間,直到腿磨破了皮,傷到了骨頭,他才在家屬的強烈抗議下,同意更換新假肢。
2018年,張富清做眼部手術。術前,建設銀行來鳳縣支行行長李甘霖特意叮囑:「張老,您是離休幹部,醫藥費全額報銷,可以選好一些的晶體。」醫生給他推薦了從幾千元到上萬元的產品,但張富清聽說同病房的農民病友用的是3000多元的,也選了跟他一樣便宜的。張富清老人說:「我已經離休了,不能再為國家做什麼,能節約一點是一點。」
因年事高,加上早年負傷影響,張富清需要服用降血壓藥物。已經退休的大兒子也患有高血壓,所服用的藥物與父親差不多。但是老人每次吃完藥後,就立即把藥鎖起來。因為在他看來,他的藥是國家全額報銷的,確保每一粒藥都「專人專用」。
「雖然工作上離了休,但思想上政治上不能離休。」離休後,張富清一直保持著讀書看報的習慣。他最愛讀的是《半月談》,每晚新聞聯播節目必看。最近,他讓兒子給他買了一套《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時常翻閱。書裡醒目的紅色圓點和波浪線,是老人閱讀時做下的標記。在書裡,他寫下這樣的批註: 「要不斷改造主觀世界、加強黨性修養、加強品格陶冶,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幹事,清清白白為官,始終做到對黨忠誠、個人乾淨、勇於擔當。」
英雄事跡傳出後,媒體蜂擁而來。張富清拒絕接受採訪,小兒子只好對父親說:「這些都是上級組織安排的。」張富清這才答應,他知道一名共產黨員,必須服從組織安排。
張富清老人的軍功章、立功證書,完整而系統地反映了西北解放過程的艱苦卓絕,加上彭德懷直接籤發給個人的報功書,目前來看這些都是極其珍貴的文物。國家博物館聯繫到張富清的家屬,希望徵集張老獲得的軍功章和立功證書。家人問張老是否捨得,他笑著說:「當年國家需要戰士,我可以捐軀。現在國家需要文物,我怎麼會捨不得幾個牌牌和幾張紙呢?」
在漫長的歲月裡,張富清的家裡曾遭遇無數困難。在平常人看來,他只要亮出軍功章,就可以名正言順地享受各種待遇,家人也可以得到相應的照顧。但是,張富清為什麼要一直深藏功與名呢?面對記者的詢問,張富清說:「我有什麼資格拿出立功證件去顯擺自己?比起犧牲的戰友,他們連向黨提要求的機會都沒有……我現在吃的、穿的、住的都很好,很滿足了。」講起這些,這位95歲的老人聲音顫抖,淚水溢滿了眼框。
淡泊名利,堅守初心,不改本色,無私奉獻,這就是戰鬥英雄張富清老人64年守口如瓶,深藏功名的謎底!
「心底無私天地寬」。記者面前的張富清,面色紅潤,聲音洪亮,精神矍鑠,頭腦清晰。你完全不敢相信這是出生入死,風雨一生的95歲老人。當記者問,您最大的心願是什麼?張富清老人回答:「希望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強大,越來越繁榮。希望我們的軍隊能按照總書記的強軍指示,努力練好殺敵的過硬本領,對共產黨的信念要堅定,在意志上要頑強。要堅決聽黨的話,黨指到哪裡,他們能夠打到哪裡!」
(經濟日報 記者:祝惠春 徐紅 責編:胡達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