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漪房,即漢文帝竇皇后,其真實名字不詳,漪房這個名字,是《史記索隱》中記載。為了方便起見,我們接下來還是叫她竇漪房。
大約在高帝初年,竇漪房出生在清河郡觀津縣。父親在她小時候因為不慎墜河而喪生,留下她,還有兩個兄弟竇長君、竇少君。因為父親早逝,所以一家人日子過得十分艱難。
大約在高帝末年,朝廷到清河郡自民間徵召良家女子(稱家人子)入宮,侍候後宮嬪妃、兼事灑掃、值守等。為了減輕負擔,年輕的竇漪房主動應徵,入選了入宮的名單。於是,她揮淚告別了兄弟,遠赴長安,入宮成為一名普通宮女。
入宮後的竇漪房運氣很好,以出色的容貌、和伶俐的性格,被選送到呂皇后宮中,負責皇后的日常伺候。在這裡,他察言觀色,時刻關注著呂皇后的舉動,並根據其喜怒哀樂迅速轉變態度情緒,以迎合侍奉。
久而久之,呂皇后十分滿意這個小宮女的乖巧勁兒,對竇漪房很是喜愛,經常吩咐她給自己處理一些私事,並多有賞賜。竇漪房的生活,可以算是富足無憂了。
而且,呂皇后非凡地處理政事、參與朝政能力,近距離侍候她的竇漪房從長久的接觸中,也在不經意中學習到了很多,這時候的竇漪房,眼界、見識,都不是剛入宮時的那個小女孩可以比擬的了。
高帝十二年(前195年),高帝劉邦去世,皇太子劉盈繼位,即漢惠帝。呂皇后升級為呂太后,並實際上掌握著朝政大權,處理國事、家事。
為了籠絡漢室諸侯王,同時也為了更好的監視了解,惠帝三年(前192年),呂太后將自己宮中的宮女安排出宮,前往各諸侯王國。名義上是賞賜給這些宗室諸王的美妾,暗中也負有隨時匯報諸王動靜的任務。竇漪房作為呂太后的親隨,自然也在其中。
入宮多年,現在有了可以出宮的機會,年輕的竇漪房其實是非常高興的,這樣自己就有了回歸故鄉,見到兄弟的機會。因為清河郡在趙國,所以為了能夠返回故鄉,竇漪房向負責調配各諸侯王受賜宮女名單的內官送上了厚禮,叮囑其千萬記得,把自己的名字安排到去趙國的名單裡。
但世事難料,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在正式安排的時候,竇漪房偏偏沒有如願,不是前往趙國,而是被安排在去代國的名冊內!
得到消息的竇漪房痛苦失聲,因為代國山高水遠,這一去,幾乎再也沒有能夠返回的機會,也意味著自己和故鄉、親人幾乎斷絕了再次相見的時候。
雖然悲傷,但是事實不能改變。於是,千萬個不願的竇漪房,也只得跟隨朝廷使者的車隊,踏上了前往代國的路途,作為呂太后籠絡諸王的禮物,入代王王宮,成為代王的後宮姬妾。
代王,是高帝的第四子,名叫劉恆,高帝四年(前203年)生。代王生母薄姬原來是故魏王豹的姬妾,高帝消滅魏國後,將薄姬收歸後宮。
因為是敵人的妾氏,所以薄姬在高帝後宮中地位不高,平時也不受寵,連帶著生下的兒子也很不受重視。代王母子因此養成低調謹慎、溫和平實的性格。
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八歲的劉恆被冊封為代王,赴代地就藩。高帝十二年(前195年),高帝劉邦去世,呂太后大肆報復處置高帝生前恃寵而與自己作對的高帝諸姬妾。只有代王劉恆之母,因為不受寵愛,而且一直低調退讓,從不惹事,呂太后十分同情並憐憫她,非但沒有迫害,而且還特別允許她出宮,到兒子劉恆的代國去生活,給她上尊號代國太后。這也是代王母子溫和謙恭性格的真實寫照。
到達代國後,竇漪房等五名宮女按照呂太后的詔令,入代王宮中,作為姬妾侍奉代王。代王劉恆八歲就獨自一人赴藩地,九歲喪父,而竇漪房也是年紀輕輕就父母雙亡,離別親人遠赴千裡之外。兩人因為生活的原因,也都是微小謹慎、溫和平實的性格。
所以,在相似的背景下,時年不過十四五歲的劉恆和差不多年紀的竇漪房可謂是命運相似、性格相近,彼此了解後,居然有相見恨晚的感覺,雙方都十分喜愛對方。竇漪房在五個宮女中,特別受代王寵愛,
這樣,兩個社會地位天差地別的人,居然有了不同於常人的感情,代王劉恆和竇漪房,彼此都覺得對方是自己可以託付、並傾訴的人。
竇漪房在代國,先後為代王生下兩子一女,經歷過少年困苦的她對現在富貴的生活十分知足,除了照顧兒女和侍候代王外,對於宮中的代國太后薄氏,和代王后呂氏(呂太后族女)也是恭恭敬敬、沒有絲毫失禮,和非分之想。
竇漪房的謙遜低調的態度,使得代王宮中上下人等都稱讚有加。她的生活簡單而愜意,除了有時想念遠在趙國的兄弟外,其他也沒有什麼值得竇漪房憂愁的事情了。就這樣平淡地在代國生活下去,也算安寧一生。
呂太后末年,代王后呂氏因病去世,原本代國太后薄氏有意讓代王繼立竇漪房為新後。但是一輩子謹慎的代王沒有同意,竇漪房自己也推辭不就。因為他們知道,呂王后是呂太后的族女,如果她一死,代王馬上改立其他人為新王后,那麼必然會被呂太后忌恨,從而遭到打擊,代王的兄弟趙共王劉恢、趙幽王劉友的覆轍,前車可鑑(劉恢、劉友都是得罪了呂氏王后,所以一個自殺、一個被軟禁餓死。說到這裡,竇漪房還要感謝當年那個辦事不牢,陰差陽錯把她從去趙國搞成了去代國的內官。如果去了趙國,按照前後三任趙王的悲慘命運,估計竇漪房早就因株連之罪遭遇不測了)。
呂太后八年(前180年)八月,實際執掌朝政十五年的呂太后去世。她死後,諸開國老臣們和呂氏家族展開了對朝堂大權的爭奪,最終元老們獲勝,將呂氏全族誅滅。
之後,因為在位的傀儡小皇帝是呂氏的後人(惠帝子,呂太后孫),為了消除隱患,絕不能讓有呂氏血統的皇帝繼續在位,於是老臣們決定在高帝其他子孫中,選取合適人選,入繼大統。
在挑選新皇帝的人選中,代王劉恆以母家良善(劉恆母家薄氏家族低調、內斂、從無惡事)、本人為人謹慎,且倫序為長(高帝一共八子,這個時候只有代王和淮南王在世,而代王居長。高帝之孫齊王因為是孫輩,而且母家兇惡,所以被排除),得以被諸臣們擁護,一致決定由代王繼承皇位,入京登基!
於是,老實厚道,為人謹慎的代王劉恆,被從天而降的金餡餅砸中,經過前期一系列觀望、準備、處置後,終於在高后八年(前180年)九月正式入京繼位,成為大漢第五代皇帝,即漢文帝。
而漢文帝劉恆的愛姬竇漪房,因緣際會之下,也隨同文帝一同啟程,回到了之前從沒想過還能再回來的長安城。
竇漪房的運氣還不止於此:文帝前元年(前179年)十月,就在文帝繼位不到一個月間,他與先代王后呂氏所生的四個王子(皇子),居然先後因病去世!皇帝名義上失去了所有嫡子。
(這一事件,在漢代一直諱莫如深,真相沒有人敢於解封。直到漢亡後,才有考據者探明了其中的原委:文帝的四個嫡子,都是呂王后所生,自然具有呂氏血脈。諸老臣誅滅呂氏家族,迎立代王,連原先的惠帝諸子都一一清除,不留後患。對於新帝的四個有呂氏血緣的皇子,自然是絕不能留下的。為了漢室江山的延續,劉氏皇室的我穩定,文帝只有捨棄四個兒子,以換取社稷的安穩、和皇位的牢固。這也是皇權之下,無有親情的殘酷體現。)
這樣,文帝在世的兒子中,就以竇漪房所生的劉啟為最長。所以,文帝前元年(前179年)正月(漢初以十月為歲首,正月為一年中的第三個月),負責宗廟社稷禮儀的太常上奏,請求於諸皇子中擇元良冊立為皇太子,以定社稷。
文帝將太常所奏發群臣朝議,經過諸臣討論後,上奏文帝,以皇長子劉啟淳厚仁德、恭敬有禮,請立為皇太子。
文帝前元年(前179年)正月,漢文帝下詔,冊立皇長子劉啟為皇太子,頒布於天下,以穩定江山社稷。竇漪房萬萬沒有想到,自己一個清河貧苦農家的孩子,受命運的擺布,居然能夠為皇帝生下兒子,然後兒子還被立為太子,人生的起起復復實在是太大了!
但是竇漪房的逆天運氣還沒有結束:就在兒子被立為太子數月後,太常再次上奏,以皇帝不可久虛後宮為由,恭請文帝冊立皇后,而垂範天下。文帝自然是想立竇漪房的,但是漢家治國以孝為先,後宮事務,還是得提請太后面命。於是文帝向此時已經是皇太后的薄太后奏報,請母親做主。
竇漪房早年在代國恭敬侍候薄太后的先見之明,在這裡顯現無疑:薄太后毫不猶豫的回答說:「諸侯皆同姓,皇太子已立,自以其母為皇后!」於是,得到了母親首肯後,文帝即刻舉行冊立儀式,於文帝前元年(前179年)三月,冊立竇漪房為皇后。
自高帝末年,年幼的竇漪房為生活所迫,離開清河故鄉,以家人子身份來到長安入宮,到文帝前元年(前179年),經過十餘年的時間,在逆天命運的引導下,從普通宮女、到代王后宮、然後是皇帝姬妾,最後因子而貴,最終成為皇后,上演了一出中國灰姑娘的傳奇!